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帕文明:
最久远的印度古文明是赫拉帕文明遗址, 它存在发展于印度河河谷地区, 主要范围是现今印度的旁遮普邦,拉贾斯坦邦的北部以及巴基斯坦的信德省.考古学家从赫拉帕及摩亨佐-达罗两个城市之间蜿蜒数百里的遗迹中发现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
规划得非常好的城市,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宽阔的街道和狭窄的小巷, 公共浴池及完备的引水系统,好几层高的楼房, 棉纺织品碎片,金属制的生产工具及武器.一切都表明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时期,这里已经是高度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了. 赫拉帕文明从社会生活水平上看至少达到了同一时期中东苏美尔文明的高度, 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埃及/中国等文明古国的水平.很多出土的文物都给考古学家带来极大的震惊, 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硬币, 有质量精良的彩陶, 有铜制的双轮马车的模型,还有金银制作的珠宝. 最新的发现是的大量的刻着无数符号的陶瓷碎片,被怀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文字遗迹.但可惜的是古印地文字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现已消亡,因而无人能理解它.也许未来通过语言学家的努力可以破译这些符号,那样将揭开无数的有关赫拉帕文明的谜底.
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些发掘出来的文物中,最下层的东西反而比其上层的东西显示出更加先进的工艺--仿佛这些最古老的遗物也已经具备了几百年甚至千年的文明历史.这说明当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建造他举世闻名的大金字塔的时候,赫拉帕文明也正处于它的鼎盛期,但也让人不禁怀疑是否在赫拉帕文明之前还存在着我们目前一无所知的更古老的文明. 通过对赫拉帕出土文物的研究, 考古学家初步认为这一文明可能是由与波斯湾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埃及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的商人聚居而发展起来的,因为从出土的遗物中可以看到有与以上地区交流往来的证据.这里的人们崇拜牛/树和女神,重视沐浴仪式,这些传统即使在今天的印度也可以感受到.
赫拉帕文明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但在公元前1900- 1700年左右,这一文明象玛雅文明克里特岛文明等许多古文明一样突然消失了.没有人知道其原因.印度古文明的研究还很不深入, 一旦将来有所突破, 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个比埃及的尼罗河文明更加的古老灿烂的文明之花.
雅利安人的入侵:
在赫拉帕文明消亡之后,印度文明出现了短暂的空白.北部的山区居住着被崇拜蛇神的纳格族人,更加遥远的地区居住着黑皮肤宽鼻梁的德拉维地安人,两者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德拉维安特人文明程度显然更高一些,他们已建有自己城市,有着自己的社会制度.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始雅利安游牧部落由西部侵入印度. 他们体格健壮,武器精良, 勇猛善战, 在战争中并没有打着提高印度文明的幌子, 很快打败了德拉维地安人, 统治了北部印度.他们起初只是想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牧场,但最终在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定居下来,成为这块土地的新主人.渐渐地他们征服了整个印度斯坦 .
雅利安人在印度斯坦定居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从游牧社会到农耕社会的转化并接受了德拉维地安人的村舍组织方式、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 各个雅利安部落逐渐联合,组成了一些小小的国家.农业牧业的社会分工使得贸易繁荣, 木业、金属加工、陶瓷等手工业也大规模发展起来.由此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形成了刹帝利-武士,婆罗门-僧侣,吠舍-商人、平民三个不同的阶层。
由于雅利安人在人数上大大少于被他们征服的当地居民,为免于被同化,雅利安人禁止同族与异族通婚. 但雅利安族内婚姻是自由的,并不受社会阶层的限制。外来的雅利安人是白皮肤长鼻梁,而当地的德拉维地安人是黑皮肤宽鼻梁,因此种姓一词在印地语中最初的意思就是颜色,肤色,种姓制度最初也不过是一种原始的种族隔离制度。但由于雅利安人的统治地位,自然而然刹帝利及婆罗门这两个掌管政权及神权的阶层主要由雅利安人把持,而普通百姓中原德拉维地安人占多数。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雅利安人的本地化及内部社会分化,渐渐社会阶层出身的重要性也超过了单纯肤色的重要性.因此最初目的于种族隔离的种姓制度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阶层隔离制度. 种姓制度是印度制度中最为独特的特征。
雅利安人的宗教也给印度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雅利安的早期宗教有多种祭祀仪式,向他们所崇拜的各种自然界的神灵供奉牺牲。在他们的宗教中,最有威势的神是印德拉女神,雷电与风暴之神;其次是火神阿格尼,灵魂的净化者,负责调停神灵和凡人之间的纷争,印度最新式的中程导弹便以阿格尼命名。其他比较重要的还有太阳神苏里阿,死神雅玛,树神索玛等等。这些神灵以及雅利安人对猴、牛、树的崇拜均保留在以后各个时代的印度宗教及文化中。而雅利安人在黄昏或者黎明时分一边默诵祷词一边用恒河圣水沐浴的仪式更是被接受为印度教徒的修行方式三千多年来一直没有任何改变。
雅利安人为印度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雅利安印度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是印度历史传说中的黄金年代和英雄年代。传说中在黄金年代,神灵在世界上巡游与人类交流;在英雄年代,则出现了史诗般的战争。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著名的吠陀经典,由此规范了后来几千年的印度思想哲学宗教的发展,奠定了印度文明的基础。
吠陀经典:
〖吠陀〗经典产生于雅利安印度社会, 是一部那个时代的诗歌集,包罗万象,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尤其是宗教哲学的各个方面。从全部作品都采用诗作方式这一点看,它是印度的〖诗经〗;从丰富的宗教思想来看,它又是印度的〖圣经〗。它是印度早期的思想文学的宝库,也是研究早期雅利安印度的百科全书。
在所有一度存在过的〖吠陀〗经典中,只有以下四部得以保存至今:
1)圣歌吠陀 2)咏歌吠陀 3)祭祀吠陀 4)巫术吠陀
每一部〖吠陀〗又分为四个部分:
1)曼塔斯:赞美诗 2)婆罗门:祭师、僧侣们所用的仪式、祷告与符咒。
3)阿兰亚加:隐逸圣贤的山林文 4)尤婆尼沙:哲学家的密谈
〖圣歌吠陀〗是一部宗教诗文集,共有1028首颂诗或者圣歌组成,用来歌颂雅利安人所崇拜的各位神灵及各种事物--太阳、月亮、天空、大地、森林。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欧语系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些颂诗热情奔放,语言优美;有些诗歌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有些颂诗风趣幽默,文笔活泼。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的困惑和求知的渴望,有如屈原的名篇〖天问〗。正是这些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求索的精神使得〖吠陀〗经典中的哲学部分〖尤婆尼沙〗成为古代人类文明社会最重要的哲学成果之一。
〖尤婆尼沙〗其古老犹如希腊的荷马史诗,而其现代意味犹如康德的哲学,在几千年中不断启示着后人。UPIANISHAD一词,由UPA(靠近)和SHAD(就座)组成,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靠近老师就座,因此UPANISHAD的意思就是指老师把全部的学问思考的结晶传授给学生。〖尤婆尼沙〗共有108篇讲演,演讲者包括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500年这期间各种各样的圣者和智者,这一时期大约略早于我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活动时期。但〖尤婆尼沙〗因出自多人之手,因此它代表的不是某单一流派的哲学道德观点,而集那时哲学思辨成果之大成。在〖尤婆尼沙〗经典中,当时的智者穷尽心力去探求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本质及意义,其间不乏互相的矛盾与论战。但〖尤婆尼沙〗经典中的主导哲学思想-一元论-人类个体生命的本质即灵性与世界万物的本质即婆罗门是合二为一的且互相可以转化的--是其后几千年印度宗教及哲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基础。历代著名哲学家均高度评价〖尤婆尼沙〗的哲学成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就曾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学问象〖尤婆尼沙〗那样有益于人生和提高人的境界。它已经成了我生之慰籍--还将成为我死之慰籍。'
由于印度在雅利安印度时期还没有文字,因此〖吠陀〗经典的流传主要靠口头的背诵。婆罗门-僧侣阶层出于宗教祭祀的需要而成为这一经典的主要载体 。而由此又渐渐形成了婆罗门阶层对〖吠陀〗经典的垄断,历代婆罗门不断向〖吠陀〗经典中有意无意地添加有利于本阶层的篇章及思想以加强提高本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僧侣们对知识的垄断地位最终改变了雅利安社会初期的社会阶层地位,婆罗门取代刹帝利成为最高贵的阶层,种姓制度基本形成。〖尤婆尼沙〗中有一篇文章集中表现了这一含义: 神灵的头变成了婆罗门,神灵的手变成了刹帝利,神灵的腿变成了吠舍,神灵的足变成了首陀罗。各阶层贵贱自分,乃是上天注定。而尊崇吠陀经典、遵从种姓制度的早期婆罗门宗教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化最终发展为印度所特有的在印度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印度教。印度教尤其是其所推崇的种姓制度极大地束缚了印度普通民众的心智,使得多数穷苦百姓安天知命,缺乏为追求更好更平等的生活而奋斗的意愿。事实上后来印度一切新兴的其他宗教包括佛教在内都包含有对婆罗门教及后来的印度教教义和种姓制度的怀疑和反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