2010年10月31日星期日

刘备入川是诸葛亮最失败的战略决策

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诸葛亮预言天下三分.刘备在诸葛亮的策划下巧取荆州.找到了一个临时立脚之地.刘备恢复大汉天下的宏伟大志暂时有了一个基地.但这个基地由于是从东吴手里很不光彩得来的,东吴三次讨要荆州都被刘备无赖推搪,但自此刘备总觉得荆州不也不是稳定的安身之所,正好西川张松路过荆州,刘备施仁义,感动张松买主献西川图.自后有了诸葛亮支持刘备夺取西川的战略决策.


由此我要提出的问题是刘备到底该不该入川?或有没有必要入川?先来分析下刘备入川的弊端:

刘备前期为什么失败

刘备前半辈子可以说是颠沛流离,没有什么安稳日子!

直到他遇到了诸葛亮,他的命运才开始转变,那么这真的是诸葛亮的功劳吗?刘备的江山是诸葛亮打下来的吗?

是自己的行为改变了这一切还是上天的安排呢?


我们来看看刘备前期为什么失败?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也谈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国君王。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投靠孙权大胜曹操于赤壁,入侵夺取益州与南中,自立为西蜀国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自称汉皇帝,年号章武。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仅从一家之言而看,刘备可以说是把老祖宗刘邦的那点厚黑学发挥到了极致,从开始的卖草鞋,到最后的登基称帝,虽然期间的道路颇为艰苦,但最终仍然做了国君。

刘备——伪善的代名词

刘备,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在三国历史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甚至被民间供奉为手工艺业的开山祖。

刘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忠厚,仁慈,可是在这层华丽的外衣里面,又有很多被世人所不认同的事情,我们有义务去揭穿他。。。

首先,刘备的身世就是个迷,他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可是我们去看《史记》,中山靖王有120多个儿子,繁衍了300多年,到有刘备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哪个儿子的拿个分支,居然冠冕堂皇的以皇叔自居,恐怕连他自己都弄不懂自己的身世吧

对长坂逃亡战刘备带百姓的几点看法

在三国演义之中,关于对刘备仁义的表现事件很多,其中长坂逃亡战刘备带着百姓一起逃,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下小时候看三国,也觉得刘备在那么危机的时候还能带着百姓一起逃,真是个大好人,但是现在长大了,在回头看看这一故事,觉得刘备带着百姓一起逃,其目的不是爱护百姓那么单纯,本人有以下三个观点,希望可以和大家讨论:

宋代的禁军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他要用心安排的事还有许多。老将们释了兵权,赵匡胤本事再大也不能一个人全管起来,必须换另一批可以由他控制的人来掌兵权。这事也很不容易办,谁知道别人的真心如何。


有一个例子说明安排新人选不易。赵匡胤曾经想让一个叫符彦卿的管军,宰相赵普一再劝止,说符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权。”他的名位已高,可能也有声望,如果兵权也归了他,不知会有什么结果。但赵匡胤的主意不变,赵普就一次再次地劝谏。赵匡胤说,“朕待彦卿厚,彦卿岂负朕耶。”赵普说:“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赵匡胤没有话说,默然之后,不再坚持。

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坚定的反曹内阁成员

刘备这个以汉室后裔登场的人物,一开始就视汉室江山为自家的产物,在他的心中谁占用汉室江山谁就是他的敌人。有幸结交关,张后。但没有和这两人一起参加当时的农民起义,而是走镇压农民起义的道路。关,张盲目的江湖义气追随,充分充分说明两人毫无政治头脑,只有盲目的江湖义气。刘备正好利用这一点,把他们带入反曹集团。刘备的政治目的就是他们目的,作为刘备集团二,三号人物,刘备有了坚强的核心。


刘备核心集团成立后,又一重量级人物出现,赵云,这个在北方出现英雄,政治眼光只是报国,他看到北方军阀的争夺,看到人民的苦难,只是不知道谁能拯救国家,北方的群雄,他是看透了,他对刘备说过,决不向北。他有过山大王的历史就说明了这一点。刘备利用人心的手段是是相当强的,他用自己恢复汉室江山,忧国忧民的面目紧紧地拉住赵云,让其成为自己反曹集团的成员。

寄奴刘裕勇猛善战,声名却为何逊于刘邦,刘备?

初识刘裕,还是在课本上读到辛弃疾老先生的《永遇乐》,讲到这个寄奴的丰功伟绩,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后来就去翻阅了一些刘裕的资料,原来这个卖草鞋的赌徒一点也不简单,同样是卖草鞋,他建立的功业其实是要大过皇叔刘备的;同样是一个赌徒,他的文治武功绝对胜过先人流氓皇帝刘邦。

刘裕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万人敌其中的一个,曾经孤身一人,一柄单刀,杀入叛军头目孙恩的千余军马中,左右出击,但见得刀光闪闪,不时有叛军人头落地,最后,千余人被刘裕一人一刀,赶得四处逃窜,可以说,刘裕创造了一个奇迹,这种战绩,甚至胜过了三国志中钦定的万人敌,勇冠三军的关羽和张飞。

刘备小传

转载:baidu


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中文名:     刘备
别名:     先主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公元161年
逝世日期:     公元223年
   
职业:     皇帝
主要成就:     建立蜀汉
庙号:     烈祖
谥号:     昭烈皇帝
在位 :     221年四月—223年6月10日
字:     玄德


人物生平
东汉汉灵帝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后始得诸葛亮辅佐。

三国遗迹

转载:http://www.9654.com/jingdian.asp?id=1251


荆州,曾经是魏、蜀、吴三国纷争的战略要地。为了这块不凡的土地,他们机关算尽,明争暗抗,斗智斗勇,展开了一场场气吞山河、震颤历史的大搏杀。他们不仅为世人演义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也为荆州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众多饶有兴味的遗踪胜迹。


三国遗迹:刘备与公安门  

公安门位于古城墙东南角,又称小东门,是古城唯一的水门。如今水门码头虽早已失去它的功用,但码头之上的青石护岸栏杆,上下码头的石阶仍清晰可辨。 公元210年,立营公安县的刘备,从接替周瑜执掌帅印的鲁肃手中侥幸借得荆州,并派关羽镇守,他自己仍扎营公安。以后刘备每由公安来荆州视察防务,都经水路,由小东门码头登岸入城。为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后人遂用刘备驻守之地的公安代称小东门。年深日久,小东门称谓淡化,公安门便成了惯称。

赵云的遗迹和传说

转载:baidu

  河北
     石家庄大事记
   
     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赵云(真定人,字子龙)率本郡吏兵归附公孙瓒。(咳嗽。怎么算出是七月的?)
     常山架鼓
   
     常山架子鼓乃民间花会之一种,历史很悠久,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历史上河北省正定县,名“真定”,属常山郡,所以今日正定流传的“架鼓”,乃称“常山架鼓”。传说它与三国时的赵子龙有关。
     人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写诸葛亮的西域施“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情节。可是在常山郡的传说中,以及南朝悲松元引述的《赵云别传》中,这施“空城计”的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赵子龙。传说赵子龙摆下常山架鼓,那阵阵震耳欲聋、铿锵激昂的战鼓声,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万大军。汉献帝建安6年(公元201年),曹操派司马懿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刘备。

2010年10月30日星期六

诸葛亮与司马懿,战术与战略的较量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孙,诸葛珪之子。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这两个人物似乎本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刘备、曹操等诸雄相继病故后,这个两个人物为了各自的集团开始了角逐,抛开三国志不论,两位是三国演义中最伟大军事家的较量。
在三国志中诸葛亮不能与司马懿并论,而在三国演义中,这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才有机会把司马懿狠狠的踩在脚下,呵呵。那么两个人在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才能孰更强一些呢?这也正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话题。两个人开始较量的时候是公元228年,也就是司马懿在上庸平定孟达叛乱。此时诸葛亮的优势:平定南蛮叛乱,威信大增,军队整肃,深得后主刘禅的信任,官至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权,基本上没有后顾之优,一心做好前线的总指挥官就可以。

劣势:蜀主的才能和威信差,蜀国地盘小,兵少粮缺,出兵路线相对较少,人才缺乏。而司马懿的优势:魏主较明智有才能,魏国地盘广阔,兵多粮足,人才济济。劣势:魏主不信任,曹家势力对司马懿存有戒心,手中实权相对诸葛亮小的很多,能用的兵将不多,防线较长,前有蜀军犯界,后有吴兵虎视,辽东地区不稳定,有后顾之优。两个人此时的优劣势一目了然,如果诸葛亮败了可以退回汉中养精蓄税,再图中原,如果司马懿败了蜀军就长驱直入,曹家也不会放过司马懿,至少是贬官回家,这时的司马懿深有压力。

诸葛亮是军事天才,而不是军事奇才

蜀国地少兵少,诸葛亮几次北伐,司马懿等(准确的说应该是魏国的统帅)在兵力不弱与对方的情况下(甚至多出许多)都采取拥城自保的归缩方法,这说明一个问题:

   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正面对决,魏国会处于下风!

   也就是说,蜀军的战斗力高于或者明显高于魏军!

   那么蜀军的战斗力为何高于魏军?因为蜀军有着严明甚至是“残忍”的军纪!

   为什么蜀军会有这么严明的军纪?因为诸葛亮制定了严明甚至“残忍”的军纪,而且在执行军法的时候,不管亲疏都不打折!

对歪曲诸葛亮人士的一点批评〔附原文和反对文〕

以下先是某大作者的高文高论,先奇文共赏之,后面是本人针对这样一些毫无是非,为了那么一点点可笑的吵作可以侮辱中华文明的所谓文明人的一点点看法。诚然百花奇放,什么话都是可以说的,好就好在最终取决于大家自己看过后的判断!本来在其的文章以驳之,但是鉴于这个议题的在我看来是一个现代文明化的中国青年一代对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认识,或者说有这种必要性 。我单独以新的标题列了出来!

大汉奸——诸葛亮


从网上看到《抗癌乐园》主编董承兴的二篇帖子《千古遗毒——诸葛亮》和《千古流芳——墨子》不觉感慨万千,前一篇旨在说明诸葛亮是中国的大奸佞,后一篇旨在说明中国的智圣是墨子,而不是诸葛亮。 洒家以为这是一个历史大发现。在《千古遗毒——诸葛亮》一文中,作者详细地揭露了诸葛亮种种罪行。

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书中这是一个作者花费了较多笔墨刻画的人物。他集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气象学家于一身,通晓军事、天文地理、机械制造。善于学习、善于创造。正因为有了这个人物使书的内容变得五彩缤纷。从第三十八回卧龙出山开始,在每场战斗中诸葛亮计出无穷: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气周瑜、捉张任、取汉中、征南王……,死了还留下计策,退仲达、斩魏延。一计接一计神机百变。彰显出诸葛亮对战场的形势、敌我态势了如指掌,对战斗指挥若定、机敏灵活。纵观这些战斗场面无一不是在对敌人有着极充分的了解、充分地利用战场的地形、敌人的心态而取得胜利。

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一:从“隆中对”的不当,看今日之联想。


“隆中对”不当有二:


1、战略不当:即毛主席说过的不该分兵。这个不属于历史局限性,确实是错误。

2、战略不当:以小搏大,于民无益。蜀国才区区魏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居然想蛇吞象,而且多次出祁山,所到之处也不是民心所向。


两个不当,都属于不能正视自己的实力,且治国并没有真正高明之举。

诸葛亮的成就,并不能掩盖他的过失。在关键问题上的过失,直接导致了他所能取得的成就。


今日之联想,不当有二:

2010年10月29日星期五

诸葛亮小传

转载:baidu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中文名:     诸葛亮
别名:     孔明,卧龙
国籍:     中国(东汉,三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出生日期:     181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     234年8月28日
   

走下“神坛”的诸葛亮也不是“常人”

转载:http://bbs.tiexue.net/post2_4152750_1.html

诸葛亮曾经在《出师表》里有这样的描述:“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贱。。。。。。”这给了很多人错误的信号,诸葛亮是平民?显然,不是的。诸葛亮不但不是平民,还是世代的官宦。祖先诸葛丰曾经做到西汉司隶校尉,并备受好评!“士族”绝对的“士族”!翻开诸葛亮的家族史看看,大家就对“士族”有了绝对的印象!


先祖:诸葛丰 西汉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 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岳父:黄承彦 沔南白水人。东汉末年名士(士族)。

岳母:蔡氏(刘表妻子的姐姐)

叔父:诸葛玄 豫章太守

论诸葛亮隆中对的失策

转载: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4313289_1.html

诸葛亮的隆中对,世人已耳熟能详,不再赘述。今谨试言其战略的失策。

历史的发展,部分契合了诸葛亮的推测:荆州唾手可得,川蜀也不难谋取。只是诸葛亮料到了荆州难守,却没料到失去的如此之快。荆州本是两面受敌之地,北有强曹,东有孙吴窥伺,本就无险可守,却是一个四面通达的战略要地。按照诸葛亮的战略,与川蜀两军呼应去伐曹魏,那么孙吴在侧,岂能坐视。况且刘备与孙权在荆州之地,素有历史渊源的争夺,孙吴想要拿下荆州的心非常坚定。更重要的是荆州与川蜀相隔巫山,仅有一三峡相通,发兵从三峡出蜀联络救援,迢迢千里,来往要月余,呼应不易,不占地利。试想就是荆州不丢,一旦荆州军北上,孙权必动,两路呼应伐魏也不可能实现。荆州的丢失,只是时间和形式的不同而已。关羽大意失荆州,有其偶然性,偶然之后就无必然?我们学的可是唯物辩证法!

古代五大丑女所嫁皆名流

转载:http://www.e3ol.com/culture/html/2010-10/16651/16651_20101027_2.htm


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貂蝉、杨贵妃、王昭君,人所共知。古代也有著名的五大丑女:嫫母、钟离春、孟光、黄月英、阮氏,她们虽貌丑却极具贤德,颇有辅佐之功,其夫君皆为历史上卓有建树的知名人士。


一是三皇五帝时期的嫫母。嫫母长相难看莫名,丑陋无比。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中云:“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但其德行却为当时女人楷模,智慧也非同寻常。黄帝娶之为妻,嫫母果然不负黄帝的厚爱,对妇女们实施德化教育。相传,人类使用第一面镜子就是嫫母发现制作。在黄帝周游巡视天下时,黄帝的元妃“嫘祖”病逝,黄帝命令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嫫母表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因嫫母内助,黄帝败炎帝,杀蚩尤,一统华夏。

自古权臣有何下场?-诸葛亮

转载:http://bbs.tiexue.net/post2_4562788_1.html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诸葛亮都是智慧与谋略的化身,也是忠诚鞠躬尽瘁的典范,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诸葛亮是西蜀的大权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其弟诸葛均隐居起来,躬耕于南阳 。   

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演义中的张飞和历史上的张飞对比

转载:http://tieba.baidu.com/f?kz=709930471

先拿演义中的张飞和史实中的张飞的事迹对比一下,民间流传的张飞主要是由宋、元民间艺人塑造的张飞,这个下面会提。

鞭打督邮

演义:张飞干的。

正史:刘备干的。

三英战吕布

演义:张飞第一个冲上去大骂几句就开打。

正史:根本没有这回事,吕布是被孙坚打败的。

元杂剧中张飞、李逵形象与观众审美心理

转载:http://tieba.baidu.com/f?kz=903436427


三国戏、水浒戏是元杂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有显著位置,不仅数量多,内容也相当广泛。它们都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书之前,是小说成书的重要材料来源之一。据统计,在元杂剧中三国故事戏约有50来种,水浒故事戏约有34种,现有剧本流传的:前者21种,后者6种。约占元杂剧现有剧本流传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些三国戏,大多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对刘备集团倍加称赞,拥刘贬曹的思想非常鲜明;还出现了《王粲登楼》、《管宁割席》、《七步成章》、《蔡琰还朝》等一些描写文人、才女、术士的风流轶事的剧目。水浒戏则多对梁山事业做出正面肯定:对宋江、李逵等起义英雄作热情歌颂;对梁山起义军的严明纪律及其人民与起义军的血肉联系也作了生动刻画。

浅谈三国志中的张飞 (其一)

转载:baidu

文:“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说万人之敌,就万人之敌在三国志的释义的可能倾向,某以为乃长于用兵和勇武的统称。
先说“长于兵法”
引文: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三国志 曹彰传>>
“而 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乘汗马击剑,是武术的具体表现。而三国志在引用曹操的话时说,此一夫之用,单单从此看我们则可以认为万人之敌并非是体现在乘 马击剑(即个人的勇武)上,因为那只是一夫之勇,不足为贵。于此,我就不引用其它年代的万人敌的记载了,由于时间和环境的不同他们几乎都缺乏说服力。
万人敌的具体体现:

2010年10月27日星期三

再论赵云军事才能

笔者也看了很多兄弟讨论赵云才能的文章,有的从演义的角度,有的从史书开始,但基本上比较认同赵云政治才能比较出众,而军事才能就比关羽张飞差的远,在三 国里也就算一个中上的样子,勉强可以成为出色。余颇不赞同,但史料中又确实找到太有利的证据,比如战例。于是又仔细的找了找,终于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赵云 原来是个骑战专家,分析于大家,看有无道理。
《资治通鉴》曰:“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加之当时河北地界与塞北相临,汉朝时期游牧民族迁移甚多,民间交往比较频繁。从而可以说明赵云最初领 导和训练的部队是骑兵,那么赵云擅长的应该是骑兵作战。接下来就是有名的长板坡了,“闻备已过,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于当阳之长 坂。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又是骑兵,我们都知道赵云当时的任务是保护刘备的家小,能在五千骑兵眼里把不懂事的 婴儿和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带走,这不仅是因为子龙本身武艺出众,还因为他了解骑兵的作战规律,如此才能化险为夷。这就是所谓的‘会的不难’。

赵云历史地位何以不如关羽?

转载: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2632126_1.html


《三 国演义》中,赵云和关羽由于各自的英勇战绩,在刘备为汉中王时,同时名列蜀汉的“五虎上将”。可以这么说,从有关于三国的传说以来,两个人的形象几乎都是 文武双全、忠勇兼备,。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水浒传》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 验,更是深刻生动刻画了赵云和关羽武艺高强忠厚仁义的光辉形象。
我们先看看关羽,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攻拔襄阳郡,放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除了他本身和刘备的关系比较密切外,其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的特点表现的也是淋漓尽致,不愧为“五虎上将”之首。

赵云的遗迹

赵云(168年~公元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
Zhao Yun (趙雲; styled Zilong 子龍) was an important commander of the civil wars of the late Han Dynasty and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of China. For most of his career, Zhao Yun served the warlord Liu Bei, playing a par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hu Han. In literature and folklore he is heralded as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Five Tiger Generals.

生平 赵云曾于占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手下办事。公孙瓒被袁绍攻灭后,赵云并没有投靠袁绍。

赵云后来追随刘备,在其麾下历任牙门将军、偏将军、翊军将军、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成就一代霸业。蜀后主刘禅继位后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 又拜镇东将军。

227年,赵云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入汉中,次年出征曹魏,曾于箕谷设置疑兵,避免部队被魏军狙击。北伐失利后,贬为镇军将军,不久去世。 261年后主追谥赵云为顺平侯。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承继爵位、次子赵广。两人都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

赵云

转载:baidu
初平二年,赵云受常山郡人民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赵云自此随公孙瓒四处征讨。
当时刘备亦依附在公孙瓒处,见赵云,奇之,深加接纳。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据山东附近的土地,袁绍亦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地,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

2010年10月26日星期二

虚虚实实之张飞沉着退敌兵

 曹操平定河北之后,大举南下,征伐荆州。刘琮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便率众投降。这样,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即占领了襄阳。刘备因寡不敌众,只好率所部退往 江陵,但在长坂坡被曹军追及。双方血战一场,刘备大败,幸得张飞保护,且战且走。待到天明,见追兵渐远,刘备方敢下马歇息。这时,赵云、糜竺、简雍等均不 知下落,刘备身边只剩下100多骑兵。正凄惶之间,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称“赵云投降曹操去了”。刘备不信,张飞说:“他见我们势穷力尽,所以 投降曹操,以便图取富贵。我现在就去找他,如果撞见,就一枪刺死他。”说完,遂不听刘备劝阻,飞身上马,率20多名骑兵,回到长坂桥边。他见桥东有一大片 树林,心生一计,教那20多名骑兵,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中往来奔驰,冲起尘土,作为疑兵;自己则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兵不厌诈之张飞诈醉擒刘岱

 曹操战胜吕布后,即带刘备回到许都。刘备不甘心寄人篱下,就用计迷惑曹操。后来刘备借口截击袁术,逃离许都,打败袁术,杀了曹军将领车胄,夺回了徐州,又策动袁绍起兵伐曹。曹操大怒,一面亲率20万大军迎战袁绍,一面派刘岱、王忠二将打着丞相旗号讨伐刘备。
正值初冬,大雪纷飞。两军冒雪布阵对峙。关云长飞马提刀同王忠杀了起来,不几个回合就将王忠活捉于马上,返回本军。张飞见二哥立了头功,心中焦灼,立刻 对刘备说:“待我去活捉刘岱来。”刘备说:“刘岱也是一镇诸侯,不可小看了他。”张飞冷笑道:“此辈何足挂齿?我一定把他活生生捉来见你。”刘备故意说 道:“只恐你鲁莽性子坏了他性命。”张飞急了,叫道:“如杀了他,我偿性命!”刘备就交三千兵马给张飞。张飞即率军前进。

五虎将“名”“字”小揭秘

转载:

古代人取名又取字,名字一词由此由来。

      在古代,人一出生下来父母就会为其取名,称为小名,或乳名。男子二十岁时,就可以束起头发,戴起帽子做大人了,即“成年”人。父母还会为其举行隆重的仪式,即“冠礼”,这时再为其取“字”,也称“表字”,这表示他“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

       附:新三国孙权那么小就出场,出场早不是他的错,错的是他的“字”也跟着一起出场。小孩子是没“字”的。

      像张飞的儿子张苞“早夭”,也就是未成年就死掉了,所以有“名”无“字”。同样早死的关羽的儿子关兴,他却有“字”,说明关兴虽然早死但却是个成年人。至于关平,有人说他有“字(定国)”,有人说他没“字”。我认为关平是没字的,这得归醉于关羽,关平很早就跟随了关羽了,猜测:关羽大概早年与某女子有过一段情,后来关羽杀人独自逃亡(关羽早年杀人估计是情杀),此女或亡或失踪,关平被寄养,长大成人后,其父关羽不在,所以无人为他举行“冠礼”,所以没字。至于关平字“定国”,我想这个字大概是从关兴的字“安国”联想得来。还有马超的堂弟马岱,这大概又是个可怜的孩子,马岱也是很早就跟随了叔父马腾,猜测:看起来他的父亲死的得早,所以把他托付给了哥哥/弟弟马腾,以至于二十岁时也没人为其举行“冠礼”而取“字”。

张飞

转载:bidau

张飞,身高八尺,专用兵器:丈八蛇矛。认识刘备,关羽之前,以屠宰猪羊为生,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和八十万大军。入川义释严颜,分定州县,率精兵击败张郃大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为夺回荆州,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同年六月,张飞被部将范强(《三国演义》中误写作范疆,之所以会写错是因为强的异体字写作彊,彊与疆很像)、张达刺杀。

人物特征

性格
张飞为人勇猛,曾率二十骑兵于长坂坡吓退曹军。而且书法不错,擅画美人,现今仍有其墨宝、画像留下。张飞对有学问的人很礼遇,如刘巴初降,张飞立即到其家拜访,但刘巴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张飞虽然气愤,但没有抱怨说一句。张飞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严颜时,严颜宁死不屈,张飞敬重其为人,将严颜待为宾客。
可是张飞脾气暴躁,对士兵非常严厉。刘备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意思是:“你用刑太严,甚至有时杀错人,又每日鞭打犯错误的军官,打完之后又把这些人安排在身边,一点防备也没有,这样下去必然会惹祸上身。”但张飞始终没有醒悟,被刘备不幸言中。所以当张飞在阆中被部下杀死,刘备听说张飞的军营都督有紧急事情上报时,就猜到是什么事情了。刘备说:“噫,飞死矣!” 但张飞不听。果然张飞就是死在其部下之手。

2010年10月25日星期一

关羽之死

转载: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3752301_1.html

声明:以下文章全部依据《三国志》正史,跟演义无关。
公元219年10月,蜀汉荆 洲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武圣,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超级猛人关羽,光荣的挂了。他的死直接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并且跟蜀汉最终的灭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并且导致诸葛亮和刘备兴复汉朝江山的梦想就此破灭,应该说关羽是罪魁祸首。但是关羽这个人后来成为忠义的化身,为全体黑道所景仰的“关二哥”,武圣 啊,所以他怎么能兵败身亡呢。于是无数人曾经寻找关羽遇害的“真相”,最早的恐怕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訄书》中,以为关羽之死的背后,有很大的阴谋。原文 为「关羽...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将矛头指向刘备和诸葛亮,之后 随着翻案之风的盛行,也有无数人指出各种问题所在,当然,无论事实无何,在时间机器发明前大家可以肆意的推测,既然可以无限推测,那么就谈谈我的观点,那 就是关羽这个人固然有所谓忠义,但是没脑子,作为一个马弓手,小卒,有忠义就够了,但是作为一个大军区的司令员,光有忠义远远不够。

评评关羽!

转载: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3586870_1.html

我还记得90年上大学的时候,周末晚上空闲的时候和寝室的同学一起去看过几次录像。那时的录像几乎都是港版的,也 多数是黑社会打打杀杀的。虽然录像中对黑社会的人描述手法不一,但我感觉黑社会的人(尤其是老大级别的人物)有个共性,那就是对关二爷奉若神明。我说的关 二爷可能大家都知道是谁?就是三国中桃园结义的关羽关云长。
一直以来,关羽都被奉为关 帝,供奉在庙里,近代不少港人更是将他供奉在家中。之所以被热捧,无非是封建统治的工具而已。过去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大力宣扬愚忠的思 想。而关羽就恰好符合他们的条件,为什么呢?因为关羽对刘备的统治是忠诚的,尽管刘备不是汉王朝的嫡系子孙,但是对于封建社会来说,他毕竟是王室血脉(据 三国: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代)。相对于汉献帝等要杂牌些,但是和曹操、袁绍、袁术、孙权等相比,那要正统多了!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要宣传这种 对汉朝正统的愚忠。因此我认为:如果关羽跟的是袁氏弟兄或者保的是曹操,那么关羽后世是不会得到那么高的评价和待遇的。

论三国:关羽

转载: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3370134_1.html


说起关老爷,可以说在中国的威望是相当巨大的。它不仅是黑帮的象征,更是让多少的中国人顶礼膜拜。而关公更是一种正直和武力的象征。
蜀国五虎大将之一,更是古代武将谱中顶顶大名的一位!~ 可以说,关云长,一再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中驻扎着根深蒂固的情感!而他那正义和威猛更是流芳百世啊!
说起关云长,必要说说三国,可以说,是三国造就了这个一代豪杰!~ 而这么一位豪杰英雄。最后却憾死沙场。总是给人一种自古英雄多凄凉的寒夜景色·令人感叹不已!~
关公的才能便是他的威猛和武打,使着把青龙偃月刀,脚踏赤兔马,好一位威猛武将啊!~ 但关云长的致命的弱点便是有勇无谋吧!~ 这也是让这位英雄惨死在沙场的最直接原因了!~ 我想,这也就是他的宿命吧!~ 毕竟,既有勇又有谋的将才,毕竟还是少有的!

从关羽之败说诸葛亮的战略短视

转载: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3153413_1.html

诸葛亮在民间可谓是神机军师,算无遗策。可我觉得人就是人,就算把他造成神,也会在不经意间露出人的弱点。

《隆中对》可谓千古名篇,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可谓神人也。可就在这世人推崇的“战略指导意见书”中,却有着不为人注意的硬伤。我们先来看看书中所说的原话:“…..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接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神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一幅宏伟的战略蓝图让人由衷钦佩,皇叔也不禁为之折腰。我要说的是,文中的天下有变是什么地方?从后面的提法看应该是曹操集团。问题是这时孙权集团考虑了吗?是盟军还是敌人?如果是盟军,则大可不必出荆州之兵,应该由盟军出兵,荆州居中策应。再不济也可三路进兵。但如果是敌人,荆州兵出,则后防空虚,取败之道也。后来的发展也说明了诸葛亮在战略指导上的一处暗伤。

关羽使用的兵器是长矛和环首刀,而不是青龙偃月刀

转载: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4062320_1.html

三国演义里关羽挥舞青龙偃月刀温酒斩华雄,万军从中杀颜良、株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形象一直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其实历史上的关羽所使用的兵器并非青龙偃月刀,而是长矛。

青龙偃月刀的刀型是属于弯刀类的,而此类刀型直到宋代前后才在中国出现。

唐代以前,中国战刀的刀型是直刃刀。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初期的环首刀,到唐代的陌刀、横刀皆是如此。宋代以后,中国战刀的刀型才以曲刃为主,典型的如手刀、朴刀等。此类刀型是汉族人在同匈奴、鲜卑、契丹、阿拉伯、波斯以及印度等西域民族交战或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为西域民族自古以来的战刀的刀型就以曲刃为主。到了元代,蒙古弯刀更是广为使用。到了明清又出现了雁翎刀、戚家刀、柳叶刀、牛尾刀等,也都是弯曲刀刃。所以,在汉末,弯曲型的青龙偃月刀是不可能出现的。

浅谈关羽大意失荆州

转载: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4130422_1.html

关羽一直被世人称之为武圣人,视为民间的神明来供奉,他的名气和威望大大的超过了结拜的大哥刘备和三弟张飞!广大人民敬重关羽的忠肝义胆,武艺高强,骄人的战绩!但是,关羽大意失荆州,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闹了个身首异处的结局,应该说是关羽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不过什么事情都需要后人来分析,难道真的就是关羽一时的大意造成的悲剧的发生吗?笔者认为关羽丢失荆州绝非他的大意所致,应该是关羽立功心切,贪功冒进导致了丢关丧命的结局!

观其关羽的一生自出世以来,战功赫赫,威震华夏,日习刀马夜读春秋,秉性刚烈,目空一切,心高气傲。除了刘备. 张飞等寥寥几人,几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即使是军师诸葛亮也不过是面子上过的去罢了!

将关羽请下武圣的神坛

转载: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4298702_1.html

少时看三国敬仰刘关张义结金兰,并效仿之,对关羽的忠义精神五体投地。但随着对三国演戏这本书理解层度的不断深入,便越来越怀疑罗贯中先生的本意究竟若何?

关羽成为武圣的首要条件是忠义,但符合忠义条件的在三国里比比皆是,历朝历代更是数不胜数;第二需要勇,否则怎么能称武圣?第三还需要有些智慧,绝不能是个莽夫,中国人是讲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无法想象大家会崇拜一文盲粗汉如李逵吧?

下面我想从忠义、勇、智三个方面讲讲关老爷够不够资格当中国的武圣。

关羽失守荆州是谁的过失?

转载: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4319418_1.htm

读了多次三国演义,每至关羽失荆州、走麦城章节,都不忍读而翻了过去。关公资兼文武,骁勇绝伦,是三国武将中的顶尖高手,关公的牺牲令人惋惜,因此而引发的吴蜀之战,则让刘使君痛失一统天下的好局。



至于原因,有人说关公太过锋芒,骄狂轻敌,误中吕蒙、陆逊之计,大意失荆州,有说是诸葛孔明借刀杀人,窃认为是刘备的战略布局、兵力配置及将领的使用上存在失误。



襄樊战役始于建安廿四年7月,此时刘备已取西川、平汉中,地盘已经超过东吴,从一年之后刘备统帅70万(三国演义的数据)发动吴蜀战争来看,此时在益州兵力已经十分强大,而荆州的兵力却只有3万(三国志数据),因此,刘备、诸葛亮应该及时调整兵力部署,增加在荆州的兵力,至少应该把征西川时从荆州带出来的部队要发还荆州,这样一来,即使关公北征失利,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快,况且战役初期,关公大破于禁、庞德等所率七军,已让曹军胆寒,曹操甚至想到要迁都。

也说关羽失荆州

转载:http://bbs.tiexue.net/post2_4321389_1.html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公元219年)。

关羽攻樊城不克,江陵被东吴偷袭得手。在曹操与东吴的两面夹击之下,关羽兵败身亡。三国时一代杰出将领就此陨落,而如日中天的刘备集团也从此由巅峰逐渐走向没落。如果说诸葛亮北伐中原引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千古名句的话,那关羽失荆州则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痛惜和遐想。

关于关羽丢失荆州一事有太多的言语,我们先说说丢失荆州的意义:

首先,使《隆中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的一统天下的战略规划化为泡影。以致后来诸葛北伐,只能选择兵出汉中这唯一的道路,实是无奈至极。

关公文化

转载:baidu


戏剧中的关公
中国传统戏曲中关羽的角色,以野史、《三国演义》的描写而创作,其脸谱为揉红脸,表示忠勇,“红脸忠勇”之说法即由关羽脸谱而来。勾丹凤眼,双眼俊秀。加上关羽有“美髯公”之称,所以都会加上演关羽时专用的大髯口,称为“五绺”或“关公髯”。手执青龙偃月刀和红马鞭,头戴专有的绿色盔头,缀黄绒球配后兜,两耳垂白飘带和黄丝穗,着绿蟒。而后人为表示对关羽的尊敬,所以会特意在面谱上加一黑点或加一条金线,称做“破脸”,代表不敢完全模仿他。而且关公亮相姿势就有48种之多,称为“关公48图”。  而在旧时上演关公戏曲时,有许多规矩:如扮演关羽的演员在演出前10天要斋戒独宿,熏沐净身;出场前要给关帝像烧香叩头,在后台杀鸡拜祭;演员要在盔头或者前胸挂有关帝像的黄表附,演出结束要用此纸拭脸,并拿到关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谢关帝的庇护等;在演《走麦城》时,更要台上台下烧檀香、点蜡烛。据说如果违犯禁律,关帝就会显灵,演员要出事故,戏园要出乱子。清廷皇宫演戏时,每临关公出场,帝、后、妃都得离座走几步,然后才能坐下看戏。一些有损于关帝形象的剧目,如《斩熊虎》、《怒斩关平》、《关公辞曹》等,宫廷及京城的著名戏园皆禁止上演。而现今也有对演关羽的演员有不少禁忌,如当演员上了妆后,不可大笑、有邪淫,其他人看到上妆后的关羽也不能举动失仪。

关羽圣人地位

转载:baidu


忠义的化身
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关羽的故里——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城西的关帝庙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全国最大关帝庙。庙内楼台殿阁共达三百余间,为游览胜地之一。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关羽

转载:baidu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

2010年10月24日星期日

马超的军队何以与众不同

转载: 中国历史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根据汉晋春秋记载,马超的军队战法于中原军队迥然不同,甚至与同为西凉军系的董卓也不同,董卓重骑兵,马超的军队以步兵居多,但是战斗力往往在剽悍的西凉骑兵之上,这和他的西洋式作战方法有很大关系.且看详述.
  第一.标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马超军团不尚弓弩,而擅长使用长标,且以脱手长标为特色,对于密集的曹军往往产生一标 连伤数人的杀伤效果(袁阔成的评书曾经吸取过这一点:“西凉小校的飞标带撒手的,嗖,嗖,可怜曹兵一标能穿三四个,象扎蛤蟆一样.“).这种脱手飞标实际 上脱胎于古罗马的投枪,确切的说,就是斯巴达克斯和罗马军团死战时使用的兵器.它的自重大,杀伤力强,对于当时甲 胄简陋的轻装军队(对于弓箭有一定防御性)攻击力远胜弓弩.当时的战斗,连中数箭死战不退的场面时有所见,中标枪者则立即失去战斗力.比之现代,就是枪榴 弹与步枪子弹的区别.难怪曹军望风披靡.
  第二.军阵

罗马式的军队——马超军团

转载:罗马式的军队——马超军团 

这只是一个假说,一个传奇,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证明的歌德巴赫。  
    让我们回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在中国西部的西凉高地上,正活跃着一支剽悍的军团,他的首领就是后来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马超。他的军队战法与中 原军队迥然不同,甚至与同为西凉军系的董卓也颇有差异。董卓军重骑兵,而马超军以步兵居多,这与演义里和大家通常对马超部队的认识有些不同。但是它的战斗 力却往往在剽悍的西凉骑兵之上,这和他的独特作战方法有很大关系。而这种独特的作战方法,又仿佛昭示着马超军团和同一时代称霸欧洲的罗马军队,存在一种潜 在的关系。

且看马超军团的独特之处!
    第一,鱼鲡军阵,马超的军阵与众不同,冲击前要用巨大橹盾做简易城池(参见《三国志》),前军是密集的盾牌兵,其盾牌(称为“橹盾”)的强度和重量都远超 一般军队,对弓箭防护极佳。其部队作战队形是摆成一个个方阵,摆成阵型以后可以互相掩护,错落有致。使曹军赖以取胜的骑兵只能在边缘掠杀,目标很大的骑兵 还要随时遭到标枪的袭击。马超的骑兵全是轻骑,配置与步兵分开,不作为主力,而是作为奇袭队使用,从步兵阵中突然杀出,才能有一举突袭曹军指挥部的精彩战 例。这样的军阵,正类似于古罗马前期使用极为广泛的希腊密集军阵。

中国人血统分类及来源族

转载:baidu

1.河北、京津:多为中原汉族与契丹、女真人混血后裔。明代朱棣曾从安徽调遣数万士兵驻守天津卫,因而天津大部分居民又糅合了安徽人血统。
  2.东北:多为齐鲁汉族与鲜卑、室韦、契丹、女真混血后裔,其中东北的朝鲜族人有高丽血统、满族为女真人后裔、达斡尔族为契丹族直系后裔、赫哲族为古靺鞨人直系后裔。
  3.内蒙古:多为蒙古人与汉人,外蒙古东部和呼伦贝尔草原为蒙古族人血统来源地,蒙古族是室韦的一支。鄂伦春族为古室韦人直系后裔。
  4.山西、河南、陕西、山东:古中原汉人保留较多,也有部分为汉人与鲜卑、匈奴、女真混血后裔。据考证中原汉族文化主要起源于山西的丁村文化、河南的仰韶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
  5.甘肃:多为汉人与匈奴、突厥混血后裔,甘肃境内的裕固族来自于回纥。 
  6.青海:多为汉人与藏人,青海境内的土族来自于吐谷浑。撒拉族、东乡族均为古代西戎的后裔。 

马超 - 简明历史传记

马超是马腾之子。汉室封马超为卫尉、都亭侯、偏将军。马超举兵攻打曹操,因曹操离间韩遂而失败,投奔张鲁,后又归顺刘备,迫使刘璋投降刘备,拜平西将军、前都亭侯,后升左将军。刘备称帝后拜马超为骠骑将军,兼凉州牧。马超去世时年仅四十七岁。死后追谥威侯。

马超 - 简明演义传记


马超是马腾之子,绰号锦马超。曹操诱杀马腾之后,马超举西凉兵报仇,因曹操离间而失败,投奔张鲁,受张鲁手下杨松诬陷而归顺刘备,迫使刘璋投降刘备,拜平西将军、前都亭侯,后升左将军。刘备称帝后拜马超为骠骑大将军,兼凉州牧。独当一面镇守西境。马超去世时年仅四十七岁。死后追谥威侯。演义中,马超是武艺高强的优秀将领,曾和许褚、张飞等人大战数百回合,他所率领的西凉骑兵让曹操军闻名丧胆,被后人称之为三国演义---前表吕布,后表马超。

马超 - 历史评价

马超的血统

史记里讲炎帝是上古时期的西羌人,而黄帝又与炎帝同宗,所以古西羌人也算是汉人的祖先。而马超祖居甘肃地区,属于古代秦人的后裔,经过世代民族融合,差不多已经演化为汉人了。

马超

转载:baidu

三国志记载及译文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于西州。初
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干于平阳,超将庞德亲斩援首。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于是征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陈寿原文:马超,字孟起,扶风(京畿三辅左冯羽,右扶风)茂陵人氏。马超父亲叫马腾,大约在汉灵帝末年与西州的边章、韩遂等共同起事(起义造反)。初平三年(汉献帝年号),马腾、韩遂率兵进军长安。当时的汉朝廷(将两人招安),封韩遂为镇西将军(驻守金城兰州)。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驻守郿县。


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

殷桓相争

永和五年石虎的死,就象一头巨兽的轰然倒地,震塌了本就摇摇欲坠的石赵帝国。在石虎诸子的自相残杀中,汉人冉闵渔翁得利,在民族仇杀的血海中建立起后世称 为冉魏的帝国。然而,这位楚霸王式的武夫,并没有能力处理当时的乱局,在鲜卑慕容氏、羌族姚氏、石氏残部等势力夹击之下,处于中原四战之地的冉魏政权迅速 覆灭。真正笑到最后的,却是从遥远的辽东南下的慕容前燕和果断从中原危地脱身、西进关中的苻氏前秦。

桓温 师老灞上



       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枭雄政风不同,桓温在荆州行政宽和,“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值得注意得是,这也是王导的一贯政治作风,所以桓温的举动也许是 当时社会名士风气的反映。但另一方面,考虑到王导所为的主要目的是平衡各方面政治势力,桓温也可能是要借此安抚拉拢荆州各方面势力,以站稳脚跟。他曾经派 从事罗含检校属下江夏【今湖北境内】相谢尚,结果罗含在谢尚那儿喝了几天酒就回来了。桓温询问,罗含反问道“不知道你认为谢尚是什么样的人?”。桓温回答 说,比我强。罗含就说,比你强的人怎么会做坏事呢?所以我什么都没问。桓温只好一笑了之。这件小事也许暗示了他对王导的模仿。王导曾经派人检查下属各郡太 守,顾和象罗含一样出去转了一圈就回来了,然后对王导说,明公应该行政宽大,宁可法网宽得能漏过大船,也不能刺探下属,为察察之政。王导啧啧称善。但是, 正象王导的行政风格很受时人非议一样,桓温的行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理解。有一次他杖责属吏,刑杖只是从官服上掠过,这种表面文章碰巧被他的第三个儿子桓歆 看见,就讽刺说,我看见属吏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就是打不到身上。桓温也不生气,还说这还嫌刑罚重了呢。

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



一 桓温先世的推测

(一)桓温先世的隐情

《晋书》卷九九《桓玄传》:桓玄“曾祖以上名位不显。”同传曹靖之答桓玄之问曰:“大楚之祭不及其祖”,是以神怒。又,《魏书》卷九七《桓玄传》:桓玄“庙祭不及于祖,……慢祖忘亲,时人知其不永。”
案,桓玄篡位以后,只置一庙,庙祭但及于父而不及于祖,引起时人许多议论,具如上引。除此以外,徐广、卞范之等亦均不以为然。但是桓玄对此却执意不 改。《宋书》卷一《武帝纪》:刘裕逐桓玄后“焚桓温神主于宣阳门外。”桓玄只立桓温一人神主,就是庙祭不及干祖的说明。桓玄于宗庙大事如此固执,违礼悖 俗,难于解释,其中似包含某种隐情。
桓氏庙制问题,与孙吴有可比较之处。《宋书·礼志》三谓孙权称帝,不立七庙,但有孙坚一庙在长沙临湘,又有孙策一庙在建邺。孙氏庙制不立,主要是为 了遮掩其先世隐情。富春孙氏“孤微发迹”①,不预士流。《孙坚传》注引《吴书》谓“坚世仕吴”,是韦昭为吴修史不得不有的虚美之词。《宋书·符瑞志》上及 《太平御览》卷五五九引《幽明录》,皆谓孙坚之祖孙钟与母居,遭岁荒,种瓜为业,这当是陈寿所谓“孤微”所本。孙钟与孙坚,《幽明录》谓为祖孙,《异苑》 谓为父子,六朝即已难详。《水经·渐江水注》富春亭山“有孙权父家”,杨守敬《水经注疏》谓权字为坚字之误,因为若是权父,当逞称孙坚为是,不必累赘言 之。杨氏之说实际是赞同《异苑》的,亭山之冢即孙钟冢。寒门无世谱,孙氏世系难详,冢墓莫辨,宜其干立国时无法建立正规庙制。以孙吴立庙事度桓玄,可知桓 氏“大楚之祭不及于祖”,其隐情亦在遮掩桓氏类似于“孤微发迹”的家族历史,与孙氏一样。

桓温自比诸葛亮

桓温伐蜀之时,曾遇见一个历经诸葛亮时期年过百岁的小吏。不可一世的他厉声问小吏:“今天谁可与诸葛丞相相比?”小吏答曰:“诸葛在时,不觉得有异。自他死后,无人可以与他相比。”桓温感慨:“夷少城,犹存孔明庙。”
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人,东晋宣城太守桓彝之子。桓彝为北方世族,西晋永嘉之乱后随晋元帝南渡,很得元帝的信 任,先后任中书郎、尚书吏部郎等职,名显朝廷。明帝时,桓彝拜散骑常侍,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以功封万宁县男,后为宣城太守。《晋书·桓温传》记 载,桓温出生未满周岁时,桓彝的好友温峤(后为中书令)见到他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又称赞说:“真英物也。”因为得到温峤的赏识,桓 彝便给他取名为桓温。温峤笑道:“果尔,后将易吾姓也。”

桓温VS谢安

转载:新浪读书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 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 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从表面上看,本条是东晋二名士谢安与王坦之的风度比拼,实际上是桓温与谢安的心理较量。
公 元369年,北伐中的枋头之败对桓温来说打击是巨大的。以其为转折,桓温目光向内,有了代晋自立的欲望。此前,路过王敦墓时,他曾不由自主地称:“可儿! 可儿!”可爱的人儿!看来,他也想对朝廷有所动作了。果然,他很快废当时皇帝为海西公,立会稽王司马昱为新帝,并率军进驻姑孰(即安徽当涂),动不动就带 甲入朝,吓唬大伙儿。当时谢安为侍中,见桓温后马上拜倒,桓温看到老部下后惊道:“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谢安回答:“未见君拜于前,臣立于后!”原 来,在当时,简文帝司马昱迫于桓温威力,每至相见,总有下意识拜倒的动作。我估计,当时司马昱说过桓温功德盛大的话,甚至还被迫暗示要把皇位禅让于他,所以在372年简文帝死后,当桓温看到遗诏中命令自己要依诸葛亮、王导故事辅佐幼主孝武帝司马曜时,非常不高兴。

桓温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符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其父为桓彝,曾三次北伐。
    少有大志,向往刘琨、陶侃的事迹。咸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权。次年(346年),桓温趁成 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 请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亲率步骑四万余人,水军直指南乡(湖北均县),命梁州刺史司马勋沿子午道(秦岭栈道,通向汉中)推进,一路攻 占上洛(陕西商县),在陕西蓝田击破氐族苻健军队数万人,进驻霸上(长安东面),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当地民众“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 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未乘胜追击长安,反待敌自溃,期间本想将春麦收作军粮,但秦军已抢先收割,晋军粮秣不继,被迫撤返襄阳。

桓温北伐

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
后赵国主石虎(石勒儿子)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为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皝(音huǎng)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

后赵灭亡的时候,东晋的将军桓温向晋穆帝(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桓温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他在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曾经进兵蜀地,灭掉了成汉,给东晋王朝立了大功。
但是东晋王朝内部矛盾很大。晋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温的职位,实际上又猜忌他。桓温要求北伐,晋穆帝没有同意,却另派了一个殷浩带兵北伐。

桓温 二

转载:军事网

桓温

    桓温(312—373.8.18),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西北龙亢集)人,东晋权臣、名将。

    桓温是东晋宣城太守桓彝之子。桓彝为北方世族,西晋永嘉之乱后随晋元帝南渡,很得信任,先后任中书郎、尚书吏部郎等职,名显朝廷。明帝时,桓彝拜散骑常侍,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以功封万宁县男,后为宣城太守。桓温出生未满周岁时,桓彝好友温峤(后为中书令)见到他桓温,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称赞说:“真英物也”(《晋书·桓温传》)。因为得到温峤的赏识,桓彝便给他取名为桓温。温峤笑道:“果尔,后将易吾姓也”(《晋书·桓温传》)。

    咸和二年(327年)十二月,苏峻反晋(参见晋平苏峻之战)。咸和三年(328年)六月,桓彝被苏峻部将韩晃所害,泾县县令江播曾经参与此事。当时桓温年仅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晋书·桓温传》)。咸和六年(331年),江播病死,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其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将兵器放在身边。桓温化装改扮,诡称来吊丧,衣袖内暗藏兵刃,手刃江彪于丧庐之中,又追杀了其二弟,终报父仇。桓温由此为时人所称。

桓温

转载:百度

桓温(公元三一二年至公元三七三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人,相貌温伟,有奇骨,面有七星,刘惔称他“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
幼年丧父,少年结交名流,与刘惔、殷浩齐名。后与庾翼相交,受庾翼推荐,娶晋明帝之女南康长公主为妻,并担任琅琊内史,历任徐州刺史、荆州刺史、江州刺史、扬州刺史、征西将军、都督天下诸军事、大司马等职。
公元三四七年(永和三年)攻灭成汉,收复蜀地,后三次北伐,战功累累,威名赫赫。公元三六一年至公元三七三年(海西公、简文帝、孝武帝期间)独揽朝政,欲行篡位之事,后综合各方利益没有发难,忧愤而死。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任琅琊内史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由得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柳,泫然泪流。桓温流的是多少志士仁人恢复神州的英雄泪。
“大丈夫既不能留芳百世,亦不复遗臭万年!”
桓温在五十多岁最后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后觉得自己日薄西山,今后将不再有机会北伐中原完成恢复神州青史留名的梦想的时候,抚着床边的枕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

2010年10月22日星期五

陈庆之 05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郡(治今江苏宜兴)国山县人。自幼跟随梁开国皇帝萧衍,应对殷勤,颇受亲赏。南齐永元三年(501),庆之18岁,从萧衍起兵,攻破京 都建康有功,先为主书,后除奉朝请。庆之出身寒微,虽常思为国效力,但当时高门士族执掌朝政,他在仕途上很不得志,长期不被重用。直到萧梁普通六年 (525)正月,魏镇东将军徐州刺史(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元法僧降梁,梁廷以庆之为武威将军率军接应。这时庆之已年满 岁。事后庆之被升为宣猛将军。三月,梁廷派庆之率军2000送豫章王萧综为徐州刺史,入镇彭城。五月,北魏遣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或率军2万来攻。延明 遣其别将丘大千为先锋,庆之击破之。梁武帝怕萧综失利,敕其引军南还。综素有反志,遂弃彭城逃降北魏,众军溃散,诸将不能制止。唯庆之率所部斩关夜退,全 军而返。史称庆之“临乱能整,异于诸将”(《通鉴 梁纪》普通6年)。

陈庆之 04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这是一千五百年前,流传在洛阳街头的一句童谣。意思是,任凭多么精锐的军队,或者多么出名的将领,见到“白 袍”也要唯恐躲避不及。那么到底白袍是什么?能够拥有如此的威慑力呢?童谣中的白袍是一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军队,因为他们身着白袍而得名。而这支白袍神 兵只有区区七千人,那么南朝的一支七千人的军队怎么能够给远在北魏腹地的都城洛阳人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因为这支白袍神兵拥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领导 者--陈庆之。在他的带领下,这支七千人的部队,从今天的安徽出发,一路北上,在仅仅一百四十天的时间里,摧毁北魏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路经历大战四 十七场,全战全胜,拔城三十二座,直至攻陷北魏首都洛阳。如此的战绩,恐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位了吧。
在陈庆之的一生中,这次奔袭洛阳只是他众多辉煌战绩中的一笔,在《梁书-陈庆之列传》所记载的他一生无数次重要战役中,没有一场败绩,没有一场不是在绝对的劣势中大胜敌军。以至于毛主席在多次阅读《陈庆之列传》后,给予“再读此传,为之神往”的高度评价。

陈庆之 03

和《五胡录》一样,《南北朝》也衍生出了一些能独立成篇的副产品,本文就
是其中之一,单独探讨一下陈庆之的战绩。
论坛上还有没听说过陈庆之的摸?麻烦锯一下首!
看来没必要再次介绍一遍陈庆之了。下面的问题是,陈庆之到底有多厉害?是
天下第一名将吗?(这个问题想必是大家最关心的)接下来俺会给出俺自己心里的
一个南北朝武将的大致排名。
首先研究的问题:陈庆之究竟如何出名的?
历史上对陈庆之记载最详细的就是唐贞观时大臣姚思廉所撰的《梁书》,用三
千多字记载了陈庆之的生平。在《梁书》里面,陈庆之仿佛天神下凡,多次打出不
可思议的战绩,比如两千破两万、二百破十五万、七千破七万、七千破二十万、七
千破三十万,等等等。后来《梁书》曾一度失传,到了北宋由唐宋八打架之一的曾
巩出资翻印流传至今。

陈庆之 02

记得很长时间之前,我曾经和人争论过关于战争的事情。因为对方认为德国在二战时期的将领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出色的,因为他们偶尔可以打出以少胜多来。我当时觉得很可笑,因为我的经验是,看了中国古代战争史,就别提什么以少胜多。当时我举的例子有:
项羽彭城破诸侯:三万对五十六万。
韩信破赵之战:一万二千对二十万。
刘秀昆阳之战:三千对四十二万。
张辽合淝大战:八百对十万。
淝水之战:八万对一百一十二万。
……
等等。
这些仗按照一般规律都是几乎不可能打赢的,但是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些天才,他们总能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以一种生硬得几乎蛮横的姿态切入我们的思维,把我们的经验和规律打个粉碎,一剑惊阕。
但当时我也认为以少胜多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这么大悬殊的以少胜多有可能主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打,然而,读书不多的我又错了。四个月之后我读起《梁书》,再次被一位天才一剑惊阕:他一辈子打了上百仗,几乎全部都是在一比数十甚至上百的比例下打的。
这个人叫做陈庆之。

陈庆之 01

转载: 流光驿站

             陈庆之(484—539年),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杰出的军事家。
陈庆之自幼为萧衍的随从。当时围棋风靡一时,萧衍更是通宵达旦而弈。其余的随从皆已休息,唯陈庆之不睡,招之即到,所以萧衍对其甚见亲赏。
    南齐末年,东昏侯萧宝卷为政残暴,至使陈显达、裴叔业、崔慧景等名将先后反叛。南齐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十一月,萧衍(时为雍州刺史)也起兵反齐,陈 庆之随萧衍一直攻克建康。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是为梁武帝。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在任期间,他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2010年10月21日星期四

毕再遇

更多中国智慧故事英文故事Chinese Story Online to find more Chinese Stories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story--To Borrow Arrows with Scarecrows Two
南宋开禧二年,在主战派韩侂胄的努力下,南宋对北方的金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北伐之战。但由于宋军战斗力太弱,北伐很快失败,金军开始反攻,同年十二月,金军兵趋六合,威胁扬州和南京。
六合是军事要地,有南京的“京畿屏障”之称。宋军大将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深以六合形势为忧。当时楚州城坚兵多,加上金军粮断,毕再遇判断楚州不足为虑,於是率军迅速南下六合迎击金军。

吐谷浑简介

转载:baidu

简介
吐(tǔ)谷(yù)浑(hún),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居庐帐,后渐有城居。使用汉文。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6世纪中叶,其王夸吕自号可汗,都伏俟城( 在青海湖西22.5千米 )。591年,隋以光化公主妻其王。609年隋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末复其故地。635年唐遣军击之,立诺曷钵为可汗。640年,唐以弘化公主妻诺曷钵,加封青海王。663年吐蕃破其国,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地。672年,唐迁其部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更东迁朔方、河东。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留在青海的吐谷浑,有学者认为即今土族的先民。

慕容复与吐谷浑


公元688年,正是唐德宗贞元十四年。虽说已经到了隆冬腊月,塞外漠北更是寒风
萧瑟。然而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大将军慕容复的府第却是张灯结彩、喜气盈门。就在
这年十二月,唐德宗李适颁旨,慕容复嗣位安乐州都督、袭爵青海国王、加授乌地也拔
勒豆可汗称号。当然国王也罢、可汗也罢,无非是个显贵的尊号,并不是真正的裂土分
茅,但来自朝廷的封号毕竟非同小可,值得隆重庆贺一番。
这位慕容复大将军在历史上并没有辉煌的功绩、显赫的声名。新旧唐书对他都是一
笔带过,那么何以唐德宗对他如此垂青加封显爵呢?只因慕容复乃是与大唐有姻亲的当
年西域吐谷浑王族的后代子孙。

大哉慕容垂

转载:铁血
————余独仰慕此君,谨以此篇祭英雄
萧萧秋风动华章
我自凭卷醉眼望
千秋功名浮云月
四顾江山烟茫茫

慕容垂传

出身早年


慕容垂(326—396.6.2),字道明(明屠乔孙刊百卷本《十六国春秋》载一字叔仁),原名霸,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后燕建立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慕容垂是前燕王慕容皝的第五子。史书上称他“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晋书·慕容垂载记》)。慕容皝对其甚是宠爱,常对诸弟说:“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晋书·慕容垂载记》)。所以取名慕容霸,字道业。后想以其为世子,后被群臣进谏而止,但慕容皝对其宠爱仍超过其他世子,这也引起后来成为燕主的慕容俊的忌妒。
咸康五年(前燕六年,339年),慕容皝击高句丽,兵及新城,高句丽王钊乞盟,乃还。慕容皝又使授予慕容霸为骑都尉,令其跟随其兄长慕容恪(慕容皝四子)击宇文别部。时年慕容霸年仅十三岁,却勇冠三军。

参合陂 慕容垂

作者:MESH 转载:流光驿站

       读金庸的人一定都记得,《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博、慕容复父子是鲜卑人,大燕国的王孙遗族。慕容博在少室山之巅教训儿子,使出了家传绝学“参合指”, 又提起慕容垂等先王,才被狡猾的玄慈老和尚瞧出端倪。慕容家世居的庄子,也叫做“参合庄”。“参合”二字,与慕容家族渊源之深,称得上刻骨铭心。

(一)
晋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深秋,拓跋魏和慕容燕,两个鲜卑王朝的军队在五原以北的黄河两岸对垒。这时的燕国史称后燕,正是鲜卑慕容氏的第二 个鼎盛时期,刚刚铲除了盘据多年的河洛丁零势力,吞并了同宗的西燕,幅员包括今河北、辽宁、山西、山东、河南的广大地区,是北方第一号强国。后燕的南面是 北伐屡败,一蹶不振的东晋;西面是相互打得一塌糊涂的苻氏前秦,姚氏后秦和吕氏后凉三个较弱势力;只有西北面逐渐崛起的拓跋氏北魏,成了心腹之患。于是, 刚刚把战刀从西燕慕容氏身上拔出,后燕又准备向北方的鲜卑兄弟开刀了。

乱世枭雄,鲜卑的中流砥柱--慕容垂

转载:檀心局

慕容垂(326—396.6.2),字道明,原名霸,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后燕建立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慕容垂是前燕王慕容皝的第五子。史书上称他“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晋书·慕容垂载 记》)。慕容皝对其甚是宠爱,常对诸弟说:“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晋书·慕容垂载记》)。所以取名慕容霸,字道业。后想以其为世 子,后被群臣进谏而止,但慕容皝对其宠爱仍超过其他世子,这也引起后来成为燕主的慕容俊的忌妒。
咸康五年(前燕六年,339年),慕容皝击高句丽,兵及新城,高句丽王钊乞盟,乃还。慕容皝又使慕容霸与慕容恪(慕容皝四子)击宇文别部。时慕容霸年仅十三岁,却勇冠三军。
咸康八年(前燕九年,342年),燕王慕容皝率军攻高句丽。时前燕与高句丽相邻,慕容皝常惧其乘虚而入,视 为心腹之患,遂于十一月采用庶兄、建威将军慕容翰之策略,分兵两路进攻高句丽。慕容皝自率主力精锐4万从南道进攻,而慕容霸则与慕容翰为前锋。慕容皝还另 命长史王寓等率兵1.5万从北道进攻。高句丽王高钊闻知,判断燕军主力必从北道而来,乃使其弟高武率精兵5万防守北道,自率弱旅防南道。前燕军在南道大败 高句丽军,乘胜追入丸都(高句丽都城,今吉林集安西),高钊只身逃走。

慕容垂小传(1)

转载:圣贝贝鲁宫

看英文写的中国历史故事到 Chinese Story Online  Chinese Idiom 英文故事

道明其人

    晋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鲜卑慕容部世子慕容皝(慕容皝到333年继任慕容部首领)的侧室兰氏,给二十九岁的慕容皝新添了一个儿子,他是慕容皝的 第五子。这个时间是从“十三首阵”的记载中推算出来的,月份不详,所以他的属相可能是狗,也可能是鸡。这个乳名叫“阿六敦”的小孩,就是后来十六国的一代 战神:慕容垂。只是这个名字,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用到。

    阿六敦稍长之后,可能因为显得特别聪明,得到父亲慕容皝的格外宠爱。据说,慕容皝曾对自己的弟弟们夸耀:“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后来 他果然既“破人家”(前秦、翟魏、西燕),又“成人家”(后燕)。类似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上还有很多,比如:《旧五代史》说: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 年),李克用在三垂冈玄宗祠前置酒,指着儿子李存勖对众人说:“二十年后,此子必战于此。”果然,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李氏父子因为不承认后 梁,称唐天祐五年),李存勖出三垂冈,大破梁军于潞州夹寨。

    上述的这些纪录如果是真的,那么慕容皝、李克用简直是活神仙,预言的精确细致,远远超过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但这两位在其它方面的表现,远没有那么 未卜先知,所以在这两则记载中,后人肯定添加了不少的油和醋,才变成了史书上现在的模样。在下猜想,真实的李克用可能是这么说的:“再过二十年,这个儿子 可以替我打仗了。”同样,慕容皝的真正说词可能是这样的:“这个孩子不简单啊,将来一定是王霸之才!”于是,给“阿六敦”取了大名:慕容霸,字道业。慕容 皝甚至想立他当世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因为他既非嫡出,又非长子,被部下谏止,但对他的宠爱仍然超过了世子慕容俊,使得慕容俊对自己这位五弟极为嫉 恨,这也为慕容垂后来的半生磨难埋下伏笔。

慕容垂小传(2)

转载:圣贝贝鲁宫
潞川之战

        在害人的同时,大秦的辅国将军王猛也没有把正事担误。晋海西公太和五年(公元370年)二月,燕、秦两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交战,在王猛指挥下,秦建威 将军梁成、洛州剌史邓羌,大败前燕乐安王慕容臧,燕军被迫退守虎牢以东,原先前燕承诺的所割之地,都被前秦占有。王猛留下邓羌驻守,自已先返回长安。

        但这并不是攻击的结束,而只是更大攻击的序幕。四月,苻坚命令以王猛为统帅,统镇南将军杨安等十将,增发步骑六万,筹备对前燕的全面进攻,两个月后,准备 就绪。六月十二日,天王苻坚亲自到灞上,给出征的大军饯行,对王猛说:“关东的征伐之重任,我就都交给你了。可先破壶关(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之东阳关),平 定上党(今山西东南长治一带),然后跨太行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邺都。我当亲率一万精锐,作你的后续,在你之后,星夜出发,不管是船只车辆,水陆 的运输,都会准备好,你不用担心后勤不继。”

慕容垂小传(3)

转载:圣贝贝鲁宫

高柳合战

        拓跋珪之所以选择派安同去后燕求救,也是有深意的。安同,辽东人,其祖先安世高据说是安息国(帕提亚王国,疆域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及中亚部份地区)的 王子,在东汉时作为人质入侍中国,定居在洛阳,后来就再也没有回去,并改用汉名,因为是从安息来的,便以安为姓。再后来为躲避中原战乱,安家移居辽东,到 了安同的父亲安屈这一辈,当上了前燕的高级公务员,官居殿中郎将,因此安家在燕国有一定人脉。不久后,前燕灭亡,安屈失业,家道中落。正好安屈的好友公孙 眷有一个漂亮的妹妹,被前秦收入宫中,而后被苻坚赏赐给了刘库仁,成了刘库仁的妻子。安屈便借着这层关系,来到独孤部,投奔老朋友,刘库仁的新妻兄公孙 眷,他的儿子安同,便开始跟随着公孙眷行商,往来塞北与中原之间。

        因为安同和拓跋珪一样,也是在独孤部长大的,很早便相识。他认定拓跋珪是英雄,从此潜心追随。所以,安同在拓跋部、独孤部、燕国都有人缘,又因长年经商, 对往来的道路十分熟悉,实在是出使慕容的不二人选。从这件小小的人事安排上可以看出,拓跋珪虽然年少,却非常早熟,做事已十分老辣。

2010年10月20日星期三

包拯是贪官论

转载:流光驿站



        同学们好!(嗯,怎么没听见喊老师好?)

        知道同学们聚到这里来听讲,都是因为想出名。要出名也是有多种方法滴,条条大道通罗马嘛。不过,其中最便捷的路径,大概就莫过于颠覆名人了。颠覆名人中,又属骂古人最为恰当,你要骂今人,说不定就被人家告个诽谤罪,要求赔偿。名是出了,可财多半也得跟着破了,得不偿失啊。骂古人就无此风险,真正的低成本,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