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星期四

慕容垂小传(1)

转载:圣贝贝鲁宫

看英文写的中国历史故事到 Chinese Story Online  Chinese Idiom 英文故事

道明其人

    晋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鲜卑慕容部世子慕容皝(慕容皝到333年继任慕容部首领)的侧室兰氏,给二十九岁的慕容皝新添了一个儿子,他是慕容皝的 第五子。这个时间是从“十三首阵”的记载中推算出来的,月份不详,所以他的属相可能是狗,也可能是鸡。这个乳名叫“阿六敦”的小孩,就是后来十六国的一代 战神:慕容垂。只是这个名字,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用到。

    阿六敦稍长之后,可能因为显得特别聪明,得到父亲慕容皝的格外宠爱。据说,慕容皝曾对自己的弟弟们夸耀:“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后来 他果然既“破人家”(前秦、翟魏、西燕),又“成人家”(后燕)。类似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上还有很多,比如:《旧五代史》说: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 年),李克用在三垂冈玄宗祠前置酒,指着儿子李存勖对众人说:“二十年后,此子必战于此。”果然,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李氏父子因为不承认后 梁,称唐天祐五年),李存勖出三垂冈,大破梁军于潞州夹寨。

    上述的这些纪录如果是真的,那么慕容皝、李克用简直是活神仙,预言的精确细致,远远超过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但这两位在其它方面的表现,远没有那么 未卜先知,所以在这两则记载中,后人肯定添加了不少的油和醋,才变成了史书上现在的模样。在下猜想,真实的李克用可能是这么说的:“再过二十年,这个儿子 可以替我打仗了。”同样,慕容皝的真正说词可能是这样的:“这个孩子不简单啊,将来一定是王霸之才!”于是,给“阿六敦”取了大名:慕容霸,字道业。慕容 皝甚至想立他当世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因为他既非嫡出,又非长子,被部下谏止,但对他的宠爱仍然超过了世子慕容俊,使得慕容俊对自己这位五弟极为嫉 恨,这也为慕容垂后来的半生磨难埋下伏笔。


    慕容霸长什么样?《晋书·慕容垂载记》说:“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因为在十六国时代,一尺的长度约是24.5厘米,所以七尺七寸约相 当于1.89米。人类身高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增加,今人普遍比古人高,但即使放在今天,将近一米九的个头仍然是少见的高个,完全称得上是身材伟岸!不过先别 忙赞叹,我们不妨看看《晋书》中同时代大人物的身高纪录:
    刘渊      八尺四寸(2.06米)                    刘曜      九尺三寸(2.28米)
    刘胤      八尺三寸(2.03米)                    石虎      七尺五寸(1.84米)
    冉闵      八尺    (1.96米)                    慕容廆    八尺    (1.96米)
    慕容皝    七尺八寸(1.91米)                    慕容俊    八尺二寸(2.01米)
    慕容恪    八尺七寸(2.13米)                    姚襄      八尺五寸(2.08米)
    李特      八尺    (1.96米)                    李雄      八尺三寸(2.03米)
    李势      七尺九寸(1.94米)                    吕光      八尺四寸(2.06米)
    慕容德    八尺二寸(2.01米)                    慕容超    八尺    (1.96米)
    赫连勃勃 八尺五寸(2.08米)

    乖乖,大多在两米以上,最夸张的刘曜比姚明还高!这批朋友转世投胎后,大概都去了NBA吧?在有记录的十六国大人物中,慕容垂1.89米的海拔仅仅高过石虎,比其他人都矮。在下不好评论什么了,总之,你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吗?

    史书吹牛更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是“手垂过膝”。提到这个形象特征,可能大家会想起大名鼎鼎的刘皇叔,因为《三国演义》的家喻户晓,而一般人看史书的不太 多,可能把“手垂过膝”当成了刘备的专利,其实在史书上这样的同志不少,就在下不完整的记忆中,仅魏晋南北朝而言,除掉刘备与慕容垂,手长过膝的还有:晋 武帝司马炎、前赵主刘曜、姚羌集团的二代领袖姚襄、前秦天王苻坚、北周的实际创建人宇文泰、陈武帝陈霸先。在现实中,除了极少数天生畸形,朋友可曾见过哪 个健康的成年人,手自然下垂时会越过膝盖的?但在古史中,为了说明大人物的不平凡,往往会给他们安排一个不平凡的相貌,“长手”正是最常用到的。所以,朋 友在看史书上记载某人“手垂过膝”,应该明白的史书要表答的微言大义:这是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当然,史书上了不得的大人物不一定“手垂过膝”,也可以 长其它的怪模样,但只要提到“手垂过膝”,就一定是大人物!)如果你以为史书意思是说:这位同志是长臂猿进化来的,哪就会错了意了。正因如此,对《晋书》 上记载的相貌,其实不用过于较真。

少年征战

    晋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十月,已经自称燕王的慕容皝,派他的第四子慕容恪与第五子慕容霸讨伐鲜卑宇文部,这是史书记载中慕容垂的首战,《资治通 鉴》称,这一年慕容霸才十三岁,但勇猛已为慕容氏第一,想想一个还未发育完全的初一学生,比那些百战猛士还要勇武,真是有点不简单。而四哥慕容恪,已在对 付后赵石虎的会战中成名。除此之外,因为这一战不大,记载极为简略,甚至连胜负史书上都没有提,不过要让这两位失利,恐怕不大容易。

    晋成帝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十月,燕王慕容皝的兄长建威将军慕容翰提出一条重要建议:“宇文强盛日久,屡为国患。今逸豆归篡窃得国,群情不附。加之性 识庸暗,将帅非才,国无防卫,军无部伍。臣久在其国,悉其地形;虽远附强羯,声势不接,无益救援;今若击之,百举百克。然高句丽去国密迩,常有闚眩之志。 彼知宇文既亡,祸将及己,必乘虚深入,掩吾不备。若少留兵则不足以守,多留兵则不足以行。此心腹之患也,宜先除之;观其势力,一举可克。宇文自守之虏,必 不能远来争利。既取高句丽,还取宇文,如返手耳。二国既平,利尽东海,国富兵强,无返顾之忧,然后中原可图也。”这条积极进取的建议颇具战略眼光,尤其是 对高句丽与宇文部的分析入微,可与后朱元璋对陈友谅、张士诚的评论相媲美。此时可谓慕容氏阵容最豪华的时代,慕容翰、慕容恪、慕容霸三大名将同存于世。

    慕容皝尽管对这位兄长的猜忌心很重,但毕竟是识货的,很快采纳,决定先对高句丽用兵,再灭宇文部。十一月,慕容部进攻高句丽。关于这次战争,以前网上有一 部流传很广的文章叫《五胡录》是这样说的:“(慕容皝)派遣慕容恪为大将远征高句丽,并让慕容翰作他的参谋,这时慕容恪只有十七岁......慕容皝问慕 容恪选择哪位部将当先锋时,慕容恪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他十三岁的弟弟慕容霸做他的先锋。于是十七岁的少年领着十三岁的娃娃...出征了。”《五胡录》的作者 在这里犯了两个明显的错误:比较小的一个是慕容霸的年龄,当时实际是十六岁(慕容恪生年不详,不好论对错)。比较离谱的一个,是所谓的大将慕容恪其实根本 没有参加这次战役,他在留守。这次出征的主帅是燕主慕容皝本人,并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先锋。当时慕容部进攻高句丽,有南、北两道可行,北道平阔,南道险 狭,慕容翰料定高句丽必然重点防备好走的北道,建议兵分两路,燕主及翰、霸等率主力四万人出南道。另派长史王寓率兵一万五千出北道以为牵制。这是采用“田 忌赛马”,以上驷对敌下驷,以下驷对敌上驷的策略。

    传说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已立国近四百载,创建人是扶余王子高朱蒙,比慕容部的历史悠久很多。不过正象常言所说:有志不在年高,无为空活百岁,这三 百多年的历史,高句丽一直活得不咸不淡,有它不多,没它不少,对历史基本没多少影响力。当时在位的高句丽故国原王高钊(后来那位著名的广开土王高谈德的爷 爷)的部署果然不出慕容翰所料,命其弟高武帅精兵五万防御北道,自率少量兵力防御自认为不会遭到攻击的南道(兵力不详,但应该不会少于五千,从此战燕国投 入兵力五万五千,高句丽投入兵力五六万来看,双方相距不大)。这样的准备,撞上慕容翰、慕容霸等部大军之后,还能不死翘翘,那就没有天理了!于是,高句丽 大败,大将阿佛和度加阵亡,燕军乘胜攻克高句丽都城丸都(遗址在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西南的丸都山上),高钊单骑遁逃,连老母和妻子都被俘虏。不过此时北道 的高武以众击寡,击败了燕军王寓部,虽然无法挽回南道的惨败,但多少为高句丽争得了一点儿面子。慕容皝于是不再穷追高钊,而是发掘了高句丽王陵,把高钊死 去老爹的尸首也抓去当了俘虏,连同高钊的生母、妻子以及高句丽历代积存的财物,男女百姓五万余口,一起带回燕国。走之前,还顺便拆毁了丸都城。受到这次重 击后不久,第二年二月,高钊被迫向慕容氏燕国称臣,派弟弟到龙城进贡“珍异以千数”,以赎回父亲的尸首,从此甘于慕容属国的地位。

    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后,燕国经过一年的准备,于晋成帝建元二年(公元344年)春,发起了对鲜卑宇文部的大规模进攻。仍然是慕容皝亲自挂帅,以慕容翰 为前锋将军,刘佩为前锋副将,左司马高诩参谋,分命慕容军、慕容恪、慕容霸及折冲将军慕舆根等统兵,三道并进,声势浩大,是慕容氏规模空前的一次出征。

    鲜卑宇文部,和慕容部可算是老对手,本是鲜卑与北匈奴部份残余组成混血部族。和慕容部可算是老对手,原先比慕容部强大,多次入侵慕容部,不过在长期的交手 过程,宇文部算得上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折腾到现在,已弱于慕容部的燕国。此时宇文部首领是宇文逸豆归,在慕容皝继承慕容部首领的同年,以兵变驱逐 (或者是杀死,不同的史书记载不一至)了上一代首领宇文乞得归,这也就是慕容翰说他“篡窃得国”的原因。篡窃得国之后,宇文逸豆归对宇文部的治理也不怎么 样(与无双对司马家诸位同志的评价差不多),国势渐弱,不过宇文部毕竟民风强悍,还是有一点战斗力的,逸豆归对慕容氏即将开始的进犯也有所准备,高句丽活 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嘛。早在去年(公元343年,宇文逸豆归就决定和老美似的,对将来可能的对手进行一次先发制人的打击,莫浅浑率兵攻燕,但这种游戏岂是 人人都玩得转的?莫浅浑被慕容翰打得大败,仅逃出一命,剩余士卒全当了燕军的俘虏。

    现在,逸豆归派宇文部内最负盛名的名将:南罗(地址可能在今内蒙古辽河上流的西拉木伦河或老哈河一带,《五胡录》竟然说他是新罗人,真是搞笑。)城主涉夜干率领全部精兵迎战。(涉夜干在《晋书》中称作“涉奕于”,这可能是音译的不同,本文按《资治通鉴》的译法。)

    涉夜干素有威名,连慕容皝听到这个消息,都忙派人给前锋将军慕容翰传话:“涉夜干勇冠三军,不容易对负,最好小心一点避开他如何?”但慕容翰认为大军贵进 忌退,连忙给慕容皝打气说:“宇文逸豆归已经把他全部的精锐交给了涉夜干,只要将他击败,宇文部就等于灭亡了。而且涉夜干这个人我知道,虽然有一点儿虚 名,其实好对付得很!不该避开他,那样会折损我方士气的。”于是,两军主力迎头相撞。虽然慕容翰把涉夜干说得很不堪,其实他并不好对付,慕容翰亲自冲锋, 战况极为激烈,燕军并不处上风,前锋副将刘佩、左司马高诩阵亡,连慕容翰都被宇文军射伤。就在交战最关键的时候,十八岁的慕容霸率领一支精骑,从侧面拦腰 突击宇文军阵,于万军之中斩涉夜干于马下,宇文部大军全线崩溃!一败之后,宇文逸豆归果然没有组织再次抵抗的能力,逃往大漠以北,不久死去,宇文部灭亡。 它的大部分部众,被燕国迁往昌黎(辽宁义县),燕国的疆土北扩一千余里,国力大增。

    注:宇文部在与慕容部的较量中屡处下风,但老天爷其实一点也没有亏待它,现在虽然比较霉,但它后世的传承远比慕容部渊源流长。宇文逸豆归之后的第五世孙, 就出了大名鼎鼎的宇文泰,成为北周帝国的实际创建人。宇文部灭亡时,还有少部份族人没有被燕国吸纳,因为逃得更远,避开了后来魏孝文帝时的汉化大潮,经过 漫长的演变,演化成了库莫奚和契丹两族,其中的契丹人更是建立了立国长达三百年的强大辽帝国(包括西辽),可见宇文部的后劲之足!而此时的慕容,不管是本 家的诸多燕国,还是分家的吐谷浑,都早已融化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小评:慕容垂少年时的这几次征战,他都不是主帅,没有独当一面。这一阶段慕容部在军事上的真正主角是他的伯父慕容翰(也不是《五胡录》认为的慕容恪),他 给人的感觉,也还只是一员猛将,他真正的成名之役,是在征讨宇文部之役中,斩杀宇文部的擎天柱涉夜干,虽然表现称得上勇冠三军,还没有在指挥艺术上表现出 过人的才能,但十六国时代最耀眼的将星,已跃出地平线,即将升起。


定策入中州

        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九月十七日,燕主慕容皝逝世了,终年五十一岁。临终前,他对他的继承人慕容俊说:“你的四弟慕容恪智勇双全,才堪重任,是 你可以倚重的,阳婺品行高尚,廉洁奉公,又精明干练,也是可以托付大事的人。你们应该一起完成我进取中原的未了心愿。”

        遗嘱中并没有推荐他最欣赏的五子慕容霸,大概他早已看出老二与老五的关系不睦,他是过来人,对这种事情是很清楚的。而且这也算得上是慕容家的“光荣传统” 了,早在先王慕容廆时,就逼走了庶兄,他的伯父慕容吐谷浑;他一即位,大哥慕容翰就避祸出逃,而另一个兄弟慕容仁,更和他打了好几年的内战,好不容易才被 他摆平;四年前,他更以近乎于莫须有的罪名,逼死了刚刚为燕国建下大功的兄长慕容翰。这桩桩往事还历历在目,作为一个父亲,他自然不希望他的儿子们学习父 祖辈的样子,为慕容家的兄弟相残史再添新篇章。他可能觉得他如果让老二重用老五,会因为慕容俊的逆反心理而产生反效果,加速祸事的到来,而正好他有个为人 温和的四子慕容恪,差不多和所有人的关系都能交好,正好作为其中的缓冲,而且才干也不错,所以才会这样嘱托吧?

        第二年,也就是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四月,主宰中原十五年,恶贯满盈的后赵太祖武皇帝石虎,终于也死掉了。他在执政期间用种种暴行与恶政,在后 赵帝国的基石下,埋下了足够多当量的梯恩梯,原先人们慑于他的威势,敢怒而不敢言,现在他的死,引燃了中原积蓄已久的愤怒,即将把后赵与羯民族炸个粉碎!

        石虎临终前,也已多少有点感觉,欲废掉年幼的太子石世,另立燕王石斌,但被既得利益的石世生母刘后和镇卫大将军张豺阻止,这两位不知往前一步就是万丈深 渊,还在被眼前就将到手的权势所陶醉。石虎一死,两位扶持石世即位,仅仅33天之后,彭城王石遵以石闵为前锋,杀进邺都,张豺、刘后和十一岁的小孩石世全 部被杀。紧接着,镇守蓟城沛王石冲南下与石遵争位,被石遵派石闵与李农击败俘杀,同时还残忍地将俘获的石冲部下士卒三万多人全部坑杀。 不过连连得手的石遵也没有几天好日子了,为了让勇猛无比的石闵为他卖力,他哄骗说:“干得好,就让你当太子!”杀了石冲之后,太子的宝座却落在了石遵自己 的儿子石衍头上,说好了要给的糖,临到头又不算数,这样做连小孩子都会发怒,何况石闵从来就不是一个好脾气。石遵在宝座上待了183天之后,石闵发动政 变,处死石遵,立义阳王石鉴为帝,石闵完全掌握后赵中央大权。石氏的自相残杀,令后赵的中央政府威信扫地,手握强兵的重臣,如氐人首领蒲洪、羌人首领姚戈 仲等人纷纷自立门户,原本就无民意基础的后赵帝国崩溃在即。时势已渐渐明朗:赵失其鹿,天下逐之!

        此时任平狄将军,座镇徒河(今辽宁锦州市)的慕容霸,因身处燕赵对峙的前线,对中原局势洞若观火,意识到机会难得,忙上书给二哥已成为燕主的慕容俊说: “石虎穷凶极暴,已被上天所弃,残存的余孽,又自相残杀,战乱不止。今天中原的百姓有倒悬之危,日夜企望着有仁义之师来拯救,若我大军乘此时南下,中原士 民势必倒戈投靠。”慕容俊对这位五弟一向没有好感,恨屋及乌,对他的建议也没有好感,于是借口先王才死了半年,守丧期间,不可征战!一副大孝子的形象,占 据了道德高峰(同时也可以看出慕容部的汉化程度已经很高)。

        慕容霸只好赶回龙城,极力苦劝:“世界上最难得到而最容易失去的,就是时机啊!万一石家衰而复兴,或者另有英雄控制中原,我们岂只失掉进取的机会,连保持 现有的地方都会有危险!”慕容俊还是不愿接受,又搬出具体问题来反驳:“邺都方面虽然乱成一团,但邓恒近在咫尺,兵强粮足,据守乐安,挡住了我们南下的东 道。只好往西走,穿过卢龙山(今河北喜峰口附近),卢龙山山势险恶,通道狭窄,一旦后赵军控制高处,切断通道,我军便首尾难顾,又怎么过得去?”五弟只好 继续向这位二哥解释:“邓恒虽然有心为石氏一战,但他的部下家都在中原,中原大乱,他们挂念亲人,岂能不思乡欲归,哪里还有一战的士气?现在邓恒暂时还可 以用军法压制,一旦我大军压境,必然瓦解!如果殿下还不放心的话,可任我为先锋,从徒河出击,秘密行军,直指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县),出其不意,插到赵军 侧后,邓恒一旦得知后路不保,必然惊慌失措,最了不起,顶多紧闭城门,死守待援,但以现在赵国的局势,哪里有援可待?所以多半的可能,是弃城而走,仓惶南 逃,自顾不暇,岂能阻挠我军的行动?到那个时候,殿下再安步南行,保证不会有什么阻碍!”

        慕容霸的这一番高论,初次展示了他的战略眼光。《孙子兵法》首篇的中心思想就是:“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当时在中华大地上,主要有五国并立,由强到弱, 依次是:石家的后赵、司马家的东晋、慕容家的前燕、张家的前凉和拓跋家的代国。正常情况下,雄据中原的后赵对偏居辽东的前燕有压倒优势,弱小的前燕想以小 吃大是很困难的,倒是石虎想吞并慕容部,多次兴师。最大的一次发生在公元338年,石虎借消灭段部之余威,进攻燕国,一时间,燕国刚刚夺取的段部地旁几乎 完全叛离,倒戈达三十六城,赵军直取当时的燕都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慕容皝几乎都要弃城,只是由于慕舆根、慕容恪等人的奋战,更由于石虎此次决策极为 草率,后勤准备严重不足,攻棘城才十几天不下,补给便告不足,燕军才成功的转败为胜。

        石虎遭此败绩之后并不甘心,对慕容部了吞食之念从未减退。在宇文部灭亡的第二年,石虎任命邓恒为征东将军,进驻乐安(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南),积蓄兵马粮 草,制造攻城器械,再作伐燕的准备。作为对应措施,慕容皝任命慕容霸为平狄将军,进驻徒河防备,邓恒听说后,害怕不敢动作(从后来的表现来看,邓恒也不愧 庸碌之将,石虎用人不明,竟把如此重任,交给了此人,安得不败?)。到现在,慕容霸与邓恒之间虽然没打过什么大战,但已打近四年的交道,对他的斤两已经掂 得很清楚了,不是小看他,而是他实在让人高看不起。所以不管后赵政权本身,还是邓恒,都如熟透的果子,只等人摘,而且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叹孔明先生 等了一辈子,都没有碰上过如此良机,世事成败岂尽由人哉?)。

        这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慕容霸看准的机会,当时有不少人也看准了。蒲洪就认为“中州可指时而定”,东晋重臣征西大将军桓温,也进驻安陆,上书力谏北伐。如 果这两位中的一人得据中原,偏居辽东的燕国要面对的就不是衰败的后赵和平庸的邓恒了。另外的重量级人物,姚弋仲缺少战略眼光,冉闵的政治能力太差,均不能 成事,其它的如石衹、张贺度、张沈、段勤、段龛等辈,可以套用曹孟德的一句话说:“此等碌碌小辈,何足道哉?”

        但慕容俊仍不置可否,五材将军封奕、从事中郎黄泓、折冲将军慕舆根都赞同慕容霸的建议(比较奇怪的是在这项重大决策过程中,没有慕容恪发表意见的记录,他 似乎不该不说话的),终于说动了慕容俊,决定出兵。慕容俊任命最信任的四弟慕容恪为辅国将军,叔父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阳骛为辅义将军,号称“三 辅”,主战最力的慕容霸被前锋都督、建锋将军。同时在国内始动员备战,征集大军二十万,待机而动。

        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二月,前燕正式对后赵发起大规模进攻,具体部署如下:慕容霸率军二万,出徒河,为东路军;偏将慕舆于出蠮螉塞(今居庸 关),为西路军;慕容俊亲率主力出卢龙塞,由慕容恪、鲜于亮担任前锋,为中路军。慕容霸一路,因为道路平坦,行军最快,刚抵达三陉(今属河北滦县),后赵 的征东将军邓恒比慕容霸预测得还要不济,给仓库放了一把火之后,弃乐安而逃,会同幽州剌史王午,共同退保蓟城(今北京市西南)。慕容霸军进入乐安,爬灭余 火,抢救出不少粮食和财帛,然后等待中路主力,与慕容俊会师于临渠(今河北省三河县东)。慕容霸计划的第一阶段,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获得了成功。

        三月初,燕军抵达无终(今天津蓟县),邓恒和王午两位大领导留下偏将王佗率数千人保卫蓟城,然后退保鲁口(今河北省饶阳县)。三月五日,慕容俊指挥大军攻 克蓟城,处死了王佗,可能他以往战打得不多,取得这次小胜之后觉得不够过瘾,打算下令把俘虏了王佗所部士卒一千余人全部坑杀,慕容霸连忙劝阻说:“因为后 赵的暴政,我们出兵讨伐,为得就是拯救百姓,安抚中原。今天刚刚得到蓟城,就先坑杀士卒,这能作为仁义之师的先声吗?”慕容俊这次很罕见地没打折扣地接受 了五弟的意见,一千多人因而得救。因为蓟城是历史名城,曾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国都,慕容俊便把前燕的都城从龙城迁到了蓟城。此后,中原士人因苦于战乱前来 投奔燕国的人,络绎不绝。

        接着,燕军继续南下,进至范阳(今河北省涿县,刘备的老家),后赵范阳太守李产献出本郡八县投降,幽州各地,相继平定。三月二十四日,慕容俊大军进逼鲁 口,到达清梁(今河北清苑县东南)。俗话说的,兔子急了还咬人,邓恒与王午两位“长腿将军”避无可避,只好硬着头皮打一战了。

        邓恒派手下勇将鹿勃早率数千人乘夜奇袭清梁的燕军大营,首先冲击的,就是前锋慕容霸的营垒。因一路来赵军抵抗微弱,燕军并没有特别的防备,不过即使如此, 慕容霸的营垒也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偷袭成功的。慕容霸惊醒,跳起来奋力战斗,亲手斩杀赵军十余人,紧接着,在他指挥下,前锋的燕军迅速完成集结布置,赵军的 攻势被阻止,燕军即将反击。没想此时在后面主营的慕容俊却吓坏了,他真是没见过大阵仗,慌乱之中就想逃走,幸亏被老将慕舆根阻止。慕舆根对他说:“我众敌 寡,所以他们借用夜袭以图侥幸得胜,正愁找不到敌兵,现在他们自已送上门来,正是迎头痛击的好时机!大王你只要高卧休息,看臣下破敌就行了!”安顿好惊惶 不安的主公之后,慕舆根率精锐迎击鹿勃早,与慕容霸配合之下,大败赵军,追杀四十余里,参加夜袭的赵军几乎死光,鹿勃早单骑逃回鲁口。

        不过燕军虽胜,慕容俊却破胆了,以往的战都是他的伯父、父亲和弟弟们在打,他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经历,现在,在清梁大营的这个晚上,他才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 危险,他的胆识和将略比起他的四弟和五弟,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于是,不顾众人的反对,回军蓟城。前燕暂时停止进取中原的步伐,先抓紧功夫消化已得的幽州 和部份冀州之地。

        等到了这一年九月,前燕才重新发起攻势,辅弼将军慕容评南下渤海,降服贾坚。第二年三月,派御难将军悦绾参与了救援后赵襄国之战(乱世里敌友关系的变化真 是快啊!)。四月,派五材将军封奕讨伐冉魏,计擒魏渤海太守逄约,同月,后赵灭亡。八月,再遣慕容恪攻中山,慕容评攻已改换门庭的变成冉魏幽州剌史的王午 于鲁口,都取得了胜利,前燕的国土继续向南扩展。但在下查不到慕容霸参与这些战事的记录,也许是慕容俊不愿他有太多战功吧。

        晋穆帝永和八年,也就是前燕景昭帝元玺元年(公元352年,这一年前燕正式有了年号)四月,冉闵在消灭了在襄国称皇帝的刘显以后,北上常山(今河北镇 定)、中山(今河北定县)间谋食,坐拥当时最为富庶广大的中原,三十万大军在缩减为数万人之后仍然不能供给,证明他的内政确实是有点问题的。慕容俊派慕容 恪讨伐,前燕与冉魏的决战爆发,结果就是现在颇有点名气的廉台之战。冉闵最终战败被擒,冉魏随即迅速败亡。

        燕魏廉台之战发生的同时,慕容霸也被他的二哥分派另一个难度不太大的任务,讨伐当时在山东自称“赵帝”的段勤。段勤,也算是系出名门,是原鲜卑段部第六代 首领段末柸的儿子,段部灭亡后侍奉后赵,为建义将军。后赵衰亡时集结数万众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自成一军。后来被冉闵打败,退保泽幕(今山东平原县 西北),并在那里过了一把皇帝瘾。正好,慕容霸的正妻段夫人也是段末柸的女儿,只是不知是段勤的姐姐还是妹妹?结果慕容霸的军队前进到泽幕,段勤和弟弟段 思聪没有抵抗,就向这位姐夫或者是妹夫投降了。至此,黄河以北和部份山东,为前燕所占有,领土比南下前扩大了两倍多,富庶程度更不是原先辽东边鄙之地所能 比的。

        小评:慕容霸是前燕入主中原的真正策划人,并与慕容恪同为主要执行者,慕容俊不过因人成事,坐享其成罢了,而且还曾因为他的胆怯,暂时止步于鲁口以北。总 的来说,慕容霸的计划和执行都很成功,足够证明此时的慕容道业已是一位战略家,不过这也得益于他这一阶段对付的敌人都太弱,要成为世所公认的名将,还要经 历敌方名将的考验。

改名

        晋穆帝永和九年(前燕元玺二年,公元353年)十二月,在慕容恪的牵头下,会同抚军将军慕容军、左将军慕容彪等人,屡次向燕主慕容俊上书推荐说:黄门侍郎慕容霸,有命世之才,不应闲置,应该委以重任。

        史书上没有记录慕容霸是什么时候被任命为黄门侍郎的,但从去年四月,他还以平狄将军的身份讨伐段勤来说,时间应该不会很长。黄门侍郎,全称是“给事黄门侍 郎”,这个官职始设于汉,是一个秩比为六百石的中级官员,具体工作是“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坐。”如果说的通俗一点, 大致相当于皇宫的传达室主任。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是可大可小的,因紧临皇帝身边工作,容易接触国家机要,所以后来这个职务渐渐变得重要,往往由皇帝的亲信担 任。不过具体事件要具体分析,慕容霸担任给事黄门待郎的原因显然不是因为他是慕容俊的亲信,而是慕容俊借机剥夺他在外统兵的权力,放到自己身边看管起来, 这样感觉就放心多了,而国家机要之类的事,慕容霸未必能参与。这就象当年刘备投奔曹操时,曹操表奏刘备为豫州牧,但刘备其实根本管不了豫州的事一样。

        注:东汉官员的官秩共有: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一百石、 斗食、佐史,共十六个等级。西汉与之大同小异,多比千石、八百石、五百石三级,少斗食、佐史二级。南北朝中期以后,我们今天比较熟悉的“品”逐渐取代了 “石”成为官阶的主要尺度。

        对于这种请求,慕容俊虽然不是很情愿,但由于他对四弟的话,一般还是很尊重,言听计从的,于是慕容霸得以离开了皇宫传达室,“是岁,燕主俊以霸为使持节、 安东将军、北冀州剌史,镇常山。”重获兵权,座镇一方。第二年四月,前燕大封宗室为王,慕容霸受封为“吴王”。透过这件在历史上很容易让人忽略的小事,看 得出慕容俊对于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是很紧的,对于五弟的防范从来没有中断过,所以才会做出这种仿佛在激烈的世界杯赛中,把主力队员设成替补的行为。不过, 在另一名主力队员伙同其它队员的抗议下,多少有些执拗的教练还是作出了让步,放替补的主力队员上场。慕容俊算不上一个好教练,不过也不是最差的,因为,就 在这个月,在前凉屡建奇功的名将谢艾被凉主——刚刚上台的长宁侯张祚冤杀,和他比起来,慕容霸还是很幸运的。

        在公元354年一年间,慕容霸的驻节地先后从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移至信都(今河北省冀县),再移至前燕故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最后又召回新都蓟城。 这么短的时间内频繁地调动工作,并不是有什么大事,而是因为他的表现实在不坏,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得到当地人的拥戴,不久就有好名传出,令人十分讨厌!当 然只能召回来看着才能让人放心一点儿。不过,这一年关于五弟的这一堆令人不愉快事件中,也很难得的夹着一件令人愉快的小事:他骑马的时候摔了一跤,把门牙 折了。(慕容垂折齿要比他“手垂过膝”的记载可信得多,不过对于这种实属鸡毛蒜皮的小事,史书并没有浪费格子来详细说明发生的具体时间,在下倾向于认为就 发生在本年,不然慕容俊之前怎么会一直错过这个取笑老弟的机会?)

        心旷神怡之际,慕容老二不忘展示一下自己的幽默感:以仰慕贤臣郤(垂夬)(古通“缺”字)之意,特赐五弟慕容霸新名为慕容(垂夬)!(郤(垂夬),又叫郤 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是侍奉晋国文公、襄公、灵公、成公四世的老臣,忠诚稳健,治国主张恩威并施,少有失误。不过要是说他下旨让五弟改名仅仅是因为表 彰前代贤良,那真是鬼才信。)可没过多久,发现(垂夬)字应了谶文,叫(垂夬)的人有“极贵”之份,这当然不行,所以又命他把右半边的“夬”去掉,改名慕 容垂,改字道明。本年,慕容垂二十八岁,这个名字他用到逝世,再未更改。

        注:谶文,是古代一些巫师、方士之类的“大仙”编造的,用于预示吉凶的隐语,一般都很晦涩难懂,因常常附有配图,故又称为“图谶”。从东汉时起到南北朝, 这种东西都非常流行,直到明末还有“十八子主神器”。十六国时期比较著名的谶文有:造就了一代暴君的“三羊五眼”,让苻坚就擒的“帝出五将久长得”(明明 就是“帝出五将久苌得”估计忘写了个草字头)等。关于(垂夬)字的谶文原文,则已不可考。

巫蛊案

        晋穆帝升平元年(前燕光寿元年,公元357年)五月,慕容俊派抚军将军慕容垂为主帅,统中军将军慕容虔、护军将军平熙率步骑共八万大军出击塞北,北讨敕勒 人。敕勒,又称铁勒、丁零或高车,按照今天史学界的一般观点,敕勒人是回纥人的先祖,后来又演变成畏吾尔,最后成为今天的新疆维吾尔人。这次行动取得了重 大成功,按《资治通鉴》记载,燕军俘获及斩杀敕勒十余万人,获马十三万匹,牛羊无数。这个战果比汉武帝反击匈奴最成功的一次还要大(漠北之战,名将卫青、 霍去病以骑兵十万,步兵数十万两路出击,共歼匈奴九万余人),所以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大,毕竟当时敕勒并非很强大。这也是慕容俊在世时,有明确记载的慕容 垂最后一次指挥作战,他的功绩即将换来的,是第二年的巫蛊案。

        慕容俊的猜忌就象离离之原上草,野火都烧不尽,更不会被四弟慕容恪的一番劝诫就轻易更除,只要一有合适的条件,还是会枝繁叶茂地狂长起来。尽管慕容垂一直 勤勤恳恳地为二哥效力,从没有不满的表现,但随着他功劳威望的增长,慕容俊还是越来越讨厌这个弟弟!这也不奇怪,当年慕容翰又何尝有什么地方对不起慕容 皝?还不是一样被以意图谋反的罪名收拾了。所以慕容垂这家伙是迟早要收拾的,至于借口,那到不是问题,有借口要干,没有借口创造借口也要干,难道不知道欲 加之罪,何患无辞吗?

        晋升平二年(前燕光寿二年,公元358年)冬,借口来了。慕容垂的正妻大段妃,是曾经做过段氏鲜卑首领的段末柸的女儿,她为慕容垂生下了两个儿子:慕容令 (《晋书》上记作慕容全,此处从《资治通鉴》)和慕容宝。因为其出身高于慕容俊的正妻皇后可足浑氏,而且才学很高,性情刚烈,对于小肚鸡肠的可足浑氏不大 看得起,使得可足浑后非常恼恨。一位性情乖巧的宦官—中常侍涅浩,体察上意,于是制造证据,上书指控段夫人和吴国典书令辽东人高弼相勾结,用巫蛊诅咒皇上 和皇后!

        这还了得!慕容俊立即将段夫人与高弼批准逮捕,分别交付大长秋(相当于后宫总管,当年,曹操的名义爷爷曹腾就是干这份工作的)和廷尉严加拷问,务必查明 “真相”,当然了,更重要的是查出“幕后主使人”是谁。段夫人是慕容垂的发妻,高弼是慕容垂的亲信兼好友,再加上他们那人所共知的“兄弟友情”,指向性如 此明确,主审官员们要还不能对皇上的意思心领神会的话,真是白活这几十年了,只可惜纠出幕后主使人的工作,程序上还需要嫌疑犯的口供,这是一个工作上的难 点。

        应该说,大长秋和廷尉的工作态度都是非常敬业的,技术也很专业,精通刑训逼供的各种技巧。一般来说,从犯人口中挤出上级领导需要的供词,对他们来说就是小 菜一碟。但既然说是一般,那就是因为偶尔还是会有例外,很不巧的是,这一次就属于这种非正常情况。段夫人和高弼,竟然都是硬骨头,意志坚强,对主审官员的 工作非常不配合,绝不肯屈打成招。既然人犯不肯老老实实地接受“坦白从宽”的待遇,那主审官员自然要对人犯采取“抗拒从严”的措施,拷打更为残酷!

        我们无法知道,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那个寒冬,慕容垂是如何渡过这段纠心的日子的,也不知道他为挽救妻子和朋友的生命做过些什么,尽管他是皇帝的亲弟弟,在 大燕国功勋卓著威名赫赫的吴王,但却无力保护自己最亲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她受尽折磨,因为他本人才是冤案的终极目标。万般无奈之下,慕容垂偷偷遣人告诉 段夫人:“人塾无死,怎能忍受这种凌虐荼毒,他们想要你招什么,你就满足他们吧!”

        可能此刻的慕容垂已萌生了死意,因为假如按照上边预定的剧本,巫蛊案的主谋肯定是他,象他这样绝顶聪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而他的显赫身份实际上也对他毫无 帮助。有一句俗语叫作:“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其实此说大谬不然。王子犯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重罪轻罚,甚至根本不会受罚,此为模式一;另一种 是轻罪重罚,甚至根本没罪也要给你找出罪来,然后往死里整!此为模式二。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与庶民同罪。如今的情况,当然属于模式二。四百四十九年 前,发生过另一起更有名的巫蛊案,酷吏江充诬告太子刘据用巫术诅咒汉武帝,逼得一向性格温和的刘据挺而走险。结果江充被杀,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自杀,刘 据的门客、家人几乎全被杀光,只有一个婴儿很偶然地幸存。刘据曾是刘彻的爱子和法定继承人,卫子夫也曾是刘彻宠爱过的皇后,汉武帝之前也没有要除掉他们的 想法,但面对突然落到头上的栽脏尚且不能免死,何况象慕容垂这样一个当了人家几十年眼中钉的弟弟。

        但段夫人长叹说:“我难道还怕死吗?但我如果一旦按他们的意思自诬,上对不起段氏的列祖列宗,下肯定会连累你,我是绝不会那样做的。”有慕容俊这样一个二 哥,慕容垂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有妻若此,夫复何求?拷问继续了下去,段妃慷慨应对,条理分明,就是坚决不合作。急于出成绩的大长秋只能加大工作力 度,一次次失望的结果,带来用刑一次次的加码,结果这根越拉越紧的弦终于绷断了,段夫人在受尽酷刑后死于狱中,而拷问官梦寐以求的供词,还是没有得到!

        段夫人死了,整个案件也因此戛然而止,没有继续追究,高弼也得以幸存。这究竟是慕容俊的良心发现了,他终究没有他的父亲手狠,还是与慕容垂关系很好,说话 也很有份量的慕容恪在背后营救的结果,那就不得而知了。可足浑皇后又把自己的妹妹长安君强行配给了慕容垂,不知道是出于监视,还是因为内疚,但在表面上, 一切又回复兄弟和谐的状态。只是,这一切真能没有变化吗......

        七百一十七年后,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年已三十九,政坛失意的密州知州苏轼,于一天夜里,梦到早已亡故的妻子王弗,惊醒后,悲不自胜,写下字字沉痛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慕容垂自然不可能读过这首词,但他此时的心境,应该与东坡先生无二吧?或许更沉痛些,因为她,是替他而死的!慕容垂并不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感性的一面在他 的一生中时时触动他的心弦。不知当两个年幼的孩子(慕容令年岁不可考,慕容宝此时只有三岁)拉着他的手,向他问妈妈去哪儿的时候,他是如何回答的?不知面 对长安君,这个仇人的妹妹时,他能否强作欢颜?长夜里的枕席,可曾沾湿过英雄泪?

        当然了,这些都是无法证实猜想,但有些东西,我们还是可以从史料中读出来的:那个不避嫌疑,积极进取的慕容霸从此消失了,留下的,是谨小慎微,随遇而安的慕容垂......


玄恭秉国

        晋穆帝升平三年(前燕光寿三年,公元359年),也就是大段妃死后的第二年十二月,慕容垂的二哥,前燕的景昭皇帝慕容俊病危,自己感觉时日不多,便召见四 弟,时任大司马(相当于武装部队总司令)的太原王慕容恪。对他说:“我的病看样子是不可能好了。今天南有晋,西有秦,都还没能平定,景茂(慕容俊第三子, 太子慕容暐,本年十岁)的年岁又太小,难以承担大任,我想效法宋宣公,传位给你,怎么样?”慕容恪回答:“太子年纪虽然小,但天生睿智聪明,是能克定祸乱 的储君(在下怎么看不出来?即使是慕容恪,某些时候也还是会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撒谎啊。),我慕容恪何人,怎能扰乱国家的正统呢?”慕容俊怒:“你我兄弟 间,还说这些虚假的套话吗!”慕容恪答:“陛下既然认为我有负担天下的能力,怎么知道我不能辅佐幼主?”慕容俊大喜:“你能当周公,那我还有什么可以忧虑 的。”

        这段记述,很象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只是在表面上态度更诚恳些,刘备只是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代,慕容俊直接就说要传位给慕容恪,当然,其内心的真 伪并不太好判断,但如果认为孔明与玄恭是因为这些话而不敢有二心,那就有点缺乏历史常识了。在中国历史上,类似的场面出现过很多次,但接受嘱托后,始终忠 正无私,没有瑕疵的也就只有诸葛亮和慕容恪二人而已。比如北齐皇建二年(公元561年),靠篡夺侄儿高殷的位子上台的孝昭皇帝高演快要死了,临终前对九弟 高湛说:“皇帝的位子就留给你了,我的儿子高百年没有罪,你千万不要学习前人(其实就是他自己),杀害孤儿!”其托孤的诚恳度又超过了刘备和慕容俊。高湛 对于六哥的遗嘱,采取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正确”态度来处理之:你要传位给我啊?那赶情好,却之不恭,兄弟我就笑纳了。保住侄儿的性 命?那可不大好,六哥啊,咱得把握原则不是?结果,高湛成了北齐第四代皇帝,而高百年不但不得善终,被这位九叔杀害,死得还比高殷惨得多!

        次年一月,慕容俊逝世(享年四十一岁),遗命大司马慕容恪、司空阳骛、司徒慕容评、领军将军慕舆根四人共同辅政,太子慕容暐继位,历史上称为“幽皇帝” (光看这个“幽”字就知道好不了),可足浑氏成为皇太后,不过这其中真正有拍板权力的只有慕容恪一人。二月,加授慕容恪为太宰、阳骛为太保、慕容评为太 傅、慕舆根为太师(这四个官职都是荣誉加衔,不代表实际职责),前燕进入慕容恪时代。

        这个四驾马车式的政治结构才一开动,就出了岔子,问题来自于四辅臣中敬陪末座的老将慕舆根。慕舆根是慕容氏的四世老臣,在以往守棘城、入中原等多次会战 中,立下过很大的功勋。以在下的看法,他是一个有点类似魏延的人物,有才干,自视极高,而且权力欲很重。对于现在自己的位置,他可能是不大甘心的:慕容恪 倒也罢了,阳骛那个老好人和慕容评那个平庸之辈凭什么也居自己之上?于是他决定要做点大事,大大的赌一把,让自己的地位更加显耀。

        于是他秘密对慕容恪说:“主君太年幼,可足浑那个老娘们什么都不懂,却喜欢插手政务。而且平定天下,其实都是殿下的功劳,自古兄终弟及,也都有成例。殿下 应该以天下大义为重,不必拘泥于君臣小义,最好废黜了主上,由殿下登极,这才是我燕国的无穷福份啊!”慕舆根的算盘是打的挺清楚的,一旦慕容恪称帝,自已 有拥戴的大功,自然就跃居群臣之首了。从中国历史的经验来看,他这样做的成功率也是很高的,不幸的是,他碰上的慕容恪偏偏是那种产生概率很低的真君子,历 史经验有时也是会误导人的。而且他也太直白了,如果学学李严,劝诸葛亮受九锡,即使不成功也还有回旋的余地。这回可好,慕容恪回答说:“你是不是喝醉了? 我与公一同接受先帝遗诏还没几天,你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慕舆根的图谋不但完全碰壁,而且无从善后。

        稍后,慕容恪把这件事悄悄告诉了慕容垂。他没有与阳骛或慕容评通气,可见他对五弟的信任其实超过了另外的辅臣,慕容垂的处境与二哥当政时相比,的确是大不相同了。慕容垂劝四兄诛杀慕舆根以除后患,但慕容恪从国主新丧,要维护稳定的大局考虑,暂不接受。

        虽然慕容恪引而不发,但恐惧已使慕舆根无路可退,他索性孤注一掷,反过来向可足浑太后和皇帝慕容暐密报:太宰(慕容恪)与太傅(慕容评)密谋反叛,请准许 他率兵平叛。又被慕容暐认为可疑而制止,慌不择言的慕舆根说起胡话来,声称国家外有强敌,疆土太大不好治理,不如北归辽东(当初进取中原,慕舆根可是主要 支持者),其目的大概是想寻机逃亡,但这理由也编得太弱智了!老将慕舆根走上这条不归路后,的确已方寸大乱。慕容恪得知此事后,即与太傅慕容评一同弹劾慕 舆根的罪行,很快诛其一党,然后大赦。杀慕舆根后,因为慕容恪处置善后得当,国内人心惶惶的局面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安定。

        在这件事中,慕容恪出于稳定政局的考虑不动慕舆根,其想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从稍后不得不诛其一党的事实来看,慕容垂的建议可能更合理一些,假如慕舆根成功说动慕容暐讨伐慕容恪的话,后果就严重了。

        前燕的政局稳定了下来,慕容恪开始兢兢业业的执政生涯。严格执法,选贤任能,博采众议,从不独断专行,施政宽宏大度,以德服人,减轻了慕容俊时代民众过于 苛重的负担,在他的治理下,前燕渐渐进入它的最盛期。总的来说,慕容恪不愧是一位勤政爱民的优秀政治家,在他过世很多年后,仍然被燕地的民众视若父母。晋 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慕容垂以慕容恪之子慕容楷为前锋攻打翟辽,翟辽的部下多燕、赵之地人,听说后,都说:“太原王的儿子,就是我们父母 啊!”纷纷不战而降。而且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翟辽是丁零人,其部下绝大多数也不是鲜卑人,从前燕亡时统计人口高达九百九十多万(比三国时魏、蜀、吴三国的 统计人口之和还要高),和燕赵的地望来看,恐怕多数还是汉人,可见真正的政治家,是不会去故意实行民族歧视的。(当然不是说前燕就没有民族歧视,这种东西 深植于民众内心,不是一两个政治家的努力就可以消除的,比如美国的黑人,在南北战争后就从法律上获得了与白人相等的权力,但直到今天,也不能说两者真正平 等了。)

        不过,如果与差不多同时在前秦执掌大权的另一位大政治家王猛相比,慕容恪的施政显得宽大有余,果敢不足,不独断专行带来的副作用,是对明知正确的事不能坚 持。例如:他想任命李绩为右仆射(大致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因小皇帝慕容暐对李绩有私恨便终止了,反把李绩外放,后来临终对慕容垂的推荐也是如此,其政 治才能似乎要稍逊王景略。最初,燕主慕容俊死的消息传到东晋,江东一片欢腾,认为中原不久可复,只有比较有水平的征西大将军桓温不这么看:“慕容恪还活着 啊,燕国只怕比以前更难对付。”

        因为现在当政的是慕容恪了,慕容垂很快得以重任。三月,慕容恪命慕容垂为使持节、征南将军、都督河南诸军事、兖州牧及荆州刺史,座镇蠡台(今河南商邱市南 的古睢阳城,自古为中原通往江淮的要地,西汉时,这里曾是平定七国之乱的主战场,后来唐朝安史之乱时,这里曾发生著名的睢阳保卫战),以威慑南方的离心倾 向和与东晋方面争夺河南。这时距二哥慕容俊死,才不过两个月,桓温的预测成了现实,东晋很快就将在河南感受前燕方面的压力。

        当时的河南之地,还有很多独立或半独立的中小势力,在前燕、东晋、前秦三国之间不断反复,是三大国争夺的重点。在这个中小势力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此时割 据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司马懿的老家)的安国王吕护。这位吕王爷,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金牌墙头草之一,他最早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时,身份是冉魏帝国征虏将 军,发现冉天王的事业岌岌可危之后,来了一个“良禽择木而栖”,于公元351年8月,逮捕冉魏的洛州剌史郑系,向东晋投降,之后就玩上了瘾。352年,王 午(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就是那位因畏惧燕军,和邓恒一起从蓟城逃到鲁口的常败将军,邓恒先已病死,部众由王午统率。)被部下秦兴所杀,而吕护杀死秦兴吞 并了这支兵力,自觉羽翼已丰,就脱离东晋自称安国王,354年,因为被慕容恪打败,又向前燕请降,成为前燕的河内太守,361年,吕护转换门庭,又成为东 晋的冀州刺史。于是这一年,慕容恪亲自出兵再征吕护,把这位安国王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弃妻子逃往荥阳,没过几个月,又脱离东晋,再降前燕。慕容恪赦免了 他,封了他一个广州剌史的空头官衔(因为前燕根本就没有广州),不过此时他已没有了什么实力,只能老老实实地在前燕领薪水了。

        解决吕护之后的数年间,以慕容恪、慕容垂为统帅的前燕一方和以桓温为统帅的东晋一方,为争夺河南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的拉锯战。东晋败多胜少,优势不断向前 燕一方倾斜。到晋哀帝兴宁三年(前燕建熙六年,公元365年)二月,慕容恪、慕容垂扫清外围后,对中原最大的都市,古都洛阳发起总攻。洛阳虽然城高池深, 守将沈劲也是一员良将,但手下兵微将寡,桓温对洛阳的援救计划,又因晋哀帝的驾崩而中止,所以到三月即被燕军攻克,沈劲被俘后不降被杀。至此,河南之地完 全为前燕所占有,慕容垂被任命为都督荆、扬、洛、徐、兗、豫、雍、益、凉、秦十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荆州牧,镇守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慕容恪把与东 晋、前秦对抗的任务全面交给这位弟弟负责(荆州大部、扬、益是东晋的地旁,雍、秦是前秦的地旁)。这时前燕的领土,大致相当于战国七雄中除秦、楚外另外五 国的和,在中国境内同时并立的各国中,国势最强。

        不过,前燕内外都取得稳步推进的这个良好势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晋海西公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前燕实际掌舵人,太宰慕容恪得病,出于对国家的责 任心,向皇帝慕容暐推荐说:“吴王慕容垂的将相之才,十倍于我,先帝因为注重长幼的次序,所以我能位居其上。等我死之后,希望陛下能把国家事务都交给 他。”又对慕容暐的庶兄乐安王慕容臧说:“今天南有遗晋,西有强秦,他们时时刻刻都有进取中原的志向,只是因我们内部没有破绽,才暂时没有动手。国家的兴 衰,全看宰辅,大司马这个职务统帅全国军队,不可以由不恰当的人担任。我死之后,按亲疏一定会由你或者是慕容冲接替,你们虽然也聪明能干,但年纪还太小, 难以应付多灾多难的时局。你们的五叔吴王,天纵英才,谋略盖世,你们如能把大司马的职务让给他,大燕一定可以统一天下,晋秦等国,不值一提!所以你们千万 不要贪图掌兵的小利,忘记天下的大难,时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样的话,还告知了太傅慕容评。

        等到了五月,慕容恪病势加重,慕容暐亲往探望,慕容恪再次推荐:“臣听说报恩莫过于荐贤,贤能的人才哪怕在板筑间,都应该得到启用,何况是骨肉至亲呢。吴 王文武全才,是当今的管仲、萧何,如果陛下能委于重任,则国家可保平安。不然的话,秦晋必然会对我们有图谋。”说完之后,一代贤臣,太原桓王慕容恪,与世 长辞。也许从每一方面的能力来讲,慕容恪都算不上最突出的,但他的综合能力很强,基本上没有弱项,而且其道德风范,也足为一代楷模,可能是十六国中人格最 完美的人物。他的人生也称得上完美无缺,一生几乎没有遭遇过挫折,这在十六国时代的重要人物中,再找不出第二个来了。

        这里说的板筑,就是夯筑城墙。这是个力气活,先立好四块夹板,然后往里边装土,装完土后再加水,加鸡蛋清或糯米之类有粘性的东西,然后再用重物,使劲地 捶,把被夹板包住的这些土捶结实了,松开夹板,一个夯土块就做成了,这就是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如果要讲求工程质量,还应该把土蒸熟, 以便杀死里面的草籽树籽之类,防止它们发芽,赫连勃勃的统万城就是用蒸熟的土筑的)商王武丁时的名臣傅说据说原先就是干这工作的,慕容恪的意思就是说:那 怕是建筑工地上的民工(所以千万不要看不起民工啊),只要是人材都要提拔任用,就更不用说还是皇亲了。

        不过要是站在慕容暐、慕容评的角度仔细琢磨一下慕容恪的遗言,其实真没太大说服力:如果慕容垂真是工地民工的出身,说不定还可以考虑任用一下,正因为他是 皇室近亲,离皇位太近,威胁太大,所以才更不能用啊!慕容暐登位时才十一岁,还不懂事,所以让一个叔叔管事也不觉得怎么,如今已经十八岁了,刚刚成人,正 是逆反心理最强的年纪,还能再让一个叔叔来管着自己吗?辈份极高的慕容评,因为能力平庸,长期以来被慕容俊、慕容恪这两个侄儿管着,被迫扮演忠厚长者的角 色,已经憋了好多年了,现在四侄总算死掉了,正是翻身得解放的时候,岂能再弄个五侄来掌权,让自己再吃二遍苦,再受二楂罪?另一个重要人物可足浑太后,与 慕容垂的关系早在巫蛊案时就恶化了,更不可能让慕容垂掌权,几位最高层领导的统一共识就此达成了。

        可惜的是,慕容恪以自己的君子之心,来度慕容评等人的小人之腹,以为他们也会公而忘私,以国家为重,就没有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将五弟的位置确立,而只是 进行了这一番橼木求鱼式的嘱托。所以,尽管慕容恪在前燕有极高的声望地位,尽管他在临终前不厌其烦地千叮咛万嘱咐,但他的遗嘱很快就被扔进了废纸篓,继任 大司马的人,将是一个九岁的小孩,未来的美少年慕容冲。紧接着,德高望重,为人正直,但因为健康不嘉,早已不大管事的另一辅臣太保阳骛也于同年的十二月逝 世,慕容评等人失去了最后一点制约,前燕帝国的升势,一去不返了。

大司马桓温

        慕容恪死后的第二年,前秦发生了“五公之乱”,如同当年后赵内乱一样,又一次一统北方的天赐良机摆在了前燕帝国面前。但此时当政的太傅慕容评等人,关心的 只是如何好好享受刚刚到手的权势,至于创业这么辛苦的事,那就算了吧。而且不但自己不干,也不容许有能力的人去干。虽然最小的侄儿慕容德象当初五哥一样雄 心勃勃的献计献策,但很快被否决。对于已被罢除兵权,挑着一个侍中、仪同三司(这两个职务翻译过来就是:国家高级顾问,享受宰相级待遇)的虚衔,在家闲居 的慕容垂,则只是和太尉皇甫真进行了一番私下议论,再没有当年苦谏兄长的劲头,九年前的切肤之痛已消磨了他大部份的锐气,现在他的名字,已经不是慕容霸。

        同时,前燕帝国的政府,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腐化。原先慕容恪治国期间,过于依靠自己的道德感召力,缺少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一旦他死去,这种软约束迅速失效, 因为新当政的慕容评是个极其贪婪的家伙,原先他在慕容恪的时代不敢贪,现在这份损失当然要加倍找回来,狠拼“评家经济”。有了如此不正的上梁,怎么还能指 望下梁们个个笔直呢?于是,侵吞国家的资产与民户,立即成风,国库收入锐减,低级官员和士兵们的薪饷常常无法发放。主持清查的大臣悦绾受到排挤而病逝,再 没有人敢出来管一管。这样,慕容评和可足浑太后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把前燕由真老虎变成了空有庞大躯壳的纸老虎,工作效率真高,了不起啊!

        这些从前燕传来的“好消息”,让东晋的一位大人物看在眼里,喜上心头,这位大人物就是在东晋威名赫赫,“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的大司马桓温。

        桓温,字元子,生于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比慕容垂大十四岁。他的父亲是在东晋担任宣城太守的桓彝。据说他刚生下来不久,当时大名鼎鼎的名臣温 峤来访,大概他会看相吧,见到这个小婴儿大为吃惊,赞叹:“真英物也!”(又是一位活神仙),当父亲的桓彝对于儿子能得温峤的称赞,感到很高兴,就给这个 孩子取名为桓温,以纪念此事。

        后来,东晋发生苏峻之乱,桓彝率军与叛军交战,不敌被擒,因为誓死不屈,被叛将韩晃指使部下江播杀害。这件事发生时,桓温只有十五岁(桓温生于312年, 桓彝死于328年,似应为16岁,可能月份不足),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枕戈泣血,发誓要为父报仇。但不久之后,苏峻之乱平定,韩晃被打死了,而江播投降之 后得到了朝廷的赦免。他害怕桓温来报复,在自己的府第时时戒备,使其找不到下手的机会。直到三年后,桓温十八岁那年,江播病死,江播三子在灵堂里暗藏利 刃,防桓温前来报复,但桓温伪装成吊丧的宾客,混进江府,就在江播的灵堂上将江播的长子江彪砍死,江播的另两个儿子慌忙逃出灵堂,也被桓温追出杀死,江老 爷子还没走几步,就与三个儿子一同在地府相会了。这件事让这个血气方刚的十八岁少年名声大噪,人人都知道了为父报仇的桓元子。

        因为中国古代一向是主张以孝治天下的,桓温的行为符合“孝”的标准,而且桓彝是“革命烈士”,桓温是“烈士遗孤”,而江播却是“历史反革命”,所以桓温虽 然连伤三命,却不但没有受到追究,反而得到当时舆论的交口称赞。之后顺利步入仕途,娶了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儿,南康公主司马兴男为妻,任琅邪内史。并得当时 的重臣,善于识人的安西将军庾翼的赏识,把他收揽帐下以为心腹。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庾翼病逝,桓温受命继任安西将军,掌握了东晋西线荆州方 面的兵权,胸怀大志的他开始了一生功过难评的事业。

        第二年,也就是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十一月,桓温仅统率一万军队(倒不是他想展示一下自己艺高人胆大,而是他当时也只能动员得了这点军队),西征割 据巴蜀的成汉帝国。当时东晋朝廷的多数人都认为以这么少的军队要灭亡天险重重的成汉几乎不可能。但结果出乎多数人的意料,桓温节节胜利,到第二年三月攻克 成都,俘虏汉主李势,一举灭亡成汉。此举震撼了东晋朝庭,长久以来,早已习惯了丧城失地的东晋,还从没有取得过如此重大的胜利。既极大提高了桓温的威望和 实力,也引起了东晋其它豪门大族的警惕。

        东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独特的朝代,它虽然历时达一百零三年,传了十一位皇帝,但所有这些皇帝,权力都非常微小,真正当家作主的,是东晋的豪门大族 或者叫作士族。当时最重要的士族有王、谢、庾、桓、郗等家族,这些士族可不简单,不单是有钱有势而已,往往还拥有自己的地旁,自己的私兵,和直属于自己, 不用向国家纳税的民众(当时叫部曲),而且世代相袭,形成一个个内部比较稳定的实力集团。这种情况,如果放在通常年代,几乎会不可避免的引发大规模内战, 但在十六国时,因为来自北方的强大外力威胁,以及不久前“八王之乱”的惨痛教训,迫使这些豪门大族选择了团结协作,组成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并拉司马 家的皇帝出来担任名义上的领袖,而实际上执行的则是由各大豪族联合执政的寡头政治。这种寡头政治要维持下去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各大豪族的实力起码要保持一 个动态的平衡,所以一旦有某一支豪族力量变得过份强大,有可能威胁到这种平衡时,必然引起其它豪族的联合抵制,以维护自身的利益。现在,桓温已经成了这只 出头鸟。

        349年,后赵国势大乱,同慕容垂一样,桓温看机会难得,也立即向东晋朝廷提出了大举北伐,以收复中原的计划。对于东晋各大族看来,比起中原不能收复,桓 温权势的继续增长,是大家更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不能让桓温北伐,但又不便公开反对这个爱国口号,于是于这一年七月,派年迈无能的国丈褚裒北伐,很快被冉闵 的亲密战友李农杀得大败亏输。352年,被东晋朝廷诸公推举出对抗桓温的政坛偶象派明星,中军将军殷浩也上书北伐,因为这对对抗桓温的大局有利,得到当朝 诸公的大力支持,可惜一出马就让前秦丞相苻雄(苻坚的父亲)打得大败,折兵一万五。353年,殷偶象再次北伐,又被让他逼反的姚襄大败于山桑,只得仓惶逃 回,不得不引疚辞职,桓温在东晋朝廷内的反对派声势受挫。殷浩也真是,好好玩玩清谈就行了,去打什么仗!偶象明星还以为自己是实力派的,结果鸡没偷着,这 把米可蚀大了!

        殷浩的失败,使得反对桓温的各豪族一时再无法阻拦桓温北伐了,于是,桓温于354年发动了自已的第一次北伐,目标是前秦。二月,桓温亲率步骑共四万大军沿 汉水逆流而上,出武关,同时派梁州刺史司马勋率偏师出子午谷作为牵制。三月,晋军攻克青泥(今陕西蓝田县东南),秦帝苻健连忙调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 王苻生等,集结五万大军迎击晋军。四月,桓温指挥的晋军与秦军主力大战于蓝田,秦军大败,只余六千人逃回长安,太子苻苌受伤,之后不治身亡,接着晋军又在 白鹿原击败秦军,推进至灞上,桓温连战连胜,距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前秦刚刚得到关中,根基还不太稳,三辅郡县大多向桓温投降,当地的百姓纷纷犒劳晋军, 有些老人,甚至激动地的热泪迎眶:“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官军!”这个时候,司马勋的偏师却打了败仗,未能冲出子午谷,败回汉中,桓温等待的东西夹 击长安的情况未能实现,他不敢冒险攻打长安,在灞上按兵不动,军粮渐渐接济不上,而桓温原先指望的关中小麦又早被前秦军抢割进了长安,他不得不率军撤退, 前秦出动大军全力追击,后撤中的晋军数战不利,损失近万人,撤回潼关,第一次北伐结束。

        这次北伐,桓温在兵力略处下风的情况下先胜后败,但总的来说,还是前秦的损失更大,两下相抵,可算晋军小胜。也反映出桓温用兵的一些特点:桓温用兵的风 格,其实近似于诸葛亮。同样的谨慎、小心,不肯冒险,强调步步为营,以堂堂之阵挫败敌军,其正面作战能力很强。早在他西征成汉时,他的老友刘掞就对他有过 这样的评价:桓温,是擅长博奕的人,对没有把握的事,是从来不下注的!

        与诸葛亮相比,桓温北伐既有有利之处,也不不利的地方。有利之处是:一是东晋比蜀汉强大的多,而桓温要对付的敌人,实力上都比不上曹魏;二是东晋北伐恢复 汉人江山的口号比蜀汉的兴复汉室更有号召力,所以才会出现百姓争相犒师的情况(诸葛亮的军纪比桓温严明,北伐中却从没发生过这种事)。但不利之处也是显而 易见的:桓温虽然是东晋内部最有权势的重臣,但他从来没有到达过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而且凡在朝廷内不属于他的人,几乎都是他的反对派(谁让他太 强),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东晋比蜀汉强大得多,但桓温每次北伐却只能动员四、五万军队,超不过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因为北伐的,只是桓温,不是东晋。所以,桓 温在作战中对于保全实力格外用心,这些都是他的军队,要是损失了,可别指望朝廷或其它豪族会好心好意地来支援你,或给你补充!我们知道,私人财产即使不用 宣传教育,也一定会比公物得到更多爱护的。

        356年七月,桓温发动第二次北伐,大败姚襄,迫降周成,收复了故都洛阳和河南的大片土地,大获成功。但他只派了少量军队留守,主力撤回荆州。结果这些地方后来又陆续被前燕夺去,现在可好,慕容恪死了,报复的机会来了!

枋头之战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四月,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他规模最大的第三次北伐。六月,桓温抵达金乡 (今属山东),这时天旱,河道水浅,水运困难。桓温大军是坐船沿河道前进的,这样做的好处一来是士兵不易疲劳,二来运粮方便,三来因为前燕的水军微弱,不 易受到攻击。但河里要是没有了水,这些好处就都享受不到了。于是桓温命冠军将军毛虎生,从巨野泽(当时在今山东境内的一个大湖泊,后因黄河改道等原因,今 天已不存在)挖掘长达三百里的运河,将汶水(今大汶水)与清水(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别名清水)连接,引黄河水入清、汶。这个时候,桓温的首席谋士郗超,向 桓温提出两条重要建议。

        郗超说:“汶水-清水-黄河这条通道太过于脆弱,水量小,运输困难,依托此道稳步北上的话,如果燕军坚守不战,又象秦人一样坚壁清野,我们的补给很可能跟 不上,那时情况就麻烦了。不如干脆放弃水道,全军只带必要的干粮,沿陆路轻装疾进,避开要塞,直扑邺城(今河北临漳,357年,前燕将都城迁到这里),他 们慑于公的威名,惊慌之下,很可能弃城北逃,遁回辽西(郗超眼中的慕容评和慕容垂眼中的邓恒差不多啊)。如果他们仓促应战的话,正好一举将其主力歼灭。就 算他们固守邺城,也一定来不及坚壁清野,这样城外的庄稼和民众,就都是我们的了!如果桓公觉得这么做太冒险的话,不妨就在这里停止前进,修筑要塞,花一年 功夫在这一带屯积粮食、辎重,等到明年夏天,再行进攻。这样做虽然迟缓,但可立于不败之地。舍此二策不用,却挥军北上,进攻时不能速战速决,那么时间一旦 拖到秋冬,不旦水量更少,而且北方天冷,士兵们冬衣不足,那时需要担心的,就不只是粮食了。”

        尽管桓温对郗超一向很器重,但对他的这两条建议都没有采纳。桓温不采纳第一条建议的原因很好理解:太冒险了,一旦只带少量干粮迫近邺城,如果交战不利怎么 办,想回来那就难了!现在的水道虽然不很理想,但毕竟是一条生命线,顺利的话可凭之进攻,不顺利的话,要撤回来也有依托。别忘了,桓温对没把握的事,可是 从不下注的。桓温不接受第二条建议的原因就有点让人费解了,第二建议比桓温自已执行的方案更加稳重、谨慎,更象桓温的用兵风格,那他为什么还弃之不用呢? 在下猜想,原因恐怕还是顾忌朝中的反对派,担心自己长期既不在朝,也不在荆州大本营,他们会乘机攻击自已(这也是为什么桓温在第二次北伐大胜之后,不乘胜 前进,而是迅速收兵南归的原因)。这种事,连他的敌人都是看得很清楚的,此时的前燕大臣申胤就说过:“桓温北伐破燕这件事,是东晋众臣所不愿看到的,一定 会在暗中百般阻挠破坏,拖他的后腿。”要避免后方生变,桓温就得尽快打完这一仗,而过于谨慎的用兵风格,又不允许他采用郗超的第一策,另外他对自己指挥硬 仗的能力,还是有信心的,所以两难之下,他最终只好选择了郗超认为的下策。

        这个月,桓温首开战果,攻克湖陆(今山东鱼台县东南),生擒前燕守将,宁东将军慕容忠。燕主慕容暐任命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仓促调两万兵马,与桓温 在黄墟(今河南兰考县东南,焦裕禄当县委书记的地方)交战,大败,全军覆没,慕容厉一个人单马逃回。随即,前燕高平太守徐翻向晋军投降。晋军前锋邓遐、朱 序又在林渚(今河南新郑县东北)打败燕军。慕容暐慌忙任命自己的哥哥乐安王慕容臧接替慕容厉率各路军马阻截,但晋军势如破竹,慕容臧无法招架,节节败退。 只好又派散骑从侍李凤,前往前秦求救。

        七月,桓温进驻武阳,前燕故兖州剌史孙元,起兵响应桓温,桓温乘胜,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东南淇门渡),距离邺城,已不过百里。邺城里的皇帝慕容暐和太傅 慕容评,闻知大惊失色,已打算逃回故乡龙城,将中原拱手让出了(证明郗超并没有小看他们啊)。在这种情况下,原来那个躲在自己家里,只想明哲保身的慕容 垂,不得不站出来了。前燕帝国毕竟是慕容家数代英杰努力的结晶,其中也包含了父兄和自己的心血,怎能忍心看着它就此就被这帮败家的亲戚们丢光?帝国的高级 顾问慕容垂说:“请让我来打一仗吧,如果我输了,你们要逃,也还来得及!”本来,慕容暐和慕容评都是非常不愿意让慕容垂掌兵的,但毕竟现在火都已经烧到屁 股了,万般无奈,只好准了,让慕容垂接替慕容臧任南讨大都督,统率各处马共五万人抵挡桓温。然后,慕容垂紧急上书推荐司徒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封孚、尚书 郎悉罗腾参与军事。因为处在危难当头,慕容暐和慕容评也只好准了,但对慕容垂乘人之危任用私党(在他们看来就是这样的),心中感到由衷地愤怒。

        慕容暐好象对五叔的信心也不是很足,所以又派出散骑侍郎乐嵩二度到前秦求救,并极为草率地提出,只要前秦出兵相助,前燕就将包括洛阳在内的虎牢关以西的土 地割让给前秦。既然有这么大的好处可捞,秦王苻坚遂命大将苟池、邓羌率兵二万进至颍川(当时属前燕,今河南禹县),以观成败。

        枋头是当时黄河上重要的渡口,从这里往北到邺城,虽然路程不长,但就再也没有水道可通了。桓温到达这里后,停顿了一下,大概推进太快造成补给有些脱节,也 可能希望前燕内部有更多的人响应,象孙元那种情况的。这一停顿之间,慕容垂已进抵枋头,这两位用兵大家,沿黄河对峙。两人的对垒,先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前 哨战,给晋军担任向导的段思(就是大段妃的那位兄弟,大段妃遇害后出逃东晋),与刚刚得到慕容垂提拔的燕将悉罗腾交战,被悉罗腾生擒。桓温又派原后赵降将 李述出击燕军侧后,但又被悉罗腾击斩,晋军的攻势被阻止。

        汶水-清水-黄河这条水运路线,随着入秋降雨量的减少,果然很快就不出郗超所料的运行不畅了,不过桓温也是有备用方案的。他早已命令豫州剌史袁真,进攻谯 郡(今安徽亳县)、梁国(今河南商丘),凿通石门(今河南荥阳县前),连接睢水与黄河,用以运粮。袁真成功地攻克了谯郡、梁国,但石门一时还未能凿开。慕 容垂小心翼翼地打了几场小胜,扭转屡败之势,稳住阵角之后,立即将手下大部份骑兵一万五千人交给弟弟慕容德,让他越出桓温之后,紧逼石门,以阻挠晋军的开 凿,自己仍然留在枋头牵制桓温本部。桓温可能没有得到这个情报,或者几次小败之后,他感到与慕容垂决战没有把握,没有乘燕军分兵之机出击慕容垂本营,还在 等待袁真部和补给的到来。

        九月,石门会战,慕容德部击败袁真部晋军,桓温的备份方案完全失败。这样,枋头桓温大军的处境就不大好了,拖在这里,粮食只会越吃越少;前进,他又没有打 败慕容垂的把握;剩下的只能是乘着军粮还不太紧张的时候全师而退了。九月十九日,桓温命令焚烧舰船(因为原先过来的河道水位下降,这些船已经开不回去 了),和带不走的辎重,全军由陆路向南撤退。

        前燕众将得到这个消息,都争着要追击,但被慕容垂阻止,他对众将说:“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 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慕容垂到也没打算就让桓温这么安安稳稳地回去,但他很清楚,桓温精通兵法,警惕性很高,一定会以精兵断 后,慢慢撤退,晋军也没有打什么大的败仗,士卒也不疲惫,粮食也还能支持,就此追击,胜负难料。总之,桓温大军还没到可以攻击的时候。等他走出相当路程, 特别是眼看就能回到家的时候,防备必然松懈下来,快速回奔,所谓归心似箭,没有作战的意志,只想回家,又十分疲劳,那时候就好打了。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简单地翻译过来,就是说:有能力要装作没能力,要打的要装作不打,打这里要装作打那里,对方贪心就利诱他,对方强大就防备他,对方易怒就挑拨他,对方谨慎 就让他骄傲,对方体力充沛就让他劳累,对方内部团结就设法离间,要在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没有料到的时机进攻。这些原则,被慕容垂毫不吝啬地送给了桓温。

        桓温的大军不是不疲惫吗?那就想办法让他们累一点。燕军放出风来:桓温撤退路上的河流、水井都已被慕容德军下过毒。那个时候的技术水平真能制造这样大剂量 而且持久的毒药吗,在下深表怀疑,但生性谨慎的桓温采取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沿途命令士兵“凿井而饮”。这样,桓温的大军一面撤退,一面 充当义务打井队,黙默地为前燕的基础设施建设做贡献,就这样南撤了七百里。而慕容垂则把步兵留下,只率八千骑兵在后面慢慢地跟着,与桓温保持着相当的距 离,他这样做,就是要保持已方军队的体力,好在大战时收到以逸击劳的效果,同时麻痹晋军,给他们造成燕军不敢追击的安全感。

        在古代,步兵在正常情况下,一天可以行军50—60里,当然不是说他们不可以走得更远,但军队行军要保持一定的队形,走得快的必须等走得慢的,也不能冒冒 失失就往前走,一般先要有探哨证明前方道路安全才能行动。这样,700里的路程够他们走十多天,桓温的军队因为要客串施工队,走得可能还要慢一点。在这段 时间内,也许桓温本人还能时时如临大敌,不敢松懈,但晋军的临战状态,却不可能始终保持。想想看吧,尽管桓大帅天天嚷嚷“狼来了”,要严加戒备,可这么多 天过去了,这“狼”就是没有来。每名兵士都在直觉上感到,他们离燕军越来越远了,而离家越来越近了,换句话说,越来越安全了。而且这些日子不是行军就是挖 井,不是挖井就是行军,他们也越来越累了,这种情况下,还可能只靠主帅的一道命令,就严密得无懈可击吗?总之,攻其无备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出其不意的打击 地点,慕容垂选择了襄邑(今河南睢县)。

        尽管历史习惯称此战为“枋头之战”,但实际上在枋头发生的,只是对峙,真正大战发生地点,是在襄邑。事先慕容德在桓温南撤时已离开石门,利用骑兵在机动上 的优势,早早赶到襄邑,设伏以待。本来普通的伏击对桓温一般也是不容易奏效的(姚襄就曾伏击桓温,反被打得大败),但慕容垂指挥的追兵就在此时追上晋军, 突然袭击,将晋军赶进慕容德的伏击圈,垂、德配合得如此默契,应该是慕容垂早就设计好的。此次会战中,慕容垂部有八千人,慕容德部用于设伏的有四千人,另 外那一万一千名骑兵是否参战,史书的叙述不太明确。燕军参战兵力在一万二千到二万三千之间。桓温率五万人北伐,虽有小挫但损失不大,此时兵力当在四万五千 以上,兵力上晋军对燕军至少有二比一的优势。但这根本就不是正常的战斗,而是养精蓄锐的燕军对疲惫松懈的晋军发动的一次精心策划的袭击,在慕容垂、德两兄 弟的夹击下,晋军大溃,阵亡超过三万人。

        前秦的援军苟池、邓羌二将一看,打落水狗的机会已到,连忙参战,往溃败晋军的屁股后面又狠狠踹了一脚,桓温再败,又损兵近万。不难想象,要是枋头得胜的是桓温的话,他们可能连晋军的毛都不会去碰。

        小评:枋头之战是十六国时代一次精彩的高手对决,但并不是一次势均力敌的高手对决,这次交战中,桓温与慕容垂两人的军事才干高下立判。自从慕容垂接手燕军 的指挥权后,桓温的处处被对手算计到,步步在慕容垂的掌控之中,仿佛孙悟空与如来佛的较量,输得一点悬念都没有,桓温以往虽然也有过失败,但从没有过如此 的被动。慕容垂在枋头之战中的指挥,时时料敌机先,桓温想干什么几乎无法瞒过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他操纵,而他要干什么,却能总出桓温的意料之外,用兵 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堪称军事史上的杰作!

        以往讲述枋头之战的文章中,往往责怪桓温不听从郗超的良策导致失败。假如桓温采纳了郗超的建议又会怎样呢?以在下看,如采纳第一策,只要危急之际,慕容评 等人肯把兵权交给慕容垂的话,桓温恐怕还是难免一败,而且因为轻装前进,不留退路,输得可能还更惨。如果采用第二策,也看不出桓温有赢的机会,不过因为退 路可靠,多半不会招致大败。简单来说,桓温的将才逊色慕容垂很多,而且他在实力上也不处上风,不管怎么做,基本上都没有取胜的机会。

亡命前秦

        晋兵败走了,大燕帝国太傅慕容评感到脑袋的危机暂时解除了,可臀部的危机感却被大大地激发了起来:那个连牙口都不周正的五侄现在春风得意了,举国上下都以 为他是救星了,真正岂有此理!而且他自己也敢自命不凡,现在就想把我驾空,把朝廷大臣都换成他的人,看看他在上书里都说些什么混帐话:“所募的将士,为了 国家,舍生忘死,尤其是将军孙盖等人,摧锋陷阵,功绩卓著,应该得到非同一般的重赏!”不过就是打败了个小小的晋朝嘛,以我大燕国力之强,破晋那是理所当 然!而我大燕国为什么这么强,还不是因为我领导有方,可恨的慕容垂竟敢贪天功为已功,要挟朝廷。作为叔父,我当然得训训他,他竟然还顶嘴,在朝堂上和我吵 架,对长辈兼首长还有一丁点儿起码的尊敬吗!?执政大臣可是我,这个位子绝不能让这小子得到!

        臀部比大脑发达的太傅大人为了寻求共识,找到了胸部比大脑发达的太后可足浑氏。可足浑也讨厌慕容垂,不过理由更小家子气:按说我对这个小叔子也算不薄了, 好心好意地把妹妹嫁给他,他竟然一点儿也不爱惜,害得长安君三天两头到我这来诉苦,听说他还和原犯妇段氏的妹妹眉来眼去的,当我不存在啊!话逢知已,慕容 评与可足浑太后一拍即合,决定尽快设法,除掉慕容垂这枚眼中钉!

        只可惜慕容评与可足浑后,这对前燕政坛的“丰乳肥臀”组合,其脑细胞的分子结构与豆腐渣的差别也不是太大,连害人这种工作都做不大好,还没有开始具体部 骤,消息就已经有所走漏,让某些不可靠分子得知。原太宰慕容恪的儿子慕容楷与慕容垂的舅父兰建,不知如何探到了风声,密告慕容垂说:“太傅要害你,不如先 发制人,只要除掉慕容评和乐安王慕容臧,他们其余的人就无能为力了。”一到关键时候,慕容垂非理性的一面表现了出来,长叹:“首先倡乱,骨肉相残,我宁可 一死,也不忍心做这样的事!”,此时慕容垂在军队中的威望非常高,他如果集合支持者,发动一次政变,成功的概率是相当大的,而且这样做又岂仅仅是为了他自 保,难道看不出,如果继续让慕容评等人当政,国家必然覆亡吗?但他就是采取了这种不做为的态度。数天后,两人再次警告慕容垂:“太傅和太后动手的意思已经 非常明确,应对要乘早,晚了就受制于人了!”慕容垂回答:“如果怨恨实在不能化解的话,我宁可出逃躲避,其它的做法就不要说了。”不知道慕容楷和兰建对他 的回答有何表示,我要是兰建,一定给他一耳光:你这个扶不起的阿斗!

        此时慕容垂的内心非常忧虑,但还尽力瞒着自己的孩子们。不过一个感情丰富而理性不足的人,一般掩饰内心的功力都不会太强,他在神色上的变化还是很快让他的 世子慕容令看出来了。作为大段妃与他所生的长子,慕容令比较得到慕容垂的宠爱,在几个儿子中,能力也显得比较出类拔萃,他悄悄问父亲:“您这些天神色忧 虑,恐怕是因为主上年幼无知(其实已经二十岁,算不得年幼了),太傅又忌贤妒能,您如今功高望重,越发被猜忌吧?”

        慕容垂回答:“是啊,我竭尽全力,击破晋军,只想保家卫国,谁知功成之后,反无容身之处了。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可有什么好的想法?”慕容令说:“主上微 弱,把大权都交给了太傅慕容评,灭门的大祸随时可能发生,要保全家门,又不违背大义,不如逃往龙城(辽宁朝阳,燕国的故都)。然后上书请罪,以待主上明 察,希望他们能够翻然悔悟。如果不行的话,我们固守燕、代之地,对外抚慰各个蛮族,把守肥如(即卢龙塞),完全足以自保。”慕容垂曾镇守过龙城,史称其 “大得东北之和”,在那里据地自保,确实是可行的选项,慕容垂对长子的见解很是满意,便同意了。

        十一月,慕容垂假称要出外狩猎,一行人出得城外,便改穿平民的服饰,悄悄向北直奔龙城。谁知走到邯郸(今天还叫邯郸,属河北省,曾是战国时赵国的都城) 时,发生了意外: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麟(慕容垂后来还有儿子诞生,他就不再是小儿子了),一向不受慕容垂的宠爱,此时寻机跑回邺城去“大义灭亲”,告发父 亲谋反。太傅慕容评惊觉,立即奏报皇帝慕容暐,速命西平公慕容强率精骑追赶。到范阳(今河北涿县)追上了慕容垂一行,慕容令带人断后,结果不知怎么的,慕 容强竟不敢逼近。

        注:慕容麟在慕容氏的恶人榜中,是比较独特的一位,他是一位很有本事的混蛋,多次背叛,近似于日本战国时的松永久秀,不同于慕容评之类的庸人。他的母亲纪 录不详,只知道肯定没有随慕容垂一起出逃,在后来前燕灭亡后,被慕容垂杀死,在下猜想,这个人极有可能就是长安君,即可足浑太后的妹妹。如果是这样的话, 慕容垂为何不喜欢慕容麟,慕容麟为何要背叛父兄,慕容垂回到邺城后为何迁怒其母,就都显得合情合理了。长安君是否喜欢过慕容垂,在下不知道,但慕容垂肯定 不喜欢甚至讨厌她,而且慕容垂的个性也远没有四哥慕容恪那么宽大,使得长安君也只能成一个悲剧人物了,只是因为十六国时代史料已大量缺失,这个猜想,既不 能证实,也难以证伪。

        对峙到天黑,慕容令对父亲慕容垂说:“如今事情泄漏,原本的计划,已无法实施。听说秦王苻坚正在招揽天下英雄,不如前往投靠。”慕容垂苦笑:“到了今天这 个地步,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别的办法。”于是,一行人先分散开来,湮灭逃亡的踪迹,让追兵找不到明确目标,然后沿着太行山麓,白天隐蔽,晚上赶路,秘密向 西南回逃,来到邺城附近时,躲藏到显原陵(后赵大暴君石虎给自已修的假墓)。碰巧有数百骑兵不知怎么搞的,跑到这里来打猎,眼看就要被发现,这些骑兵带的 猎鹰却发现了猎物,纷纷向另一个方向飞走,这数百骑兵也就跟着跑远了。出乎意料的化险为夷,慕容垂和身边的人感到如有天助,就杀了一匹白马祭祀上天,与追 随他逃亡的人一起盟誓。

        此时慕容令心有不甘,突然向父亲提出:“太傅嫉妒贤能,对他的所做所为,众人怨声载道。今天邺城里边的人,不知道您在什么地方,但不管夷人还是汉人,对您 都象婴儿思念慈母,如果能顺应人心,乘慕容评等人想不到我们就在邺城,发动奇袭,夺取政权,并不是太难的事!事成之后,改革弊政,选贤任能,辅佐主上,安 定国家,这才是最大的功业!现在正是天赐良机,只要交给我数名骑兵,就可以把这件事办了。”

        这样的方案,慕容垂在很有把握的时候都不接受,现在并不那么有把握,当然更不会接受了,特别是说,只要数名骑兵就能颠覆慕容评的政权,慕容令恐怕也过于乐 观了,不过他也不想打击爱子的积极性,说:“你的想法如果能成功当然好,可要不成功,后悔还来得及吗?还是西投秦国吧,那才是万全之策。”

        此时有一条记载:“子马奴潜谋逃归,杀之而行。”但这句话究竟是说:他有一个叫慕容马奴的儿子,想逃回告密被杀;还是说他儿子的一个养马侍从,想逃回告密被杀,在下不敢确定。

        一行人继续南下,在河阳(今河南孟县)渡口,斩杀阻拦的渡口官员,强渡黄河,直至洛阳。在洛阳,这群逃亡者会集齐全,一齐向西投往前秦。追随慕容垂西逃的 人有:原大段妃的妹妹段氏、长子慕容令、另外几个儿子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慕容恪子慕容楷、慕容垂的舅父兰建、还有原大段妃的狱中难友,郎中令高弼等 人,只把可足浑太后的妹妹长安君留在了邺城。总之,他这一逃,让前燕朝廷损失了大部份的人才(不仅仅是随他一起出奔的人,还有如范阳王慕容德,车骑从事中 郎高泰等一大批人,因与他关系密切而被革职查办。特别值得说一下的是这位高泰,按《北齐书》记载,高欢就是他的四世孙。),特别是他自己的离开,是前燕无 法弥补的损失。慕容垂不肯发动政变,得到了道义上的心安,其它方面,他可能没有过多考虑,这是这个感性胜于理性的天才,第一次用道义束缚自己手脚的选择。 只是,这样的选择是对的吗?这时,距离他在襄邑大败桓温,仅仅过去两个月。

秦王苻坚

        不过,这次他投奔的人,正好也是一位感性丰富,讲求道义的君子,大秦天王苻坚。苻坚,字永固,又名文玉,氐族人。祖父蒲洪,是陇西略阳一带氐人的世袭酋 长,永嘉之乱后,被陇右的氐人诸部推选为盟主,名义上臣服于前赵刘曜,为率义侯。前赵灭亡后臣服后赵,石虎将关中豪杰和羌、氐各部迁往关东,以蒲洪为龙骧 将军、流人都督,驻节地在后来慕容垂与桓温对峙的枋头,而家则安在了邺城永贵里,苻坚的出生地,应该就在这两者之中。所以他是生在远离陇右祖居地,而经济 和文化都较为发达的中原腹地,在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中,不知他成年后几乎没有民族偏见的观念和博大胸襟的形成,是否与此有关。

        注:入了美国籍的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在他的名作《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有这么一段:“公元383年的冬天,有藏人血统的前秦皇帝苻坚大举伐晋”,这 种说法颇有点奇怪。按中国古史新、旧唐书的说法,藏族或源自古羌人中的两支,发羌和唐旄,或出自河西鲜卑,南凉秃发氏。进入近现代的历史研究增加了几种新 的说法:一是源以雅鲁赞布谷地,在青藏高原当地形成;二是古印度人北上进入高原而形成;还有认为藏人祖先出自华北平原的。在下没见到有哪种假说认为藏人源 自氐族的。虽然氐族很可能也是出自羌人的分支,但就象一位老爹生下老大、老二之后,你可以说老大、老二源自老爹,怎么能说老大源自老二呢?氐人作为一个民 族今天已不存在,也不排除其中可能有一部份融入了藏族(可以确定大部份融入汉族、彝族),但即使氐人全部变成了今天的藏人,这种说法仍然不够妥当,就象说 亨利八世时代的英国人有美国人血统一样,颠倒了因果关系。总之,对黄仁宇教授立于关于苻坚有藏人血统的说法,在下感到难于茍同。

        一个大人物的出生,当然不能太平凡。传说,苻坚的生母苟氏曾出游漳水,到附近的西门豹祠祈子,这位战国时代的名臣可能在死后对妇女工作比较关心,当天晚上 就亲临指导,让苟夫人“梦与神交”,就此怀孕,于十二月生下苻坚,出生那天,神仙们高兴地放礼花以示庆祝“有神光自天烛其庭”,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发明火 药。这一年是晋成帝咸康四年(公元338年),他比慕容垂小十二岁。大人物当然也不能长像平凡,或者说不能长成人样,所以苻坚“臂垂过膝,目有紫光”,不 过更了不起的是,他背上长了一大块气势磅礴的胎记,隐约是一段铭文:“草付臣又土王咸阳”。爷爷蒲洪看到之后很吃惊,再加上当时谶文有“草付应王”的话, 就把家族的姓氏由“蒲”改成了“苻”(以应草付)。

        以上记载均出于《晋书》,列位要相信也可以,不过在下还是更愿意相信苻坚的父亲是苻雄,而不是西门豹,他的背也不大可能长得这么怪异,要是苻坚早年就有这 么多神迹,他堂哥苻生当政时还不早把他杀了?不过苻坚的童年,的确是一个标准的好孩子,“年七岁,聪敏好施,举止不逾规矩。”经常陪伴在祖父蒲洪的左右, 表现极为乖巧,很得这位祖父的喜爱。

        到公元349年,后赵内乱,苻洪乘机独树一帜,欲取天下,未几被降将麻秋毒死。部众在其第三子,也是苻坚的伯父苻健率领下进取关中,创立前秦,据说出征 前,苻健任命侄儿苻坚为龙骧将军,告诫他说:“你爷爷苻洪就当过龙骧将军,你现在担任这个职务,要好好努力啊!”。有趣的是,后来苻坚任命姚苌为龙骧将 军,也对他说:“我就以龙骧将军得到大位的,现在将此职授与你,你要勉励自己啊!”后来历史表明,不管是苻坚还是姚苌,果然都十分“努力”!前秦据有关中 形胜之地,与慕容家的前燕,司马家的东晋鼎足而三,同为当时的主要强国。

        公元355年,前秦世宗明皇帝苻健死,第三子苻生即位,这是一位对活体解剖学有浓厚兴趣的君主,经常“弯弓露刃以见朝臣,锤钳锯凿备置左右”,把朝堂布置 得象木工车间,把看不顺眼的人当作木料一样进行加工。更可怕的是,他拥有哲学家一般深邃的辩证思维能力,一次他问左右:“我是怎样的君主?”左右连称陛下 圣明治世,万民称颂太平,被他一眼就“洞烛其奸”:“你竟敢谄媚我!斩!”。过几天之后,他又把这个问题重复了一遍,身边的人鉴于前车之覆,不敢再只说好 话了,只得称:陛下明君,只是刑罚稍有过度,苻生同样大怒:“你竟敢诽谤我!斩!”经过他这样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只要他愿意,世上哪里还有不该死 的人?既然人都是该死的,苻生也就很努力的杀人,来替天行道,这也是他在自己的诏书中明确指出的:“朕受皇天之命,承祖宗之业,君临万邦,子育百姓,嗣统 已来,有何不善,而谤讟之音扇满天下。杀不过千,而谓刑虐。行者比肩,未足为稀。方当峻刑极罚,复如朕何!”

        苻生在位的两年间,他不但有这样明确的理论,而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史称:“所幸妻妾小有忤旨,便杀之,流其尸于渭水。又遣宫人与男子裸交于殿前。生剥牛 羊驴马,活爓鸡豚鹅,三五十为群,放之殿中。或剥死囚面皮,令其歌舞,引群臣观之,以为嬉乐。宗室、勋旧、亲戚、忠良杀害略尽,王公在位者悉以疾告归,人 情危骇,道路以目。既自有目疾,其所讳者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之言皆不得道,左右忤旨而死者不可胜纪,至于截胫、刳胎、拉胁、锯颈 者动有千数。”很成功地将前秦搞到天怒人怨,人人自危的状态。

        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六月一天,苻生醉中对侍婢说:“阿法兄弟(苻坚与其庶兄苻法)也不可信,明天要把他们杀了。”消息走漏,为了避免进入“木 工车间”享受“精加工”的待遇,苻坚、苻法兄弟挺而走险,会同大臣梁平老、强汪、吕婆楼等,发动政变,苻生众叛亲离,很快被擒,苻坚兄弟将苻生废为越王, 稍后处死。苻坚登上了前秦的大位,将称号由皇帝改为“天王”,前秦历史,进入新的一页。

        前秦得到的,不旦是一位明君苻坚,更有能臣王猛。王猛,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少时家境不富裕,但博学多闻,好读兵书,后来隐居于华 阴。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前秦,王猛曾到军中求见,一面捉虱子,一面谈论天下大势,旁若无人。桓温与其交谈后,对他的才学见识非常佩服,说:“江东没有 及得上你的人才!”想把他揽于麾下,但被王猛所拒绝。三年后,经吕婆楼的引荐,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苻坚认识了王猛,两人一见如故,苻坚大喜,自认为是刘 玄德遇诸葛孔明,从后来的经历来看,苻坚与王猛的知遇,确也不下刘备与诸葛亮。

        苻坚即位,立即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始平令,很快又升任迁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没过几天,又加授吏部尚书、太子詹事,之后又升任尚书左仆射、辅国 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居中宿卫。仅仅在一年之间,王猛五次升职,权倾内外。最后加到尚书令、太子太傅,散骑常侍。这样的提升速度,在历史上是很罕见 的。

        苻坚对王猛,不只是在职务上委以重任,而且对所有阻挠王猛施政的权贵旧臣予以打击,处死特进樊世,罢黜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不管宗戚旧臣对这个没有背 景的汉臣如何交相弹劾,苻坚对王猛的信任从没有过片刻动摇。正因为有了苻坚的完全信任和全面支持,王猛得以在前秦放手发挥,《晋书·苻坚载记下》上说: “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 平,猛之力也。”对王景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王猛堪称十六国时代的第一政治家。同时他也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家,在讨伐敛岐、五公叛乱和后来攻灭前燕的战争发 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就才干而言,是完全可以和诸葛亮比肩的。

        在苻坚与王猛这对百年难遇的君臣组合治理下,前秦国势蒸蒸日上,平定了张平、敛岐、五公之乱,击破匈奴后,前秦内部隐患基本消除,(后来导致前秦帝国解体 的隐患,是在前秦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新产生的),苻坚一统天下的雄心开始不可遏制,而其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地大、物丰、人众,但国政腐化的前 燕。对前燕的执政者,不管苻坚还是王猛都嗤之以鼻,桓温伐燕时,王猛就曾对苻坚说:“燕虽强大,但慕容评草包,不是桓温的对手,一定招架不住。”但接下来 发生的枋头之战,使前秦君臣认识到,只要慕容垂还在,前燕就是不容易对付的!

        前秦君臣正为如何克服慕容垂这个大难题而头痛的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长安:燕国的吴王慕容垂来投!

前燕备战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十一月,逃亡的慕容垂一行到达秦都长安,大喜过望的苻坚亲自赶到长安郊外迎接。一见面就象看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一样,握住 慕容垂的手,对他说:“世上的英雄豪杰,上天必让他们会集一处,共建大功!我将和卿齐心协力,平定天下,到那个时候,去泰山诏告天地,将卿送回故乡,世封 幽州,让卿虽逃出本国不失为家族的孝子,投效邻邦不失对故主的忠心,让后世传为美谈!”慕容垂受宠若惊,答谢说:“逃亡在外的人,能够免刑已经是万幸,至 于回归故乡,则不敢有这么高的奢望。”苻坚又接见了慕容垂的世子慕容令和慕容恪的儿子慕容楷,对这两个年青人的才识和风度也非常赏识,都重重地加以赏赐。

        当时关中的士绅名流,也大多对慕容垂父子的大名十分仰慕,纷纷前来拜访。眼见慕容垂竟然在异国集结起了一大帮追星族,内心隐隐不快的大秦宰相王猛向秦王苻 坚悄悄提议:“慕容垂父子,仿佛蛟龙猛兽,不是可以驯养的凡物,一旦有风云际会之机,没有人能控制得住!不如早早将他们除掉。”苻坚不以为然:“我正想广 招天下英雄,来肃清四海,平定天下,怎能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而且他们刚到的时候,我已诚心接纳,布衣尚不可以失信,何况万乘的君主!”不久,任命慕容垂 为冠军将军、宾徒侯,慕容楷为积弩将军。

        不久之前,前燕曾派遣给事黄门侍郎(这个职务以前慕容垂也干过)梁琛出使前秦,苻坚曾问过他:燕国可有什么贤臣?梁琛颇有晏子使楚的风度,回答得十分得 体:“太傅上庸王慕容评,明德茂亲,光辅王室;车骑大将军吴王慕容垂,雄略冠世,折冲御侮;其余的官员或者因为文材出众得以进升,或者因为武略过人得以任 用,官员全都尽心称职,野无遗贤。”

        不料这次友好访问还没有结束返回,“明德茂亲,光辅王室”的上庸王慕容评就把“雄略冠世,折冲御侮”的吴王给赶到秦国去了。原先外交上出色的答辩如今沦为 了笑柄。不过梁琛已经顾不得丢脸这样的小事了,作为一名责任心很强的高级官员,回到邺都,就紧急求见了太傅慕容评。梁琛说:“我这次出使秦国,发现秦人正 在加紧操练军马,而且在靠近我国的陕东一带积聚了大量的粮食和军用物资。明显对我们有所图谋,两国的友好是不可倚持的,和平必定不能持久。现在吴王又投奔 了他们,他们入侵我国的谋划已迫在眉睫,我们不能不早做抵防。”并且说苻坚英明善断,王猛名不虚传,对前秦万不可掉以轻心!

        稍后,前燕的另一个贤臣皇甫真也上书:秦国虽然不断派使节往返,但侵犯我国的图谋从未中断。上次苟池、邓羌深入我洛水一带,以及之后的陆续往返的使节,已 使我国的险要、虚实都被他们所掌握。而今,吴王投秦,类似于楚国伍子胥那样的灾祸,怎能不防?洛阳、太原、壶关等要地,都应尽快调遣精兵良将镇守,以防不 测!

        按照史书的一般说法,太傅慕容评对梁琛和皇甫真的上书,采取了不以为然的态度,还自欺欺人地说:“秦国国小力弱,要依靠我们才能维持,苻坚只想与我们和平 共赢,怎会听从叛徒的挑拨而破坏两国的友好邦交呢?所以我们切不可无缘无故地自我惊吓,惹得边境不宁。”因而始终不作戒备。

        不过,根据后来发生的一些史实判断,这种说法多少冤枉了慕容评,其实他并非彻底的冥顽不灵,还是做了一些防备的。首先,不久之后,秦国派担任黄门郎的大将 石越出使前燕,慕容评特意摆出很豪华的大排场给他看,以显示燕国的富强。虽然说这种做法很愚蠢,但以慕容评的智商而论,这是他能想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最高谋略了。

        其次,为了稳定人心,慕容评接受了尚书右丞申绍的建议,任命已被革职的高泰为尚书郎,以安抚慕容垂留在燕国的旧部。

        第三,更明显的证据是,慕容评实际上做了很认真的备战: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北伐时,前燕显然是准备不足的,一共只集结了五万(见《资治通鉴》 以及《晋书·慕容暐载记》)或八万(此说见《晋书·桓温传》,可能不确)军队抵卸。而仅仅一年之后的燕秦之战,前燕集结兵力就高达三十万人(见《资治通 鉴》以及《晋书·慕容暐载记》),如果慕容评没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备战,怎么可能做得到?而且可能是因为这次兵多吧,慕容评本人也一改上年的胆怯,勇敢地亲 率大军迎击王猛,当然,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此时王猛在用兵方面的名声没有桓温大。

        所以,虽然在防御前秦进犯的工作中,慕容评确实犯了很多错,但那也是能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应该给他平一个小小的反。本来对慕容太傅大人的本事,就不能要求太高了。

        正因为慕容评自觉很有底气,所以对前秦方面的“挑衅行为”,也采取了坚决回击的“严正态度”。晋太和四年十一月(就是这个月慕容垂逃到前秦),前秦派使节 至燕,索要前燕承诺割让虎牢以西之地。前燕政府“义正辞严”地反驳:“我国从来没有作过这样的承诺,可能是使节用词不当,才让贵国有了这样的误会。燕、秦 两国乃友好邻邦,有了灾祸相互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怎能索要回报呢?”

景略借刀

        苻坚接到回报后,大怒,下令对前燕开战。其实,慕容垂投奔前秦后,苻坚要对燕开战,已是板上订钉之事,有借口要打,没有借口创造借口也要打,所谓大怒,多 半是装出来的。前秦帝国命令以辅国将军王猛为主帅,率建威将军梁成,洛州刺史邓羌,统步骑共三万余人,准备进攻洛阳。一丝难以觉察到的冷笑,也许就在此 时,轻轻掠过王景略的嘴角...

        王猛受命以后,一面做攻燕的准备,一面开始实施一项精心策划的谋略。他先向苻坚请求,调慕容令为大军的参军同时为秦军充当向导,因为这个请求非常的“合理 自然”,苻坚几乎不加思索地就批准了,慕容垂也没有起疑。王猛曾向苻坚秘密建议杀掉慕容垂的事,苻天王自然不可能对慕容道明提起,心机深沉的王景略自然更 不会表现在脸上,他在这方面的水平比慕容垂高得多。

        十二月,前秦伐燕大军先头部队出发了,其中就有慕容垂的长子,充任向导的慕容令,因为既然是向导,自然是要先行的。但大军的统帅王猛,仍留在长安筹备大军 的后续工作。在紧张而正常的气氛中,晋海西公太和五年(公元370年)的新年,悄然到来。王猛的筹备工作也差不多完毕,就要出发了,因此他非常“正常”的 借贺新年及告别的名义,拜访了慕容垂。两位当世英杰见面,免不了相互说些彼此仰慕的话,慕容垂设下酒宴,欢送王猛。两人酒喝到半醉,似乎越说越投机,仿佛 多年不见的故交,王猛“动情地感慨”说:“能与公畅谈共饮,真是人生快事啊!只可惜我马上就要告辞了,出征千里,公能否送我点什么礼物,让我睹物思人?” 慕容垂此时对王猛毫无戒心,更何况他寄人篱下,对苻坚手下第一红人的请求也不能无动于终,说不定他现在对王景略还有英雄相惜之情。于是,便解下一直随身佩 带的金刀相赠。所谓金刀,大概只是用黄金装饰的宝刀,因黄金的质地较软,是不适合造刀的。王猛收下刀,与慕容垂尽欢而散。

        随即,王猛奔赴前线,招降了前燕洛阳守将,荆州刺史武威王慕容筑,秦军夺取重镇洛阳。前燕方面的援军,晚到一步,在皇帝慕容暐的哥哥卫大将军乐安王慕容臧 率领下在新乐(今河南新乡)筑城抵御,接着,在石门(今河南荥阳县北,一年前慕容德在此击败晋将袁真)发生一次会战,燕军小胜,擒秦将杨猛,秦、燕两军一 时陷入相持。

        就在这个时候,秦军向导慕容令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慕容令很容易就认出,这个人是父亲的亲信金熙,但他怎么会无缘无故出现在这里呢?从金熙的脸 色来看,他似乎带来了什么天大的秘密。慕容令屏开左右的人,引金熙到无人的地方,果然,这个老家臣带来了父亲给他的口信,而且“慕容垂”在口信里的内容实 在让人震惊:

        “我们父子逃到秦国,只不过想保全性命。可想不到却触犯王猛的忌讳,把我们当作仇人,百般陷害,日甚一日!而秦王虽然在表面上待我们恩厚,可其内心所想, 谁能预料?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大祸降临!为求避祸却自投虎口,徒为天下所笑。我得到消息说,最近主上和太后等人对把我们逼走深感后悔,相互埋怨,希望我 们归国,所以我决定回国。特别让金熙来通知你:我已经出发返国了,你一找到机会,要立刻脱离秦营,返回故国。因为怕走漏消息,不敢用书信,特以金刀为 凭。”

        如果仅仅是这段话,慕容令很难相信它是真的,但眼前的这个人的确是父亲的亲信金熙,而他手中所持的,也的确是父亲从不离身的佩刀。他当然不知道,这把刀已 经在不久前由父亲送给了王猛,金熙是从王猛手中而不是父亲那儿接过的刀:也不知道,这位金熙,已被王猛用重金收买,现在给他传的这段话,版权实际上出自王 景略。慕容令犹豫不决,既难以相信它是真的,也不敢轻易否定,短时间内也无法求证真伪,可是他也不敢就这样等下去,要万一是真的话,留在秦营就是死路一条 了!

        慕容令犹豫不决,踌躇了整整一天,最终还是决定逃亡,他带上数名亲信的旧部侍卫,谎称出外打猎。王猛似乎“不知情”,“毫无戒心”地就准了,慕容令离开秦 营,由小道直奔石门,投奔乐安王慕容臧,一路无阻(其实要真有阻拦那才是怪事)。王猛立即“很吃惊”地上疏报告:慕容令叛变!很可能还设法让慕容垂先知道 这个消息,好方便他出逃。果然,慕容垂得知长子叛逃后大为恐惧,只好带一家人,再度逃亡。

        慕容令能够逃得走,那是因为王猛有意要放他走,真要抓回来,一对质,自己的谋略不就漏馅了?慕容垂就不然了,王猛的追捕工作早在慕容垂的仓促逃亡之前就已 精心准备停当,哪里还能放跑了?果然,慕容垂一行逃至蓝田,被追捕的秦兵全体捕获。至此,王猛算计慕容垂的谋略几乎大功告成。

        说起来,王猛的“金刀计”真是中国政坛斗争史上的一次经典战例,不愧王景略,真是智谋之士!整个阴谋,策划和实施都滴水不漏,轻而易举,就人赃俱获地拿到 慕容垂“叛变”的铁证,其害人的水平之高,足让慕容评、可足浑之流羞死,他们的谋划拖拖拉拉,甚至动用酷刑拷问,结果还是一事无成。就不明白了,同样是 人,差距咋就哪么大捏?

        可谁知,世间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王景略千算万算,偏偏还是漏算了一着,那就是自己的主君,大秦天王苻坚的想法。景略怎么也没想到苻天王的爱材与宽容, 竟达到了变态的程度,对如此的叛逃大案都视若无物!苻坚在太极殿东堂接见了刚刚被抓回来的慕容垂,毫无责怪之意,反而安慰说:“卿与东朝当权之人失和,前 来投奔,把身家性命,托付给联。只是没想到卿的贤子仍然思恋故国,还是要回去。从来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只是燕国之亡,就在眼前,一个慕容令回去,也不能 挽救它的危亡,可惜他白白跳入虎口而已。而且父子之间,即便有罪,相互也不该受牵连,你何必如此害怕呢?”说罢,毫无处分,待慕容垂仍同过去一样。

        反而是慕容令倒了霉,前燕见他叛而复归,而慕容垂却仍然留在前秦,并且仍受礼遇,怀疑他一定是回来当卧底的。于是,将他流放到沙城,一个位于燕国故都龙城 东北六百里的荒凉地方。慕容令才知道自已上了大当,但懊悔已经来不及,他感到作为慕容垂的长子,慕容评等人最终还是不会放过他,便与同样被流放到的沙地的 犯卒们倾心相交,结成同党,准备起事自救。这一年五月,慕容令击斩看管他们牙门孟妫,起兵,没想到又被出卖过老父的老弟慕容麟出卖,战败被杀。慕容家族的 新一辈人材中最有希望的一个,早早夭折。

        关于王猛要害慕容垂的原因,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说王猛忌慕容垂之材,忌他受到关中士人的追捧,忌苻坚对他的器重,觉得既生猛,何生垂?但这种说法,从苻 坚对二人的态度来看,似有疑点。尽管苻坚待慕容垂可谓恩厚,但对他的信任从来就不能与王猛相比。前燕是慕容垂的父母之邦,在这一战中不用他是可以理解的, 但之后前秦发起的一系列战争中,苻坚也从没用慕容垂担任过主帅,至多让指挥一下偏师,大材小用的背后,可知苻坚对慕容垂实际上从来没有完全信任过(不过说 不定这也正是王猛此次计谋的效果,苻坚虽然表面坦然,内心不可能不产生戒心)。所以王猛似不必担被慕容垂取代。

        另一种解释说,王猛认定慕容垂终非人臣,所以一定要预先杀掉。知道了结果的后人,往往容易犯以结局推原因的毛病,认为王景略神机妙算,防患于未然。此说大 史学家司马光已作过了反驳,在下非常赞同君实先生的卓见,而且他说的很对:如果不发生淝水之战,慕容垂就是苻坚的能臣,怎会叛变?而淝水战后,叛秦的又岂 只一个慕容垂?须知潜在的敌人是杀不完的,王猛如果真能神机妙算,为什么不建议杀姚苌?难得不是因姚苌的水平还入不了他的法眼,而慕容垂的材干有可能取代 他?所以,以在下看,恐怕还是两种原因都兼而有之吧。

        这是慕容垂在政坛遭到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迫害。在第一次中,他失去了最爱的妻子;在第二次中,他被迫离开家国,背井离乡;这一次,他虽然再次涉险过 关,却失去了最寄以厚望的长子。不知道为什么,战场上智计无双的慕容道明,在政坛上却一直是个庸手,一败再败。这次打击,不过等于在他早已伤痕累累的心头 又割了一刀,不知感觉到的,更多的是痛?还是麻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