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7日星期日

隋唐发迹始祖杨忠与李虎之比较

杨忠和李虎分别是隋唐的发家始祖,我们现在把他们两人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籍贯
都是武川人,都有胡汉两族血统,都属于胡化汉人,都修改家谱攀附关陇名门。杨忠攀上弘农杨氏,李虎牵附陇西李氏,据陈寅恪等近人考证,这些都不靠谱。

武勇
两人都是西魏/北周的以武勇出名的名将,都能身先士卒,还兼有谋略。两人还有都有单挑猛兽的英雄事迹。

地位
李虎是最牛B的八柱国之一,杨忠差一点,是十二大将军之一。李虎发家比较早些,出名比杨忠要早,而且李虎在关键时刻力挺过宇文泰,奠定了他的开国元老地位。两人都是依军功一步一步升上来的。杨忠的事业发展受到过独孤信的大力提携。

与独孤信的关系
两人都和独孤信是儿女亲家。杨忠之子杨坚娶了独孤信第七女(生下了隋炀帝杨广),李虎之子李昞娶了独孤信第四女(生下了唐高祖李渊)。杨广和李渊是姨表兄弟这种的近亲。
杨忠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独孤信的心腹爱将,隋文帝杨坚怕老婆独孤皇后可能有这个因素。


附一 杨忠简介

杨忠,字揜于,小名奴奴,武川人,自称出自弘农杨氏。
其高祖杨元寿是武川镇司马,之后数代居住在武川。祖父杨烈是龙骧将军、太原郡守。父亲杨祯是建远将军,在讨伐鲜于修礼的时候战死。

杨忠身材高大、容貌俊美、武艺绝伦、度量宽宏,18岁的时候,在游览泰山的时候曾被梁军俘虏到了南朝,在那里渡过了5年。公元529年,跟随北海王元颢进入洛阳,被封为直阁将军。
元颢被贺拔岳击败之后,公元530年,杨忠又从了尔朱氏,随尔朱兆从并州到洛阳,立有战功,被封为昌县伯。之后,杨忠跟随独孤信平定了梁国的南阳,开始了较长时间作为独孤信下属的日子(此时,独孤信也是尔兆氏之臣)。

公元534年,魏孝武帝和高欢闹翻,向西逃窜,到了宇文泰的关中,元魏分裂成东西魏,杨忠于是随独孤信保了孝武帝,被封为安西将军,进爵为昌县侯,作了西魏之臣。
不久跟从独孤信平定了东魏的穰城等荆州区域。过了半年,被东魏高敖曹、侯景以大军来攻,西魏军势孤力单,杨忠随独孤信降了梁国。梁武帝很欣赏杨忠,封他为关外侯。

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独孤信和杨忠回归西魏。杨忠跟随宇文泰到龙门打猎的时候有单挑猛兽的事迹,很被宇文泰欣赏,被赐字揜于(当时北朝把猛兽称之为揜于)。
之后杨忠跟随宇文泰攻破沙苑,生擒东魏名将窦泰,以此功晋升为征西将军、襄城县公。河桥之役、玉壁之围、讨伐稽胡、邙山之战(公元543年)等历次东西魏交战著名战役中,杨忠多次身先士卒、以武勇闻名于天下,积功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都督朔燕显蔚四州军事、朔州刺史,杨母盖氏也被追封为北海郡君。

侯景之乱后,梁国元气大伤,杨忠经略荆州。杨忠对梁国用兵,平齐兴郡、克昌州、占随郡、降安陆和竟陵,期间或谋划、或奇袭、或诱降,杨忠不仅有勇,还颇善谋。因为平定荆州的功劳,杨忠进爵为陈留县公。

西魏恭帝初年(公元554年),杨忠被赐姓普六如。
周孝闵帝宇文觉代魏,普六如忠入朝任小宗伯。

齐国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叛齐应周,普六如忠和柱国达奚武(也是周国名将,勇名卓著,十二大将军之一)率精骑5 000前去救援。
周军从偏僻小路深入齐境500里,杨忠连续派了三个使者联系司马消难都没有返回。这时,达奚武怀疑有变,想回师,普六如忠这时说,“只有前进死,没有后退生。”于是独自率了1 000骑急赴城下,达奚武率数百骑向西进,普六如忠率其他兵马不动,等候城门开了之后才入城。
齐军此时尚有2 000精锐镇守在东门,并且此时已经深入齐境,其他州郡还有大量援兵。达奚武忌惮齐军兵力,拿了财帛,带着司马消难,弃城而走。普六如忠自领3 000骑殿后,到了洛水南岸,众人都下了马睡觉,齐军已追到了洛水北岸。普六如忠对士卒们说,“尽管吃饱饭,我们现在处于死地,齐军必定不敢渡河来挡我军的锋茫。”齐军佯装要渡河,周军摆出要攻击的姿态,齐军果然不敢过于紧逼,慢慢退兵而去。
达奚武叹道,“我达奚武一直自以为是天下勇士,今天我服了。”此役后不久,普六如忠晋位为柱国大将军。武成元年(公元557年),普六如忠晋爵为随国公。保定二年(公元562年),普六如忠又升任大司空。

普六如忠之后又在对齐作战中立有很多战功,但是因为不依附周国权臣晋公宇文护,也成为了被宇文护打压的对象之一。
天和三年(公元566年),普六如忠病重,回到京城,周武帝宇文邕和晋公宇文护都多次亲往探视。不久,普六如忠病逝,被追封为太保,忠子普六如坚继承随国公的爵位,又过了十几年,普六如坚阴谋夺权,篡了周国的江山。


附二 李虎简介

李虎,武川人,自称出自陇西李氏。李虎的祖父李熙开始镇戍武川,因此在六镇扎下根,李虎的父亲天锡,是魏军的幢主。

李虎,年少时就倜傥有大志,善骑射,轻财重义,很被太保贺拔岳看重。
公元529年,元颢进入洛阳后,李虎跟随贺拔岳击败了元颢,以此功封宁朔将军、屯骑校尉、晋寿县子。不久又追随贺拔岳消灭了破万俟丑奴,之后留镇陇西,累迁至东雍州刺史、卫将军。

贺拔岳割据陇右的时候,李虎是贺拔岳的亲信之一。后来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李虎十分悲痛,哭得如丧考妣。

当时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在荆州,太祖星夜赶去,建议贺拔胜进入关中收服贺拔岳的余部,为贺拔岳报仇,贺拔胜竟然没能听从这个建议。
不久宇文泰起兵讨伐侯莫陈悦,李虎听说后从荆州要赶回关中,经过了一番曲折,最终成为宇文泰的部下,之后跟随宇文泰击败了侯莫陈悦,以功封骁骑将军、仪同三司。
又平灵州刺史曹泥之乱,破阿至罗部落,多次亲冒矢石,屡立战功。

公元537年,从宇文泰在沙苑之战中大破高欢。又自领军定贼帅梁企定之乱。梁企定率众投降,李虎获男女数万口以充实关中地区,以军功兼任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开府仪同三司。

李虎曾经与宇文泰一起在北山下检阅军队的时侯,有人要被豹子吃了,没有人敢去救援,李虎一马当先,把豹子捉住杀了。宇文泰赞道,“你的名是虎,果然名不虚传。”
後来李虎晋爵赵郡公,历任渭秦二州刺史。不久又进拜太尉,迁右军大都督,柱国大将军,少师。

周孝闵帝宇文觉代魏,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


附三 李唐家族源流考(附三是转帖来的部分,非原创)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云:“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其初之血统亦未与外族混杂。总而言之,李唐氏族若仅就其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也。”“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故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问题实为最要之关键。”

李唐岂真出于赵郡李氏耶?
接着的问题是陈寅恪也有疑问的:“李唐岂真出于赵郡李氏耶?若果为赵郡李氏,是亦华夏名家也,又何必自称出于陇西耶?”(《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297页。)
其回答,一是:李唐先世并非赵郡李氏大户,而是“破落户”或“假冒牌”;二是:“盖贺拔岳宇文泰初入关之时,其徒党姓望犹系山东旧郡之名,迨其后东西分立之局既成,内外轻重之见转甚,遂使昔日之远附山东旧望者,皆一变而改称关右名家矣。此李唐所以先称赵郡,后改陇西之故也。”(《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300-301页。)这两点固不失为一种解释,然而却无法解释唐太宗为何一贯敌视山东士人,为何“太宗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 ”(《旧唐书•张行成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2703页。)?
为何要敕撰“专为摧抑中原甲姓之工具”的《氏族志》?为何要讲“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旧唐书•高士廉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2443页。)这样很生分的话?而且用定为“禁婚家”的办法,惩治包括晋赵郡李楷在内的最高门七姓十家。如果李唐果真出自赵郡李氏,唐太宗敌视山东人的情绪和下诏限制打击“禁婚家”,岂非和自己过不去。这是李唐出自赵郡说不可解之重点。此其二。
上述两点得不到完满解释,李唐出自赵郡说恐卒难成立。
李唐只能出自武川,更早的情况说不清楚,李初古拔与李唐即或有渊源关系,但至少从李渊高祖李熙就职武川开始,“遂家焉”。《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和两唐书《高祖本纪》等正史上明确记载的这李唐先世出自武川的定论,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是不能推翻的。
李虎在西魏时能踞八柱国之高位,为子孙占据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最高门的显赫位置,奠下日后争夺帝位的资本,和他来自武川,在关陇集团中有身价最尊贵的武川系军人背景有关。与李渊境况十分相像的杨坚,也是仗其父亲杨忠有十二大将军之一的身份才发迹的。杨隋先世家于武川,史有明文。《周书•杨忠传》并有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杨忠由北道攻北齐晋阳时,“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的记载。清清楚楚,居家和祖茔都在武川。李唐先世在武川的境况与杨隋相似,是很自然的。愚以为,关于“李氏武川镇人”,即“李唐先世疑出边荒杂类,必非华夏世家”一事,陈先生三论的第一篇《李唐氏族之推测》一文中本来是那样清楚地说对了的,可参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7、291页之原文。
但在尔后的后记和论李唐氏族的后两篇论文中,或许是失之深刻,反而改错了陈寅恪开始是破解李唐皇室的氏族之谜,引用各种资料证明李唐先祖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或者冒牌货,并不是他们自称的陇西李氏。
又分析这宗冒认祖先的公案的缘由,引出从北周宇文泰到隋唐一直沿袭过来的“关中本位政策”,这是陈先生的独特发现。“关中本位政策”可以说是北周、隋、初唐的“国本”,因为有它,所有的政权更迭都只有在中央进行才能成功,地方上闹不起来。自从武则天有意识地破坏“关中本位政策”,到唐玄宗时破坏已尽,地方上的力量就起来了,唐室也从此衰落。
陈先生又分析了当时各民族的“汉化”与“胡化”,用大量事实,指出胡汉之分和种族没有关系,起作用的是文化。汉人可以胡化,胡人也可以汉化。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后来的河北藩镇,之所以强盛和不可动摇,实在是因为他们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胡化地域和胡化集团。


附四 西魏八柱国十二将军(附四为资料收集,非原创)

古代中国的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唐朝史书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
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八柱国之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北周太祖文皇帝(死后追谥),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继承。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沿袭近二百年,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在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南梁的襄樊、巴蜀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在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功业若此,盛矣哉!
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他先后做过西魏的丞相、太师、大冢宰,独裁军国大政.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虽然最后宇文氏的北周为隋所灭,而后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与杨氏李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当年的并肩共患难,或是后来的联姻,以至宇文氏后来虽经隋文帝大量捕杀,但仍有旁支以高门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许多人也继续担任显贵,如隋朝的宇文庆,宇文述,宇文化及,宇文恺,唐朝的宇文士及等。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后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隋特别是为唐所沿习,而宇文氏因此在后来被保存下来,可以说也是福报吧。

八柱国之赵贵家族
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平定关中后赵贵又参加了宇文泰与高欢在河桥、玉璧、邙山的激战,而后在广武大败柔然,斩首数千。“寻拜柱国大将军,”“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而赵贵自认为当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却要居于宇文护之下,甚为不平,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掉宇文护,但在即将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随后为开府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诛杀。赵贵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八柱国之元欣家族
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投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皇室诸王之首。“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后拜司徒。恭帝初,迁大丞相。”这一系列高位使他表面上几乎可与宇文泰平起平座,而这种封赏,大概是宇文泰认为他粗鲁率直没有野心才给予的。事实上,他在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这样一个皇室首席亲王,对宇文泰当然是没有任何威胁的,他能成为八柱国之一并且后半生享乐而终,可以说是憨人有憨福了。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而后,大将军元胄在隋篡周的过程中为杨坚立下大功;到了唐朝,元氏与崔、裴、卢三家并称四大宰相门第,更见其盛。

八柱国之李弼家族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最初投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在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树立了骁勇之名。后来属侯莫陈悦,当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争夺关中霸权之时,李弼的率众投奔宇文泰决定了宇文的胜利。而后李弼作为宇文泰的大将经历了平定关中、抗击高氏的诸次战役,特别是在宇文泰与高欢的沙苑大战中,当宇文泰的左军遭敌强攻之时,李弼果断的领轻骑向敌突击,将敌军横截为三段,由此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李弼以将略见长,其大将风度在八柱国中鲜有能及。因为上述功劳,他在八柱国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时与于谨并为元老,死后被追封魏国公。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将,虽不过五尺,但骁勇过人,一度让宇文泰大为叹服,后成为大将军。李弼后代在周为魏国公,在隋世袭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孙就是在隋末乱时间纵横一时的枭雄自称蒲山公的李密。

八柱国之于谨家族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著称一时。与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于谨出身于北魏正规军,在镇压边镇大暴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在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在尔朱一边,不久尔朱大败,于谨逃入关中,向宇文泰献称霸关中之策。随后,于谨跟随宇文泰参加了诸次战役,并带领大将军杨忠攻下了梁都江陵。“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受命辅政,而于谨在大多数人迟疑之际,说服大家服从宇文护的权威,化解了分裂倾向。后来北周尊三老,于谨即为三老之一,可见其威望之高。总的来看,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凡宇文泰以后大方向战略的制定都有于谨的参与,而于谨也是以其谋略保自身功名在数次换主时不失。于谨诸子在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最,其地位在北周与于谨类似,周武帝继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灭齐后又主持了长城的修补。最后在杨坚代周之时,于翼与李穆一样起到了影响全局的作用,因而于氏在于谨死后历周隋两朝更显其盛。

八柱国之侯莫陈崇家族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在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贺拔岳死后侯莫陈崇归入宇文泰麾下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历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尽。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侯莫陈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时之盛,而陈崇最终以言语鲁莽丧身,乃是脱不了轻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转眼云散,足以让人叹息。

八柱国之独孤信家族
中国历史上有三位独孤皇后,她们是:北周明敬皇后(独孤信长女,与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成婚,宇文毓即北周明帝),隋文献皇后(独孤信第七女,与隋文帝杨坚成婚),唐元贞皇后(独孤信第四女,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她们系同父所生,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也只有民国宋氏三姐妹勉强可以与之一比,独孤信,出自云中的鲜卑别部,本名独孤如愿,少年时风度过人,任勇好侠,后投入葛荣帐下。独孤信在军中对着装修饰都非常重视,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称作“独孤郎”。葛荣败亡后独孤信跟随尔朱荣征战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将军,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关之时,独孤信辞别家人单骑追上魏帝相随,成为一时间美谈。而独孤信与宇文泰又是同乡,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关之后甚见重用。后来独孤信与杨忠攻下了东魏的荆州,随后东魏高敖曹以大军来攻,独孤信不敌,奔入南朝梁,三年后才回归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称赞。“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后来赵贵谋反事泄,独孤信受到连带,为宇文护所逼,自尽。独孤信一生都以德信著称,尽管战事非其所长,但凭其德信树立的威望,既使是偶有战败,也不损其名,他的功劳也多在安抚各方,深得民心,在陇右、荆襄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将名字由“如愿”改为“信”。独孤信死后也因此常为时人所怀念,加之北周的两个皇后和隋文帝的皇后及李渊之母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因此他的名誉随后就得到了恢复。

八柱国之李虎家族
李虎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晋末的凉武昭王,后为北魏所灭。李虎本人为宇文泰手下大将,后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尉,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大都督,陇西郡公。李虎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随后早逝,由时年七岁的李渊袭爵。李渊之母与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妻为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李渊深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喜爱,而且又与隋炀帝为表兄弟,故李渊一族在隋朝的显赫更盛于周,这也为后来李氏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础。十二大将军中的阳平公李远同样也出身于陇西成纪李氏,不过这一支与李虎的一支关系较远。李远与其兄李贤并为周初大将军,李远在后来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不过较之早已成名的“八柱国家”晚了许多。另外还有一位名将李穆据言也出自陇西李家,其人最初为宇文泰手下小将,声望远不及前述诸人,但长寿确过之,凭着多年积功,在周末时已位居大将军镇守一方,杨坚攻灭尉迟迥篡周时李穆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到了隋更加显赫,隋末炀帝听信方士的“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这一谶语而尽诛李穆子孙。

八柱国中赵贵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正是由于这些人各显其才于宇文泰之下,才铸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辉煌。这些人能团结于宇文泰周围,也更显出宇文泰乃是英雄中的英雄。

另外,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世之名将,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罴,蔡佑,耿豪等名将,其详细事迹不再一一列述,关陇集团中,其它后起将才如齐王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尉迟迥(宇文泰外甥)、韦孝宽、长孙晟(唐朝长孙皇后之父)、贺若弼、韩擒虎、李世民(李世民之母窦皇后是宇文泰外孙女)、李靖(韩擒虎外甥)、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将,这么多丰富的人才,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