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7日星期日

山中老人的暗杀派

山中老人和他的伊斯兰极端暗杀派
刺客(assassins)这个词的来源,却是十字军东征时从阿拉伯词汇中借用到欧洲语言中的。这个词的读音是“阿萨辛”,它在《多桑蒙古史》、《阿拉伯历史》以及其他伊斯兰教历史典籍中频频出现,它代表了一个当时西亚、北非地区最为恐怖,令阿拉伯世界所有的人们闻风丧胆的暗杀组织——“山中老人”哈桑·伊本·萨巴哈建立的伊斯兰极端暗杀派。



阿萨辛,就是这个伊斯兰暗杀教派中的名字。
 
这个教派的第一任教长的名字是哈桑·伊本·萨巴哈,他是一个突斯籍的波斯人,自称是南阿拉比亚希木叶尔王朝的后裔。动机显然是这位异端祖师的个人野心和报复愿望。
哈桑以一个赖伊城青年人的身分,接受了内学派的教训,他在埃及住过一年半之后,以法蒂玛人的传道师的身分返回了故乡。在这里,他于1090年占有了一个坚强的山上堡垒,即位于加兹温西北的阿拉木图。这座堡垒位于阿勒布兹山脉的系脉中,海拔一万零二百英尺,形势险峻富于战略意义,是里海海岸与波斯高地之间险阻的捷径,这个 “鹰巢”(这是这个“阿拉木图”地名的意义)成为伊本·萨巴哈和他的继任者的一个头等重要的根据地。大本营设立在阿拉木图之后,哈桑足不出户,自号“山中老人”。 
 
从此以后,哈桑和他的继承者们,从阿拉木图向四面八方发动奇袭,借此夺取了别的堡垒。他们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滥用匕首,把暗杀变成一种艺术。这个秘密组织,以易司马仪派的前例为基础,发展了一种不可知论,其目的是把新入会者从教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且启发他,说历代的先知都是多余的,奖励他什么也不信仰,什么事都敢干,把他培养成一个无法无天的人。在总传道师的下面,有许多大传道师,每人负责一个地区的工作。在大传道师的下面,有许多普通的宣传员。这个互助会的基层组织,被成为费达(义侠),他们随时准备着执行总传道师的任何命令,虽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丧生在阿萨辛派的第一个人,是当时的突厥塞尔柱帝国的名相,尼赞·木勒克。公元1092年,由于阿萨辛的势力日益扩大,在突厥斯坦地区广置党羽,安插据点,并且赶走塞尔柱帝国任命的埃米尔(地方行政长官),所以塞尔柱帝国的苏丹(苏丹,伊斯兰教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阿拉伯语是“权利者”的意思)蔑里沙,决定出兵荡平阿萨辛的势力,派大军围攻阿拉木图和突厥斯坦其他地方的阿萨辛据点。所以在同年的10月16日,“山中老人”派费达刺杀了苏丹的宰相尼赞作为报复手段。后来由于蔑里沙苏丹病死,后继者于是和阿萨辛议和。

在当时,阿萨辛的秘密信奉者甚至藏匿于宫廷之中,勾结塞尔柱帝国宫廷要员,安置刺客,秘密联结党羽,以至于塞尔柱全国恐慌。住在阿拉木图附近的埃米尔和穆斯林教长们,都被迫睡觉时还穿锁子甲防身。
当时有一件很著名的事件,在塞尔柱后继苏丹中,有一位叫辛扎儿的苏丹,企图收复阿萨辛占据的城堡。哈桑谴使求和,辛扎儿不许。结果第二天早上,辛扎儿发现,在自己寝室的床前地上竟然插着一柄匕首。随即哈桑的使节又到,并交来了“山中老人”哈桑的亲笔信,信是这样写的:“如果我对苏丹不怀善意,那么插在地上的匕首,就会插在苏丹的胸口了。苏丹应当知道,我此刻就算身处孤山绝顶,也能指挥阁下左右之人。”辛扎儿见到之后,知道自己身边的侍者中不知道有多少是哈桑安插的党羽或信徒,于是允许和阿萨辛人议和。并且在他在位期间,再不复言讨伐阿萨辛的事情。


阿萨辛的教长们,在哈桑时代就开始营建阿拉木图,在阿拉木图的后山建造了无比宏伟的宫殿,并且按照《古兰经》中描述的天堂那样,修了三眼泉水,一眼是奶泉,一眼是酒泉,一眼是蜜泉。这个宫殿平常是不允许其他人入内的。只有每当要费达执行刺杀任务的时候,总先用大麻使他昏倒,然后秘密送入这个地下宫殿。当刺杀者苏醒过来,宫殿里有无数的美女供他享用淫乐,使刺杀者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天堂。这样过去几日之后,再用大麻使刺杀者昏迷后送出地宫,并且告之“只要为刺杀殉死,你就可以进入天国”,于是刺杀者前仆后继,奋勇无比,每次必能成功,成功之后不求生,但求一死。
哈桑去世以后,阿萨辛的继承者们变本加厉,死在他们手下的包括了两位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伊斯兰世界最高宗教精神领袖)和数不清的埃米尔或者伊斯兰正教的教长,以及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建立的拉丁王国人士。当时正值十字军数次东征,所以阿萨辛这个词,也就深为西方人所熟悉,被带回了欧洲,成为了“刺客”之意。


依靠恐怖主义生存,最终是不能长久的。在蒙古的蒙哥汗时代,旭烈兀率领诸路宗王人马发动新一代的蒙古西征,最终目标是消灭巴格达的阿拔斯黑衣大食。旭烈兀首先征服突厥斯坦等地,在蒙古人狂猛的打击下,阿拉木图陷落,阿萨辛人的教长和重要干部以及数万阿萨辛信徒被屠杀一空;此后,叙利亚残留的阿萨辛人又遭到了马木鲁克苏丹,“胜利王”贝巴思的沉重打击,这支曾经震动伊斯兰世界的暗杀组织,就这样被摧毁了。

1 "山中老人"的典故
关于故事所发生的“两百年前的波斯”——

当时的波斯帝国的萨珊王朝早就已经覆灭,波斯只是个地理概念(两伊地区),波斯人正被阿拉伯人统治,当政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代王朝——阿巴斯王朝。 
阿拉伯人本身文化落后,在吞并波斯以后,除了宗教(伊斯兰教)上同化了波斯以外,在文化上基本上被波斯同化。阿拉伯第一王朝倭马亚朝还算是阿拉伯本民族的王朝,其首都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文化上更接近拜占庭文明。而第二个王朝阿巴斯王朝的兴起,根本就是依*了呼罗珊(波斯)人的支持,首都在伊拉克的库法,因此在习俗和文化上更加接近了波斯,甚至帝国政体、典章礼仪都是波斯式的,这个国家已经变成了阿巴斯王室与旧波斯贵族的联合政权。

在“山中老人”生活的时代,阿巴斯王朝已经衰落,名存实亡,真正掌权的是突厥的赛尔柱人,因此当时的波斯地区又被称为赛尔柱王朝。但一切制度还是按照阿巴斯王朝的旧制,阿巴思朝的哈里发还是名义上的宗教首领。

基于以上的原因,古人把阿巴斯帝国的人称为“波斯人”也不足为奇了。  
关于“山中老人”的教派——   
文中所说的山中老人霍山“……事败后结党据山,成为威震天下的一个宗派首领。该派专以杀人为务,名为依斯美良派……”。

这个“依斯美良派”现在一般译作“伊斯玛伊派”,是伊斯兰教众多派别中的一支,它本身并非“专以杀人为务”,阿巴斯王朝晚期兴起于北非的一个极端主义伊斯兰教派别。

这一派别趁阿巴斯王朝衰落之际,在埃及建立了独立的法蒂玛王朝,其奠基人赛义德·伊本·侯赛因于公元909年在突尼斯被拥戴为哈里法,取号为“伊玛目欧贝都拉·马赫迪”。由于他自称是先知的女儿法玛蒂的子孙、什叶派第七代伊玛目——伊斯玛伊的后代,因此他建立的教派叫“伊斯玛伊派”,他建立的王朝叫“法玛蒂王朝”。

以上的一段话中,“哈里发、先知、伊玛目、什叶派……”,全都是伊斯兰教名词,涉及太多内容了。

言归正传,真正的由山中老人创立的“暗杀派”实际上是伊斯玛伊派的一个分支,叫做“阿萨辛派”,又叫“刺客派”或“新伊斯玛伊派”,产生于十一世纪末。

“山中老人”个人的故事—— !
金庸书中的山中老人名叫“霍山”,而历史上的山中老人名叫“哈桑·伊本·萨巴”,“霍山”就是“哈桑”的音译啦~~

哈桑此人生于伊朗,自称南阿拉伯希米叶儿王朝后裔,精通算术、几何、天文,擅长邪术(?),后来跑到埃及,加入了伊斯玛伊派。但是在法玛蒂朝中发生了王子争位事件,导致伊斯玛伊派分裂。哈桑支持皇长子,结果失败被逐出埃及,先后逃到叙利亚和伊朗宣传自己的教义,建立了以暗杀为主要手段的阿萨辛派(邪教?)。

1090年,哈桑夺取了伊朗西北的“阿拉木图”(波斯文“鹰巢”)堡垒,建立了独立王国。此堡垒位于阿勒布兹山脉中,海拔一万英尺以上,地势险峻,阿萨辛派的信徒以此为根据地,击退了赛尔柱人的多次围剿,统治了伊朗北部的山区。这一王国历史上被称作“ 阿拉木图谢赫朝”,其统治者被称作谢赫,哈桑就是第一任谢赫。

由于哈桑在山中立国,因此被称为“山中老人”或“山中长老 ”。他的继承人和他一样在山中神秘的生活,因此每一代谢赫都被称作“山中老人”。这一点和日本战国时代许多忍者派别类似,比如蜂须贺流忍者的首领都叫小六、服部流忍者的首领都叫半藏、风魔流忍者的首领都叫小太郎等等。


再说说山中老人建立的“暗杀派”。
2 "山中老人"的典故   
阿萨辛派“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把暗杀变成一种艺术”。根据记载,谢赫把一些狂热的信徒培养成“菲达伊”,意为“奉献生命的人”,即“敢死队”,对他们进行精神麻醉和控制,用来执行具体的暗杀任务。不过他们暗杀时候是不是用“圣火令”上的武功我就不知道了~~
“山中老人”所谓的“师兄弟”及其他相关者——

在金庸文中还提到了一个主要人物,就是“尼若牟”。文中谢逊称他是“霍山”的师兄弟,说他“擅于政事”、后来“青云得意,做到教王的首相”,最后被霍山派人暗杀,“……首相临死时口吟峨默诗句,便是这两句‘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了。
这个人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就是创造了阿巴斯帝国赛尔柱王朝的黄金时代的天才波斯籍宰相——尼扎木·穆勒克。尼若牟自然就是这个尼扎木的音译了。     不过,要说这位宰相是哈桑的师兄弟,可纯粹是金庸的杜撰了~~ `
据历史记载,尼扎木有勇有谋,能文能武,集军政大权与一身,当时的赛尔柱苏丹马里克在位的整整二十年中,“除了狩猎外无事可作”。
尼扎木知识渊博,治世有方,写下了著名的行政学论文《政治论》。他还传播教育,兴建学校,在巴格达建立尼扎木大学。他热心学术,奖励科学研究,门下汇集了不少的学者。他还时常领兵作战,并屡屡获胜……
然而,就是这样的杰出人物,却遭人忌恨,在1092年死于暗杀派之手,实在可惜……   
顺便提一句,小说中提到的“教王”,可能就是赛尔柱苏丹马里克。前文说过,阿巴斯王朝衰弱之际,突厥赛尔柱人把持朝政,架空哈里发,成为了实际上的统治者。

在阿拉伯帝国中,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叫“哈里发”,意为“继承者”,而赛尔柱朝的统治者叫“苏丹 ”,意为“权威”,这是哈里发所赐的称号,只是行政上的统治者。按说“教王”这个词还是给当时的哈里发比较合适,毕竟那才是正宗的教政合一的领袖(虽然已经是名义上的了),不过作为古人,谢逊分不清楚也属正常~~好了,又跑题了,打住!
另外文中提到的另外两个人,历史原型就不那么清楚了。
先是山中老人的师傅“波斯大哲野芒”。我查了查书,同时代的波斯学者中,与此相近的大概就算“伊本·西那”了(“野芒”难道是“伊本”的音译?阿拉伯名字中有“伊本”的人多的数不清了,只好随便拉一个了……)。他是阿拉伯著名的哲学家,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著作涉及医学、物理、几何、天文、逻辑、语言、宗教、艺术……(好像不包括武功,否则真成了阿拉伯的无崖子了~)。他把阿拉伯的科学水平提高到了它的顶点,被尊称为科学家的“领导长老”。
至于那个“长于文学”的“峨默”,我就更不知道是谁了,因为阿拉伯人喜欢文学和诗歌,著名的诗人层出不穷。当时与此人名字和身世相近的著名诗人大概有三人。
其中,我猜想大概是“艾卜勒·阿拉伊·麦阿里”最有可能。他被誉为“诗人中的哲人和哲人中的诗人”,四岁双目失明,不愿为贵族唱赞歌,因而一生过着贫穷的生活,晚年素食隐居,著有《作茧集》和《饶恕集》,他的诗主要是表现当时政治混乱的悲观情绪。
另外一人是著名的狂放诗人“艾卜·阿塔西叶”,他获得哈里发五万第尔汗(伊斯兰国家银币单位)的年俸,但是仍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可问题是,他生活在阿巴斯朝的鼎盛时期——哈里发哈代的时代,与山中老人生活的年代不符。
第三位是“欧麦尔·海雅木”,他是伊朗伟大的奴隶诗人,但他的成就主要还是在数学方面——他确立了解三次、四次方程的程序,还发展了解析几何学。     
关于“山中老人”刺杀英王爱德华——

3 "山中老人"的典故

谢逊的话中还提到了这样的故事:
“……极西海外有一大国,叫做英格兰,该国国王爱德华得罪了山中老人,被他遣人行刺,国王身中毒刃,幸得王后舍身救夫,吸去伤口中毒液,国王方得不死。”     根据当时的时代来看,英王爱德华指的就是爱德华一世。
先说说爱德华一世其人:他在位期间,英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并非不列颠人都尊敬他。苏格兰和威尔士人痛恨他,犹太人也如此。爱德华一世是个美男子,高大英俊,有众所周知的长腿,外号“长腿爱德华”。(没错,电影《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反抗的就是他,而在此前他还于1277~1282年间征服了威尔士。)    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发展了以长弓和十字弓为主的弓兵战术,改进了议会制度,扩建了伦敦塔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也犯下了驱逐犹太人和入侵苏格来、威尔士的暴行,作为一个皇帝,他既是治国的能手,同时又是个能征善战的将军,他的事迹又有一大摞
他的妻子艾琳娜原是西班牙公主,与爱德华感情极深,两人在利兹堡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后来,她在威尔士去世后,爱德华在回伦敦的路上每的个驿站都树了一个十字架,至今伦敦还保留着一部分,称为“王后十字架”。此后,他没有再娶。由此,可见他与王后之间的深厚感情。
从爱德华一世的生平来看,他主要是在英伦三岛称雄,基本上不可能招惹到山中老人一派,而且爱德华一世被刺一事也不见于任何正式的纪录,看来“刺杀英王”云云,应该是金大侠杜撰的故事,或者是某些稗官野史中的轶事了……    
“阿萨辛派”的其他“事迹”——

暗杀派杀死尼扎木之后,赛尔柱苏丹派兵围剿阿拉木图竟遭到失败,从此暗杀派更加猖獗。
后来,暗杀派还暗杀了霍姆斯和大马士革的长官、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阿米尔、十字军的黎波里国王雷蒙二世和耶路撒冷国王康德拉……甚至还两次试图暗杀伊斯兰世界的超级英雄、骑士精神的化身撒拉丁!幸好没有成功。
阿萨辛派的一系列暗杀行为给伊斯兰和西方世界都带来了极大恐怖(本·拉登?),怪不得谢逊会说:“……当十字军之时,西域提起‘山中老人’霍山之名,无不心惊色变。其时西域各国君王丧生于‘山中老人’手下者不计其数。”
说到这里,谢逊的一段话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已基本介绍完毕了(太详细的我也不知道了~~),不过山中老人和他的后代们结局如何呢?为了文章的完整性,我将在下面加以介绍,请有耐心的读者继续读下去~~
“阿萨辛派”的末日——
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阿萨辛派作恶多端,最终迎来了毁灭的结局。而执行这一毁灭的,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兄弟旭烈兀。
1256年,旭烈兀率领蒙古铁骑度过阿姆河,挺进波斯,在伊朗和伊拉克一带建立了伊儿汗国。他当然不会允许阿萨辛派这样的恐怖组织在自己国内存在,于是提出,只要暗杀派投降,可以保证其成员安全。
当时的暗杀派首领、末代“山中老人”鲁铿丁在这样的威吓下屈服了,率众出降。在他的带领下,属于暗杀派的一百多个大小城堡相继投降。而蒙古人在解除了他们的武装之后,将所有城堡捣毁,一个不留,而暗杀者的大本营阿拉木图更是被夷平,堡内财物被劫掠一空(……想起了大阪冬之战,可怜的阿淀和秀赖……)。
接着,旭烈兀违背了诺言(早在意料之中了~),下令将阿萨辛派众人全部杀死,“虽在襁褓者,亦不幸免”。曾威震西域二百年暗杀组织刹那间崩溃了,这也许就是恐怖主义暗杀者的报应吧……
而最后一位“山中老人”鲁铿丁,同样没有避免厄运,他在朝见蒙哥汗(就是被杨过飞石打死的那个)的途中,被旭烈兀派的护送军校杀死。不知他临死时对自己杀戮的一生作何评价,又对自己受到欺骗、亡国灭教的命运作何感慨,更不知道他临死时是否也会唱起那句由俄默所作,尼若牟、韩夫人和小昭都唱过的波斯诗歌——


4 "山中老人"的典故
节选自小记金庸笔下的“山中老人”出处不详.

十字军东征编年史(山中老人哈桑与阿萨辛教派秘史 )
引子:看过《倚天屠龙记》的列位看官,应该都记得波斯流云三使和明教圣火令的武功吧?——不会吧,你只记得乾坤大挪移了?哎,我看《倚天屠龙记》你是白看了,去再看一遍吧!那位说了:为何要在十字军东征里面插上一个山中老人霍桑(Hassan Sabbah,应该译为哈桑·萨巴赫,下同)与阿萨辛教派秘史呢?是呀,有道理,这山中老人哈桑与阿萨辛教派莫非与十字军东征有什么关系不成?让您猜着了,阿萨辛派的一支,就在安条克到的黎波里之间的安萨里耶山脉上定居,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仇视逊尼派人士,经常搞暗杀活动,十字军东征时,阿萨辛派不时与法兰克人或塞尔柱人结盟,暗杀敌对首领,努尔丁的父亲曾吉就是被他们暗杀的。如果要把阿萨辛派暗杀的名人名单开列出来,那将是很长的一串,在十字军东征期间,阿萨辛(Assassin)这个词成为"暗杀"的同义词,也成为众多王公贵人们的噩梦.........

一点说明:本文主要依据冯承均先生所译《多桑蒙古史》的有关章节改写,惟冯先生的译文作于1933年,文中的众多人名、地名完全依据《元史》的译法,虽然对于研究元史的学者大有裨益,但我辈业余爱好者看来不胜其烦,故Amenhotp在改写时将文中所有非蒙古人名、地名尽可能地依照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1998年商务版蓝旗译本]和《阿拉伯通史》[1999年商务版纳忠著]的有关人名、地名作了相应改动,以符合目前通用之译名习惯,便于查找。只是个人见识浅陋,人名、地名改动难免有误,还望方家赐教一二,如此,则Amenhotp幸甚!
1. 易司马仪派=阿萨辛派
阿萨辛派名称的由来:居《世界侵略者传》所载,在叙利亚的易司马仪派教徒别称 Haschischin,Haschisch在阿拉伯语中指一种干草,可用于酿造麻药酒。由此Haschischin在叙利亚豪兰地区(地名,考证见前作"惨败哈丁")将其读做Assissin,豪兰地区经常与十字军王国打交道,故在十字军编年史家笔下,易司马仪派就变成了阿萨辛(Assassin)教派,成为刺客的词源了。惟叙利亚易司马仪派教徒何以别称Haschischin,则未见其详。下文将此两词混用,列位看官记着了。2. 易司马仪派缘起

自从穆罕默德先知去世以后,围绕着哈里发的继承问题,伊斯兰教逐渐分裂成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派别。惟逊尼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不免对什叶派大加镇压,于是,什叶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形成了两个主要分支:塞德派与伊玛目派,其中塞德派比较温和,也比较接近逊尼派,而伊玛目派则比较激进也较为神秘化,从中又逐渐演化繁衍出十二伊玛目派、易司马仪派和阿萨辛派,这几派一派比一派神秘、一派比一派激进。下面大致讲一下他们的教义,否则真的很难理解阿萨辛派教徒的很多行为。 VPAi[<FzOG
首先说明,伊玛目(Imam)是教长之意,十二伊玛目派不承认穆罕默德身后的艾布·伯克尔、奥玛尔、奥斯曼三人的正统性,他们认可的十二代教长的世系如下:穆罕默德(先知)—阿里(1)—哈桑(2)—侯赛因(3)—阿里·宰尼·阿比丁(4)—穆罕默德·巴格尔(5)—扎尔法尔·撒迪格(6)—....... 此教派认为阿里的继承人移传了阿里身上的一部分神性,故继阿里为教长者不会犯有罪孽,并通宵人类所不可知的神秘,是灵魂拯救途中的惟一导师云云。问题就出在第六代伊玛目扎尔法尔·撒迪格(Dja'fer Sadik)的继承问题上。扎尔法尔·撒迪格曾指定其长子易司马仪(Ismail)为其继承人,后因其沉湎于酒不能自拔乃谋废之,另立次子穆萨(Moussa),但是有不少教徒谨尊前面的教义,认为教长既受安拉之感应而行事不得有误,不得反悔,应该以第一次的指定有效。于是十二伊玛目派遂告分裂,其追随易司马仪者,虽因易司马仪于760年去世,未能克行教长职位,仍不承认穆萨的正统地位,遂奉易司马仪长子谟罕默德(Mohammed)为第七代教长,于是同时出现了两个第七代伊玛目。由于易司马仪之党另创新意,别的教派都认为有十二代[可见的]伊玛目,易司马仪派认为谟罕默德为第七代也是最后一代可见的伊玛目,两派教义之别盖在于此。

5 "山中老人"的典故

易司马仪派派遣传教士(Dai)走遍四方,宣称《古兰经》的真谛应该用比喻法去解释。宗教的真理本来具有内在的含义,却被表面现象所掩盖了。如果没有接受过传教士传授的人,是不能揭开真理的奥秘的。易司马仪派声称自己讲述的是"内涵的真理",故又称"内学派"(阿拉伯语为Bathiniyens)
易司马仪派的秘奥教义是按九段传授于教徒的。其在开罗传授此秘奥教义者为传道长(Da'yi-ud- Da'yat)。信徒在接受第一段教义之讲述以前,必须立下重誓:若不守所传授的秘义,若终止为易司马仪派教友之友教敌之敌者,将受今世最大之灾,来世最重之罚。传道师必于信徒发誓之后,定其传授报酬之价,必须确认其信徒已经接受所灌输的秘奥教义,方才接着讲述更高的教义。
初段至四段:安拉永以设立与保存其教之任务托付教长,教长应为信徒之唯一导师。安拉所造最为壮丽之物,为数有七,故教长为数有七。此七人名为:阿里(1)—哈桑(2)—侯赛因(3)—阿里·宰尼·阿比丁(4)—穆罕默德·巴格尔(5)—扎尔法尔·撒迪格(6)—易司马仪之子谟罕默德(7)。谟罕默德所认识的秘密,为此前诸教长所未及,为安拉所授,再传给易司马仪派的传教士,其他什叶派的传教士皆不得知晓。 
以一种新教代替旧教的设教人(prophet,预言家)为数亦有七。每一设教人在世时有辅佐人一人,合计辅佐人有七名名曰沉默人,其任务在于辅佐设教人而保存其教义而已。待此七辅佐人相继去世,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另有一设教人出现,将以前所有宗教废止,再立新教。设教人与辅佐人世系:亚当及其子 Seth(1)—挪亚及其子Sem(2)—亚伯拉罕及其子易司马仪(3)—摩西及约书亚(4)—耶酥及西蒙(即彼得)(5)—穆罕默德及阿里(6)。阿里之后,尚有辅佐人六人,即哈桑至易司马仪六代伊玛目,到了易司马仪之子谟罕默德,则为第七代亦是最后一代设教人。凡人想得秘密教义正解者,必须向易司马仪教派祈求;一切人类皆应该服从此设教人。
五段:最高教长应该有传道师十二人周历世界,其数乃神的智慧所决定。
六段:关于祈祷、布施、巡礼、清净的秘义;切勿妄信传说、简单引证,只应承认理性的证明。
七段八段:一种宗教的创始人必须有一传授其训诫的辅佐人。并为信徒解释《可兰经》的神秘意义。
九段:反复重申此前所授教义,及其觉得信徒的确值得授以最高秘密时方才讲授:"所谓创造及主因,盖比喻物质的起源及变化,感应仅为精神之娱乐。传道者以天启之事传于人类,而使其新教在秩序与正义之中合乎人类之需要。当此宗教为公益所必须时,始成为必须遵守之宗教.......云云。
易司马仪派的教义中最重要者,在于宣扬"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另有一设教人出现,将以前所有宗教废止,再立新教",另人听着有点象《圣经·旧约》里宣传的"弥赛亚",是不是?这正是他的危险之处,易司马仪派宣传的"期待中的伊玛目"重返世界,铲除暴虐,建立正义的学说,实际是一种隐蔽的反现实的政治活动——目标是当时(公元8到9世纪)统治伊斯兰世界,正在对什叶派大加屠戮的阿拔斯王朝。 
4.霍桑其人其事
公元8世纪到10世纪,在阿拔斯朝的统治下,易司马仪派作为什叶派异端的一种,处境非常艰难,在辽阔的伊斯兰世界东方竟毫无立锥之地,只能窜到叙利亚北方的安萨里耶山区,潜伏下来,秘密活动。9世纪末,易司马仪派首领欧贝杜拉·麦赫迪派遣传教士到北非活动,经过武装斗争,909年,在北非的突尼斯建立了法蒂玛王朝,公元968年,又占领埃及,迁都开罗,遂自号哈里发,称绿衣大食,与巴格达的白衣大食、科尔多瓦的黑衣大食成鼎足三分之势。
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曾秘密派遣传道师前往波斯,故在波斯也有相当多的易司马仪派教徒。山中老人哈桑·萨巴赫(Hassan Sabbah)活动的年代正是11世纪末至12世纪20年代的波斯,当时波斯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如果波斯处在王权强盛的年代,是决不会容忍山中老人这样的跳梁小丑在波斯境内割地为王的。可惜,波斯当时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11世纪中叶,波斯的布威王朝(932-1055)正处于灭亡的前夜,塞尔柱突厥人的入侵给了布威王朝最后一击。11世纪50年代,波斯地区一片混乱,财力耗尽,突厥人的领袖吐格利尔拜格没费力气就征服了波斯地区,1058年,吐格利尔拜格获得了阿拔斯哈里发授予的"东方和西方之王"的称号,取得了统治的合法性。但是这个刚刚建立的塞尔柱突厥人的国家太野蛮,各地王公纷纷自立,吐格利尔拜格的侄子伟大的阿尔斯兰(1063~1072)短短的9年统治中,虽然1071年8月19日在小亚细亚决定性的战胜并俘获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但其余时间就是在不断的反叛-镇压-再反叛-再镇压的怪圈中走完的。他的继承者,苏丹马立克·沙赫(1072~1092)在位期间就是山中老人哈桑活跃的时代。波斯的沙赫们虽然极力想在自己入主波斯以后随手关上身后的大门,但是已经成为波斯人的塞尔柱人不能有效地保卫波斯灭遭野蛮的突厥人的入侵。马立克·沙赫不得不与自己的亲戚们以及河中地区的突厥族野蛮人的战争中耗费大量的时间,波斯、小亚细亚在突厥人的马蹄面前瑟瑟发抖,内战使无政府状态到处横行 。

6 "山中老人"的典故 
哈桑·萨巴赫,父亲名叫阿里,是阿拉伯也门地区霍麦伊尔部落(Homeirs)部落人,后迁徙到波斯的雷伊城[Rayi,Rai,今伊朗之德黑兰],哈桑在此诞生。后来哈桑履行其教职,在波斯各地旅行多年,终于来到可疾云城[此可疾云非阿富汗之可疾云(今加兹尼),在今伊朗德黑兰西北,今名加兹温]安顿下来,并派遣传道师前往德里姆地区[Deilem,地望不详,据《草原帝国》,其地应在今伊朗里海西南岸之吉兰省左近,称为马赞德兰地区,有别于今日伊朗的马赞德兰省],宣扬易司马仪派教义,信徒日众,哈桑遂自往Deilim地区,居于阿剌模忒(Alamout)城堡附近[地望不详,或在今吉兰省?],后又变更姓名移藏堡中。1090年9月6日,哈桑赶走马立克·沙赫在城堡中的驻将马哈迪(Mahadi)占有此堡。哈桑占有此根据地以后,复占领附近诸乡,组织成一个名叫鲁德巴尔的地区[Roudbar,考今日吉兰省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与克孜勒乌赞河之间有城名鲁德巴尔],境内各城堡或以力取,或以计夺,在各险峻之处建城堡守卫。此地原来的领主来此劫掠,攻阿剌模忒城堡不下而去。
哈桑又派人前往库希斯坦(Khuzistan)传教[库希斯坦,古地名,在阿富汗赫拉特-伊朗内沙布尔-伊朗伊斯法罕-伊朗亚兹德四城之间的广大荒漠地区,今天的卡维尔盐漠和加恩山脉地区],故易司马仪派教徒在此也据险设堡——两地都成了半独立的王国。苏丹马立克·沙赫见易司马仪派声势太盛,以为心腹之患,曾谴军围攻阿剌模忒堡和库希斯坦境内诸要塞,但是1092年,马立克·沙赫去世,波斯塞尔柱帝国内乱开始,无暇顾及,易司马仪派势力日见座大。
哈桑依靠盲信盲从的党徒大搞暗杀,致使远人畏伏。1092年马立克·沙赫去世前约三个星期[1092年10月16日],哈桑将马立克·沙赫贤明的宰相尼赞姆·莫尔克暗杀。哈桑在其所居高山上,掌握着敌人的生死之大权。偏偏此时塞尔柱王朝内乱,诸王公大臣也与哈桑勾结,剿除异己,遗祸江东。于是波斯国内到处都有刺客的身影,人人自危,告密日盛,无人不受猜疑。及1093年,马立克·沙赫长子巴尔基雅鲁克即位[1093~1104在位],曾被一名"内学派" (见前)所伤,其军队中亦有众多易司马仪教徒,于是手下诸将甲不离身,寝食难安。人民盛传巴尔基雅鲁克对易司马仪教派友好,巴尔基雅鲁克为释其疑,严搜军队,大肆屠杀易司马仪教派,并在国内各地镇压易司马仪教派分子。
及巴尔基雅鲁克之弟穆罕默德[1105~1118在位]即位以后,曾连续7年将鲁德巴尔的庄稼破坏,欲用此法断绝阿剌模忒及兰巴撒尔(Lembesser)两城堡的粮道,然后再围攻。当时人们都认为阿剌模忒势难久守,然而天佑哈桑,1118年穆罕默德死,其子马赫默德·伊本·穆罕默德即位[1118~1131在位],其宫廷要人与哈桑私通者终止战事,阿剌模忒等堡转危为安。
后统治呼罗珊-东伊朗-河中地区的强大的苏丹桑伽[马立克·沙赫幼子,1096~1156在位]欲遣军前往库希斯坦境内扫荡易司马仪派城堡,哈桑遣使求和,桑伽不许。哈桑乃命苏丹之一名侍者乘夜将一柄匕首插在苏丹床前地上。桑伽醒来见此匕首,不知何人所为,乃密其事不发。不久哈桑来信称:"设吾人对苏丹陛下不怀善意,则地下所插之匕首将插于陛下之胸膛。"桑伽见信乃许以与易司马仪派言和,终其身不复言征伐易司马仪派之事。这也是哈桑势力最强之时!
哈桑持己甚严,严守《古兰经》训教,决不逾越。观其处置两个儿子的严厉可见其性格之坚强。其一子因刺杀一名身为库希斯坦长官的易司马仪派教友,另一子因行为放荡,皆被哈桑仗毙。

1124年5月23日,哈桑·萨巴赫以入居阿剌模忒堡之第34年去世。在此34年中哈桑从未下堡一次。走出其宅第仅两次。哈桑终身都在密室撰写教义统治国家。未死以前,哈桑将国事传位于旧友兰巴撒尔堡统将乌米德[Kia Buzurk Umid,齐亚·布左尔克·乌米德]。
5.哈桑以后的阿剌模忒堡主世袭及大事记 ?
(1)乌米德[1124~1138]——(2)穆罕默德[1138~1163]——(3)哈桑[1163~1171]——(4)穆罕默德 [1171~1210]——(5)扎剌勒丁·哈桑[1210~1222]——(6)阿剌瓦丁·穆罕默德[1222~1255]——(7)鲁克赖丁·库沙 [1255~1256年11月19日]

7 "山中老人"的典故
鲁克赖丁·库沙于1256年11月19日出降于旭烈兀西征波斯大军,1257年往朝见蒙哥大汗时被杀于道。
乌米德任上[1124~1138],教主遣效死之徒暗杀政敌之风愈烈。其效死之徒自称Fidayis,阿拉伯语牺牲之意。桑伽苏丹之宰相阿布·纳希尔曾率军蹂躏易司马仪派领地,次年即被暗杀。巴格达阿拔斯朝哈里发莫斯忒尔·拉施德[1135],拉施德[1138]均被乌米德派人暗杀,此后,阿拔斯朝哈里发遂不敢立于公众面前。 
乌米德孙哈桑任上[1163~1171],改变宗教习惯,哈桑自称即将来临的伊玛目的辅佐人,命信徒不必再守斋月。遂为正统穆斯林所不齿,称易司马仪派为木剌夷人[Molahidas,阿拉伯语,迷路的人],1171年,埃及法蒂玛王朝被撒拉丁所灭,撒拉丁使埃及重新改信逊尼派正教,镇压什叶派,特别是阿萨辛派的叛乱。哈桑遂自称是法蒂玛王朝帝系后人,意欲统一易司马仪教派。不料,哈桑不久被其内弟所杀,1171年,哈桑之子嗣位,遂成为一切易司马仪人之教主。 
然而正统派视之如寇仇,Rouyan城伊玛目法库尔·伊斯兰首畅其说,在加兹温城告戒市民勿受其诱惑,凡有自易司马仪派地界来者,一律斩杀。法库尔·伊斯兰旋即被人暗杀。 
穆罕默德死后,其子扎剌勒丁·哈桑[1210~1222]改奉逊尼派正教。巴格达哈里发曾使扎剌勒丁·哈桑部下前往暗杀麦加城之埃米尔,刺客不识其人,误杀其弟。
阿剌瓦丁·穆罕默德[1222~1255]是一个精神病人,9岁即位,恢复易司马仪派信仰,迫害逊尼派教徒。此人在位期间曾使人暗杀扎兰丁苏丹派驻刚加(Ganja)城的统将,只因此将对阿剌瓦丁·穆罕默德的使者不敬。刺客暗杀统将以后,气焰嚣张,持带血之匕首进入刚加城堡,意欲刺杀扎兰丁的宰相谢里夫 -木里克,幸亏宰相事发时不在家,免于一死。后刺客被居民用砖石打死,死前高呼"吾辈是吾主阿剌瓦丁·穆罕默德的牺牲"。1255年12月27日,阿剌瓦丁·穆罕默德被其子联合其幸臣哈桑谋杀。
此前1251年,蒙哥即位为蒙古大汗,遣旭烈兀西征,消灭易司马仪派。此次西征皆因此前蒙哥随拔都西征时,曾遇见加兹温城大法官舍思丁(Schems- din),见其人前来谒见时身着锁子甲,怪而问之。大法官告以"常穿此甲以防易司马仪人的匕首"并详述此班暴徒之恶行。蒙哥闻之大怒,念念不忘,故于 1251年大会上将此目标提出。旭烈兀接此令,依计而行,终于在1257年年初消灭了易司马仪派教徒,虽在襁褓亦不能免,鲁克赖丁·库沙全族被斩于加兹温,不留一人。后呼罗珊蒙古大将以征发民兵为名,将库希斯坦的易司马仪教徒全数杀死,其在他处之易司马仪人亦遭屠杀之命运。
勒内·格鲁塞对蒙古西征消灭易司马仪派的评价很有意思,我看可以拿来做阿萨辛派的墓碑,原话是这样的:"这支恐怖教派曾令12世纪的塞尔柱苏丹们束手无策;曾使苏丹国和哈里发王朝怕得发抖;曾作为一种促进因素助长了整个亚洲伊斯兰社会的腐化和分裂;现在终于被铲除了。蒙古人消灭了阿萨辛派,对文明和秩序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