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他要用心安排的事还有许多。老将们释了兵权,赵匡胤本事再大也不能一个人全管起来,必须换另一批可以由他控制的人来掌兵权。这事也很不容易办,谁知道别人的真心如何。
有一个例子说明安排新人选不易。赵匡胤曾经想让一个叫符彦卿的管军,宰相赵普一再劝止,说符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权。”他的名位已高,可能也有声望,如果兵权也归了他,不知会有什么结果。但赵匡胤的主意不变,赵普就一次再次地劝谏。赵匡胤说,“朕待彦卿厚,彦卿岂负朕耶。”赵普说:“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赵匡胤没有话说,默然之后,不再坚持。
赵匡胤接下来做了一件事,就是大大加强了禁卫军的力量。
皇帝一定要有近身的护卫队伍,这种特种队伍,前后各代的名称未必相同。唐代叫做控鹤军。宋代的名称比较直接,叫做禁军。
宋代的禁军性质上有颇大的改变。宋代整个军制是分禁军、厢军、乡兵。禁军是中央军,最精良部队,任务是“守京师,备征戍”;厢军是州一级的兵,守在地方镇上;乡兵是地方上最基层的兵,在民户中选出或招募,“以为所在防守”。这样三层结构,互相呼应,“使之内外相维,上下相制,截然而不可犯者,是虽以矫累朝藩镇之弊,而其所惩者深矣。”(宋史.兵志一)。
这是总结了过去各朝地方军队(藩镇)太强,无法驾驭的缺失。尤其是上承唐代,唐朝就是因藩镇之乱结束的。不过,最强的力量在中央禁军,禁军除了选定最精壮计程车兵,严格训练,数量一定也要很多,才能够除了“守京师”,还能够出去“征戍”。
禁军的兵额,庆历(宋仁宗)时可能最多,达到“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水浒传》上写,林冲武艺高强,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这八十万,是有根有据的。
八十万禁军不可能完全驻在京城开封,但开封府界也有六万二千人。其余分在京东(五万多)、湖北(一万多)、河北(七万)等等。在指挥系统上,皇帝在中央自然是要控驭一切的。
禁军有那么多,一定要分别由多名高级的将领来统领,中央又统领他们。他们之间不容易随时交结来往,“黄袍加身”的事件就不易再现。这应该是赵匡胤的内心打算,当然他是不会明说的。不过事实上是形成了这样的格局。
宋代的皇帝学习兵法,似乎也成为传统。熙宁(神宗)年间,曾经研究诸葛亮的八阵法,让边疆将领学习。并且“相度地形,定为阵图”,传授给边将。宋神宗还对阵图发表了意见,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变化,要有“奇正之变”,“五阵之变,出于自然,非强为之”。又提出行军时不能无“行阵之法”,要学唐李靖三人为队,行军结队,“三人为一小队,九人为一中队”等等。他的意见是不是完全中肯,现在不易讨论,但可见皇帝很关心兵法,能够说出一些要点。
宋代皇帝抓军权,这个传统,至少是果然避免了再有黄袍加身事件的出现。但是当后来金人入侵的时候,却又一败再败了(也有胜仗,也有局部的军队打得出色)。那又是什么原因,说来自然又是一个大话题。《宋史.兵志》总括的说法是:“承平日久,武备渐宽”,“将骄士惰”,“崇宁、大观间,增额日广而乏精锐,故无益于靖康之变”。靖康之变,把皇帝也抓去做俘虏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