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孙,诸葛珪之子。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这两个人物似乎本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刘备、曹操等诸雄相继病故后,这个两个人物为了各自的集团开始了角逐,抛开三国志不论,两位是三国演义中最伟大军事家的较量。
在三国志中诸葛亮不能与司马懿并论,而在三国演义中,这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才有机会把司马懿狠狠的踩在脚下,呵呵。那么两个人在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才能孰更强一些呢?这也正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话题。两个人开始较量的时候是公元228年,也就是司马懿在上庸平定孟达叛乱。此时诸葛亮的优势:平定南蛮叛乱,威信大增,军队整肃,深得后主刘禅的信任,官至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权,基本上没有后顾之优,一心做好前线的总指挥官就可以。
劣势:蜀主的才能和威信差,蜀国地盘小,兵少粮缺,出兵路线相对较少,人才缺乏。而司马懿的优势:魏主较明智有才能,魏国地盘广阔,兵多粮足,人才济济。劣势:魏主不信任,曹家势力对司马懿存有戒心,手中实权相对诸葛亮小的很多,能用的兵将不多,防线较长,前有蜀军犯界,后有吴兵虎视,辽东地区不稳定,有后顾之优。两个人此时的优劣势一目了然,如果诸葛亮败了可以退回汉中养精蓄税,再图中原,如果司马懿败了蜀军就长驱直入,曹家也不会放过司马懿,至少是贬官回家,这时的司马懿深有压力。
那么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在神一样的诸葛亮面前,理清了战略思想,就是在乱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平衡点,既然战术上和条件上都无法吃掉对手,那就打击对手的弱点,拖垮对手。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从一开始就较模糊,六出祁山,均遇到挫折就轻意退回汉中,孰不知这等于慢性自 杀一样,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利用远远不够,基本上开会都是用自己最终的主张。在一出祁山时,开始了两个人棋局的对奕,一开局司马懿被贬,诸葛亮兵精粮足,武将也较为精良和集中,形式一片大好,然而诸葛亮却放弃了魏延兵出子午谷的战略思想,放弃了兵贵神速的兵略之道。(魏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安长。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也许很多人认为,魏延的这个建议容易被识破,一但识破就没有战略价值了,可是我问问大家,又有哪个将军对战争的胜负有十足的把握?魏延进兵一但被识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损失了五千蜀兵和一员上将军,而一但成功了呢?一但成功就形成了夹攻之势,魏国的小半壁江山就成了蜀国的了,离成功就不远了。比较一下,这个买卖值呀。难道是诸葛亮怕魏延抢了头功做大,还是诸葛亮这个人外谦内傲,倚仗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必下赌注也能轻意赢得赌本?
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看看诸葛亮说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颇有些自负的味道。而放弃了这个战略思想,诸葛亮的开局也不错,由于战术运用得当,魏军节节败退,连取三城,打得夏侯楙、曹真损兵折将,不但赚个姜维还让孟达献书来降,乍一看是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可是诸葛亮却忘记了蜀国打不起消耗战,不能一口吃掉对手就等于失败。这次逼得魏主曹睿想通了一个道理,就是再次启用了司马懿,也预示着蜀军失败的开始。司马懿一出山就了解到孟达叛乱会对魏国造成的伤害有多大,所以在丢掉魏国重要将领和面临魏主的再次不信任的情况下,仍先拔掉了孟达这个心腹大患;而相反诸葛亮却并未意识到孟达叛乱战略重要性——不但可以打击魏军的士气,用好了还可以制魏国于死地。所以回信是远远不够的,分兵助孟达或是亲自接应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司马懿的表演时间到了,用大将张合为先锋,直指街亭,并亲自督战。
这个战略意图太狠了,直接打中蜀军的要害,一但街亭失守,咽喉就被折断,粮草供应不上,而且蜀军无法退回汉中,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诸葛亮竟未自临战场与司马懿决一死战,只派了马谡、王平和二万五千蜀兵拒守,对抗司马懿十五大军,这也太危险了,结果大家都知道,不必我多讲。也许是作者本意还是要诸葛孔明出风头,所以经典时刻到来,那就是和赫赫有名的空城计,两个军事家到底孰更强的碰撞,结果诸葛亮胜出,以二千五百老卒和一班文官吓退司马懿十五万魏军胜出,可是这也只能说明诸葛亮在战术胜了司马懿,战略上却输给了司马懿,导致了最终棋局的失利。(我这还有另一种说法,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诸葛亮北伐的之前,司马懿曾被离间下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要靠诈病欺瞒魏国的君主,让魏君以为自己不会造成威胁。原因就是司马懿一直在魏国受到猜忌。 而司马懿官复原职的原因是什么?
是魏国没有对付诸葛亮的人才,不能不用司马懿。 由此可见司马懿的生死仇人诸葛亮,才是真正能使司马懿掌握权力的人。 鸟尽弓藏的道理,司马懿没理由不知道的。 于是司马懿采用了维持现状的平衡战略。一方面防止诸葛亮获得大的优势,对魏国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击溃诸葛亮,还要保持诸葛亮的攻击力。 也许在空城计的那个时候,诸葛亮也许是看破了这一点,才大胆用计的缘故吧。
在吴国的周鲂断发赚魏国大将军曹休后,诸葛亮开始了二次北伐,这盘棋诸葛亮从一开局就已经输了,因为司马懿一开始用已经窥探到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在“陈仓”安排了魏国名将郝昭镇守,而没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本身就注定了不能成功。诸葛亮率大军久攻陈仓不下,也有些失了名士之风度,屡次大怒,发脾气,因此也折了不少士卒,看来不只周瑜气量少,轮到诸葛亮也一样,呵呵。即便后来诸葛亮在战术上再次战胜了曹真,斩了王双,却因棋局的第一步错出,受到严重牵制,最终在战略上输给了司马懿,还送了司马懿一份大礼,削弱了大都督曹真,使魏主对司马懿更信任了。
吴王孙权称帝,诸葛亮遣使作贺,乞遣陆逊兴师伐魏。诸葛亮重新开局,想用此步棋挽回上次的失利,而诸葛亮这次却小看了陆逊,想当年计夺荆州时,诸葛亮与吴之周瑜立下盟约,不与其争夺荆州,周瑜天真的相信了,主动与魏之曹仁较量,诸葛亮坐山观虎斗,待周瑜打跑了曹仁,自己却渔翁得利,占据了荆州。虽然得了荆州却失掉了信用,所以陆逊更不会再上当了,虚张声势,也来个坐山观虎斗,诸葛亮竟也没看出来,呵。郝昭病故,诸葛亮利用出其不意,神速进兵的战术,吃了个甜头,占据了陈仓取了建威。并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利用优势的战术思想挫败了司马懿、曹真、郭淮的屡屡进攻,赢得了主动权。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小将军张苞失足受伤回成都养病,伤势严重身故,诸葛亮竟因此下令退兵,难道是张苞的离去令诸葛亮伤心染病,不能再战司马懿?还是诸葛亮拿坚守不出的司马懿没办法?我想是也有由于陆逊的廖无因信,令诸葛亮感到恐惧(陆逊这家伙究竟想干什么),吴、魏情况很不明朗而退兵的吧。总之,这盘棋虽战了个平手,但是诸葛亮更占上风。所以,这次是战术打败了司马懿。
轮到司马懿不服气,开始与曹真联手进攻西蜀,却因天公不做美,连降大雨,所以这次进攻属于无效进攻。而诸葛亮正是利用这次机会,开始了他的四次北伐,此次战略思想非常明确,不追退回的魏兵,却分兵径出斜谷而取祁山,使魏兵不提防。而陈式和魏延却放弃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导致被司马懿大败于箕谷,而另一方面,诸葛亮却战败了曹真,并将其气死于营中。这一役,诸葛亮占尽了优势。次日,诸葛亮再次与司马懿进行战术上的对决,在比拼阵法上,司马懿远不及诸葛亮,失利是必然的。而在战略上司马懿用苟安布散流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使后主疑心而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司马懿本想利用这次诸葛亮退兵进行追袭,不料,却输给了诸葛亮的“埋锅增灶”的战术。这盘棋,诸葛亮战术上难道赢了司马懿,使魏国深受损失?
建兴九年春二月,孔明复出师伐魏。此次出师,战略上采取了节能的办法,分兵两班,以三个月为期:且如二十万之兵,只领十万出祁山,住了三个月,却教这十万替回,循环相转。若此则兵力不乏,然后徐徐而进。精明的司马懿看到了蜀军的弱点,连年征战,粮草紧缺。于是双方围绕粮草问题展开了争夺。无论诸葛亮在战术怎样赢了司马懿,都无济于世,因为在战略上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粮草的围剿,使得督粮官李严慌报军情,说吴军入寇蜀境,使诸葛亮在粮草这个战略上再次输给了司马懿,虽然诸葛亮在退兵的战术上射杀了魏之重将张合,但是仔细想想,司马懿这次是利用诸葛亮之手,消灭了魏国最后一员大将,为自己今后在魏国的地位和启用新人方面奠定了基础。
轮到最后一盘棋的较量了,诸葛亮统蜀兵三十四万,分五路而进,令姜维、魏延为先锋,妄想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展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术决战,一举吃掉对手。而怀有决一死战的诸葛亮,一开始就遭到了对手的重创,在战术上先输给司马懿一局。战术上失利的诸葛亮想在战略上赢得司马懿,修书付费祎请孙权出兵,使其形成前后夹攻。此次诸葛亮在战略上采取稳扎稳打的态度,实行屯田,双方在五丈原相持不下。而另一方面孙权的北伐雷声大雨点小,孙权的北进意愿也不高,一遇到挫折就退兵了,那就意味着魏国援军随时可以增援司马懿。而在五丈原尚不知情的诸葛亮也意识到与司马懿打不起消耗战,也开始有意暴露自己的弱点,引诱司马懿与之决战,利用“高科技”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其消灭,多次险杀司马懿于阵前。这些描写看似司马懿对付诸葛亮总是很被动,简直是忍让,遭受百般凌辱而不怒,其胆怯心理让魏国的其他将军都看不起。而诸葛亮却屡屡尽显威风和才能,而结果却相反,出乎意料,直耗到诸葛亮病故。丧失了统帅的蜀军随即火拼,再也无力威胁魏国,威胁司马懿了。
最后,司马懿显然是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此六番对战中,诸葛亮处处锋芒毕露,而司马懿却总是掩饰其锋芒,更造成了蜀军将领和魏军将领轻敌的思想。导致其子孙最终掌权,统一了全国。乍一看,司马懿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然而司马懿真的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吗?司马懿的战术作风真的是被动防守吗? 看司马懿擒孟达,不待圣旨,不出十日。其时机把握之准,行动之迅速,令人叹为观止。 其后一次的辽东叛乱,叛军起兵十五万。当时相隔四千里地,魏军兵少路远,司马懿竟然能够做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仅以四万兵力,一年破敌。其攻击之强,战术之主动,与对峙蜀军时判若两人。也正是司马懿的战略思想得当,耗死了诸葛亮,耗死了夏侯尚、曹真、曹休等经验丰富的老将军,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不但打击了对手,同时也为自己建立了无尚功勋,名满全国,赢得了最终的权利。而诸葛亮没有利用司马懿这一劣势,给予致命的一击,而总是想在战术上吃掉对手,司马懿恰恰却总喜欢攻击对手的劣势。结果,诸葛亮在战术战胜了司马懿,却在战略上输给了对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