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7日星期日

岳飞的骑兵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人物,岳飞抗金是发生在十二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


对于广大中国民众来说,提到岳飞,大家就会想到在那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乱世,有人以驱逐胡虏、救民水火、恢复旧山河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尽忠报国、至死不渝。


千百年来,岳飞的功德和精神为世人普遍认同,岳飞的英名和光辉事迹早已为后世传颂多年!


本人收集了大量与民族英雄岳飞相关的资料,并下功夫整理以融会贯通。


本文主要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来澄清史实,进而戳穿某些居心叵测之徒的某些谬论。


一、岳飞抗金的时代背景


在北、南宋之交,处在落后文明阶段的金国女真奴隶主贵族集团所发动的侵宋战争表现为强烈的野蛮性、掠夺性和残酷性。


当时中原各地惨遭金军血与火的洗劫,“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人口的大量死亡,招致了可怖的瘟疫,瘟疫的流行又招致更多人口的死亡。广阔的原野“井里萧然,无复烟爨”,到处是惨不忍睹的景象。


金国建立初期,女真奴隶主贵族集团在中原地区强制推行奴隶制,这在当时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特别尖锐的社会问题。


很多汉人被金兵抓去当奴隶,用铁索锁住,耳朵上刺“官“字,立价出售,在燕山府等地甚至专设买卖奴隶的市场。驱掳的汉人过多,就大批大批地坑杀,或者转卖到西夏、蒙古、室韦和高丽。奴隶价格极为低廉,十个被俘的奴隶,到西夏只能换得一匹马。


女真贵族还大放高利贷,“下令欠债者以人口折还”,使很多入沦为债务奴隶,有时则干脆“豪压贫民为奴”。


按照女真社会的法律,罪犯的家属可以充当奴隶。在金国户籍中,“凡没入官良人,隶宫籍监,为监户;没入官奴婢,隶太府监,为官户”。此外,还有属于私人的“奴婢户”。这些都算是金国的正式户名。


在奴隶制下,奴隶的来源不外有战俘奴隶、罪犯奴隶、债务奴隶等等,金国建立初期几乎是应有尽有。


贪婪的金国女真贵族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部分地破坏了中原农业社会长期固有在当时较为先进的土地租佃关系,进而扩大其奴隶制经济。


金国建立前期,很多女真贵族都拥有几百名以至成千上万名的奴隶。金国朝廷也往往以成百名、上千名的奴隶,赏赐给女真贵族。



由于奴隶数量很大,在社会成员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金国进行户口的“通检推排”时,规定必须“验土地、牛具、奴脾之数”,奴婢和土地、牛具一样,成为各户财产登记的重要项目。


金国女真奴隶主们把奴婢和金、银、羊、马同等看待,用作博戏时的赌注。贵人们死后,还有“生焚所宠奴婢”殉葬的残酷陋习。



金军中拥有大量奴隶,缺乏军粮时,奴隶居然也和骡、马一样被杀戮作食,真是惨无人道到极点。


中国古代的汉人,包括男子,遵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长期保留了蓄发的习俗。



金国女真统治者却按女真民族的流行发型,强迫汉人男子“剃头辩发”,“禁民汉服”,“削发不如法者死”,采取了类似清朝初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这对广大汉人来说,当然是极大的民族侮辱。


金国女真统治者还强征中原汉人当兵,时称“剃头签军”。汉人签军在金军中地位最为低贱,充当苦力,“冲冒矢石,枉遭杀戮”。


金国女真贵族的种种倒行逆施,导致中原先进文明的大破坏和大倒退,引起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激烈的、顽强助、持久的反抗斗争。


宋金战争本质上是一场民族战争,是金国女真奴隶主和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之间的武装斗争,是奴役和反奴役之争,是野蛮和文明之争,是分裂和统一之争。


(以上背景资料节选自著名历史学家、当代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先生的力作《岳飞新传》第二章)







二、岳飞早年经历






奔腾万里的黄河,丰饶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中华民族灿烂古代文明的发样地,是民族伟大精神的哺育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岳飞就诞生于此地。



“黄河二月冻初销,万里凌嘶流剑哉”。这是宋代气温偏低,冰封初解的黄河风光的写照。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二月十五日夜,在宋朝河北西路相州(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的一间农舍中,一个岳姓的婴儿呱呱落地,发出雄亮的啼声。婴儿的乳名叫五郎,出生之时恰好有大鸟飞鸣于其屋上,故取名飞。



依中国古代礼俗,男子年二十而冠,宋时俗称裹头。男子冠时,在名之外取表字,名和字的含义往往须互相照应。但宋代或“男子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并取表字。岳飞后取表字鹏举。



在中国古代的姓氏中,岳姓是个小姓。岳氏源远流长,初见于《姓苑》,可惜在宋朝之前,史书鲜见岳氏名人。



据传说,岳姓来源于唐尧时代的“四岳”,“因官以命氏”。岳姓系神农后裔,神农生姜水,即以姜为姓,称帝名用火德王,故号炎帝,都城迁曲埠,传七世生节茎,不在帝位。节茎又传七世生垂,垂于尧时作共工水官,生伯夷。伯夷为秩宗,昨“四岳”。又因佐禹治水功高,禹封其为吕侯,侯河南汲郡伯。吕侯功高如山岳,旨为“太岳”官,其后裔长子袭父封,逐以国为吕氏;仲子官“太岳”,即以岳为氏,生子先龙。此后至岳飞,岳氏名讳谱系相续。




岳飞的籍贯今在河南省汤阴县,但是宋朝时期却称岳飞为河北人或河朔人。



岳飞的曾祖父叫岳成,曾祖母杨氏;祖父叫岳立,祖母许氏;父亲叫岳和,母亲姚氏;岳飞还有一个叔父岳睦。



岳家世代务农。姚氏生岳飞时已有三十六、七岁。



岳飞应有四个哥哥,都夭亡了。不久,姚氏双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岳翻。岳飞至少还有一个亲姊,后外甥女婿高泽民曾在岳飞军中担任“主管文字”。



岳和夫妻在临近绝育之年,居然得到了双子,自然欣喜异常。但是,他们绝不放纵孩子,而是“鞠育训导”,既有温暖的抚爱,又有严格的管教。姚氏作为慈母,更是克尽己责。所以岳飞自幼就对父母有极深厚的感情。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体力劳动自然是其本分。岳飞从小就参加各种劳动,如牧牛放羊、拾柴剖草、烧火煮饭之类。因自幼严酷的劳动锻练等因素,造就了岳飞强壮的身体和惊人的膂力。




岳飞从小就非常喜爱武术。



弓弩是宋朝时的重要兵器,时称“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弩,其实是弓的一种。弓可步兵和骑兵通用,弩一般用足蹶开张,故只能由步兵使用。弩箭比弓前射程远,洞穿力强。衡量一个人的武艺,主要是看他能挽多大的“弓弩斗力”和射箭的准确性,时称“射亲”。



岳飞年纪不满二十岁,已能挽弓三百斤,用腰部开弩八石。



按宋朝军制,“弓射一石五斗”,已算武艺超群,可选充“班直”,当皇帝的近卫。北宋武士挽弓的最高纪录也只有三石。由此可知岳飞的挽弓能力已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岳飞十几岁时,曾向“乡豪”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当众表演,连发三箭,都射中靶心。岳飞取过弓来,也射了两箭,居然射破周同的箭筈。周同大惊,立即将两张心爱的弓赠送岳飞。只花费数日功夫,周同就传授了岳飞射箭的全部诀窍。经过苦心练习,岳飞能够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后来周同病死,岳飞悲痛不已。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岳飞都要到周同坟前吊唁。由于经济拮据,岳飞甚至典卖了自己的衣服,在坟前酹酒埋肉。岳和发现儿子的衣着突然一件件去向不明,便追问岳飞,甚至笞挞他,而岳飞却既不埋怨父亲,也不说实情。后经岳和暗地里跟踪,方才发现了儿子的秘密,转而称赞岳飞。




岳和一家祖祖辈辈扶犁握锄,不可能有多少文化,宋代的农村,有所谓“冬学”,从十月到十二月,利用农闲,由穷书生教课。课本有《百家姓》、《千字文》、《杂字》之类,时称“村书”。农民们只要能积攒下一点钱,还是很乐意遣送子弟入冬学,读村书。



著名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写道: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官府摊派赋役,有大字张挂的榜帖、由于(通知单)、户钞(收据)之类;农民私人也有土地契书、借据之类。



农家子弟认识一些字,可能会少受一些官吏、保正、保长、揽户(以承揽他人赋税的输纳为业者)和地主的欺诈。农家子弟入学,并不是为入仕当“公卿”。



岳飞可能也在冬学里念过村书。尽管岳飞对文化知识如饥似渴,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农家子弟一般不可能在文化上得到深造。



穷困的岳家无力购置蜡烛之类,在白天辛勤劳作之余,岳飞经常靠燃烧枯枝败叶发出的火光,看书识字,以至通宵不寐。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强,又有持久不懈的顽强毅力。后来岳飞当将帅时,终于有条件学习更多的文化水平,“略知书传”,即懂一些儒家经典,甚至能赋诗,填词,作文,写行书,其书法则学苏轼,“字尚苏体”



岳和家原是拥有几百亩瘠薄耕地的自耕农,岳和在岳飞和岳翻两兄弟出世前,生活自给有余。遭逢灾年,虽然自家的口粮也相当紧张,岳和宁愿和姚氏用小米掺野菜,熬成稀粥,一天只吃早晚两餐,也要将强行节余的粥接济逃荒乞食者。岳和纯厚和善良的品德自然给岳飞以很深远的影响。




随着岳飞和岳翻两兄弟长大成人,由于各种原因,岳和的家境每况愈下,日益艰难。



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相州发生涝灾,“夏雨频并”,收成锐减。



翌年,岳和抱孙心切,为十六岁的岳飞张罗婚事,娶了一个刘姓女子。一年以后,即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岳飞的长于岳云诞生。喜事临门,而岳家的经济负担却日渐沉重。



古代农民在无法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只能典卖土地,或者借高利货。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而使自己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最后无非落到“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己非己有”的悲惨境地。



岳飞新婚不久,便不能在家乡安居了。这个不足二十岁的青年,只好强忍悲痛,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他万分依恋鬓发苍苍的老父和老母,却不得不同他们离别。



相州州治安阳县有一户世代显赫的家族韩家。早先韩琦历任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宰相,是这个显赫家族的奠基人。韩琦的长子韩忠彦又在宋徽宗初年任宰相。韩家既是皇亲,又有许多贵戚。在北宋帝国的上层,几乎处处渗透着这个豪门大族煊赫的势力。




按法律规定,本地人一般不准在本地做官。但是,为显示北宋王朝的特别恩宠,韩琦和其长孙韩治、长曾孙韩肖胄都先后担任相州的知州。这也表明了韩府是当地极富极贵的豪强之家。



韩肖胃大概是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接替其父韩治,继任相州知州。大约就在韩肖胃的四年任期内,岳飞作为一个不足二十岁的青年,自汤阴县来到毗邻的安阳县,当了韩府的佃客。



宋朝乡村无地的佃农,一般须编入“乡村客户”的户籍。他们大抵租种地主的田地,而向地主缴纳实物地租。有些地主还出租耕牛和农具,甚至掠取高达八成的地租。尽管剥削量已经很重,某些贪得无厌的地主还经常使用各种手段,例如用大斗、大斛巧取豪夺,变相加租。在政治上,宋朝佃农的地位是低下的。法律上甚至明文规定:“佃客犯主,加凡人一等。”



岳飞和其他佃农一样,“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这个来自外县的谋生者,虽勤劳至极,但生计看来仍相当艰窘。



有一天,岳飞去韩府的庄墅借籴粮食,恰逢张超率几百名盗匪包围了这座庄墅。岳飞便凭借自己的高超武艺,攀登上墙垣,引弓一发,利箭直贯张超的咽喉,即时毙命。几百名盗匪群龙无首,立刻溃散。



在养尊处优的韩家子弟眼里,本来决无一个普通的青年佃客的位置。此次意外的突发事件,使他们都认识了岳飞。后来岳飞成为名将,韩家子弟在官场中有意无意的宣传,使士大夫辈都知道了岳飞的低下卑微的出身。




岳飞解救了主人的危困,但韩府似乎也并未另眼相看,厚待岳飞。



岳飞受尽煎熬,眼看困顿的生活无边无涯,他寄身异乡、益发思念父母,思念亲人。最后,他不得不下定决心,离开安阳,返回汤阴。







三、前两次从军





北宋末年,宋徽宗君臣采用联金灭辽的政策,当他们看到辽国行即将被新兴的金国所吞灭,于是就想趁机收复当初被后晋石敬塘出卖而割让给辽国的燕、云等十六州。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朝两次集结时称战斗力最强的陕西军北伐。当时辽军退守燕、云地区,仅存撮尔之兵,居然将宋军打得一败涂地。最后,仍由金兵攻占燕、云地区,宋朝只能出重金高价,方买回几座空城。



宋徽宗君臣对内大肆搜刮,向人民加派许多苛捐杂税。最有名的,如东南的“花石纲”,北方的“公田”,全国范围高达六干二百万贯的“免夫钱”等。在河北等路,繁重的军事后勤供应,加之征辽军队过境的搔扰和抢掠,更是鸡犬不宁,民不聊生。




岳飞回乡后,遭逢这种兵荒马乱的年景,生计更加艰窘。经全家再三商量,认为凭借岳飞的一身武艺,出外当兵,尚是一条谋生之路。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岳飞正好二十岁,已达成丁之年。年逾古稀的外祖父姚大翁很钟爱岳飞,得知岳飞准备投军,便想方设法请来一位名枪手陈广,教岳飞枪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岳飞枪法精熟,汤阴全县并无对手。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 九、十月间,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有一位文臣新知府刘韐上任。按照当时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体制,真定知府兼任真定府路安抚使,统辖真定府、相州等六个州府的军务。



前线第二次征辽的败报传来,刘韐感到惶恐,他担心辽军会乘胜南侵,便临时召募了一批“敢战士”,农民出身的岳飞也在应募者之列。



刘韐在检阅应募者时,看到岳飞生就一副雄越越的勇士气概,于是就单独和他谈话。刘韐和岳飞谈话时,岳飞申述了自己誓死保卫乡土的决心,刘韐当即任命岳飞为小队长。



事实上,辽军没有,也不可能乘胜进攻北宋,于是,刘韐就使用这支敢战士队伍,从事对内镇压。




相州有一股“剧贼”,其首领是陶俊和贾进,他们“攻剽县镇”,杀掠吏民,屡败官军,祸害一方。



岳飞请求为故乡除害,刘韐便派岳飞率二百名兵士,返回相州。



岳飞先派三十人装扮成商旅,听任陶俊、贾进俘掠,收归部伍。岳飞又命令一百人埋伏在山下,自己带几十骑前往挑战,佯败而逃。陶俊和贾进率众追击时,山下伏兵一齐出击,三十名伪装的商人也充当内应,俘掳了陶俊和贾进,其余党全部溃散。



接替韩肖胄的相州知州王靖向上司申报,保举岳飞为从九品的承信郎。



不料岳飞的父亲岳和经历长期劳累和贫困的折磨,突然一病不起。噩耗传来,岳飞哀痛至极,连忙光着脚奔回汤阴。自宣和四年(1122年)冬到宣和六年(1124年)冬,岳飞一直居家为父亲守孝。



宣和六年(1124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民多流移”。宋朝实行灾年招兵的政策,理由是“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将无以为生的破产流亡的农民招募为兵,可以防止他们当盗匪。而将反抗的力量转化为维护统治的力量,这是统治者的如意算盘。




岳飞在这个灾荒年景前往应募,第二次从军。岳飞被分拨到河东路平定军(今山西平定县)。平定军屯驻的禁军(正规军)编额有五指挥,每指挥名义上应有四、五百人。其中神锐军两指挥和宣毅军两指挥,属侍卫步军司系统;广锐军一指挥,属侍卫马军司系统。岳飞被编入广锐军充当骑兵。广锐军士的身高规定是五尺五寸以上,约合今1.7米以上。岳飞投军不久,便被升为“偏校”。



从宣和六年冬到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正是金军南下前的沉寂期,在平定军的广锐军营,军政的恶浊使岳飞愤慨,军风的腐败也使岳飞忧虑。



岳飞自幼听到不少有关三国时期关羽和张飞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虽然夸张失实,却达到了“樵夫牧稚,咸所闻知”的地步。关羽和张飞成为岳飞崇拜的英雄偶像。岳飞当上偏校之后,更向往着做一个文武全才,能与关、张齐名的大将。岳飞操演武艺,训练军士,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他以后献身抗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女真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长期居住在东北,是今满族的祖先。辽国雄踞北方时,女真族本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少数民族,生女真又是女真族中比较落后的一支。



十二世纪初,生女真在阿骨打(汉名旻)的领导下,反抗辽国的统治,随即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了金国。完颜阿骨打(旻)成为金国开国皇帝金太祖。



新兴的金国女真族盛行奴隶制,有强烈的掠夺性。




金太宗吴乞买(汉名晟)即位后,金国女真军队最后吞灭辽国,又立即准备发动侵宋战争。他们看穿了宋朝的虚弱本质,认为宋军是比辽军更不中用的对手。至于中原地区丰盛的物产,都市生活的繁华,统治者的无数金玉珍宝,更使女真贵族垂涎三尺。宋朝作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高度发展的文明国度,正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劫难。



金军的主力是女真骑兵,步兵只担任运输、掘壕等辅助工作,作战时仅仅用以张大声势。



女真骑兵惯于披挂好几十斤的重甲作战,兜鍪很坚固,只露双目。他们擅长连续作战,如果一次冲锋、一个回合的交锋失败,则败不至乱;他们可暂时退出战斗,重整队形,再次发起冲锋,叫做“更进迭退”。骑兵的负荷很重,却能连续进行几十个以至上百个回合的交锋,足见其坚韧的战斗力。这是残酷的军法,加上女真人原来落后困苦的生活条件造成的。



女真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弓箭,“弓力不过七斗,箭镞至六、七寸,形如凿,入辄不可出”,“刀剑亦不取其快利”。他们长于弓矢远射,却短于白刃近战。



金国剽悍的骑兵,胜过了原先的辽国和西夏的骑兵。在金国建立之初,女真骑兵几乎所向披靡,从未遭到严重的挫败。



然而女真人毕竟是人口比较少的落后民族,在征服辽国的前后,逐步把契丹人、奚人、汉人、渤海人、回鹘人、达靼人、室韦人、党项人、黔戛斯人等都征发当兵。复杂的民族成份不仅增加兵员,也弥补了女真骑兵的某些战术缺陷。




时称“金人野战,长于用骑”“金人攻城,长于用炮”。如进行大规模的攻城战,先进的攻城技术的运用,复杂的攻城器械的制作,火药兵器的制造和使用等,显然本非女宜人所擅长,而在灭辽战争中逐步学会的。



能实施攻城战,才能深入中原,这又是金军胜过辽军和西夏军之优长。显而易见,在攻宋前夕,金军的实力是空前强大的。



北宋朝廷对这场势不可免的战争却缺乏足够的警惕和准备。宋军的战略部署并未适应形势的变化,其重兵照旧屯扎陕西各路,以对付西夏;而在漫长的宋金边界,却兵力不足。至于宋军的素质,自更不待论。



由于两次征辽的失败,宋朝不得不向金国买得燕山府(今北京市)等几座空城,这本是一种耻辱,却被宋徽宗君臣当作一百六十余年来未有的光荣,大事吹嘘和庆祝。宋徽宗君臣一直沉湎于醉歌酣舞之中,直到燕北鼙鼓动地而来,才惊破了他们的好梦。



在攻灭辽国之后,金国女真人又将兵锋指向北宋王朝,金兵接连南下攻宋。而以宋徽宗、宋钦宗为首的北宋统治集团,不仅腐化没落,而且懦弱无能,在重大军国问题上接连失策,致使宋军接连败退,金兵攻城略地、长驱直入。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底,金军分两路南下。西路由左副元帅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统兵六万,自云中府(今山西大同)南下,进围太原府。东路由后来升任右副元帅的完顏斡离不(汉名宗望)率兵六万,直取燕山府。由于守燕山府的原辽国降将郭药师倒戈,并充当向导,完顏斡离不(宗望)军遂自河北路长驱直入,进逼宋朝都城东京开封府。




岳飞当时戍守的平定军与太原毗邻,地处河东抗金的前线。完颜粘罕(宗翰)攻取太原后,又出兵进犯平定军。粘罕满以为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稳拿这座不大的军城。不料平定军的军民严阵以待,顽强抗击,使金军损兵折将,一无所获。最后,在东路完顏斡离不(宗望)派兵支援之下,金军支付相当大的伤亡,才占领了平定军城。作为普通一兵的岳飞勇敢地参加了平定军的守卫战,殊死苦斗。直到平定军城被金兵攻破的最后危难时刻,岳飞才不得不奔回故乡。



四、尽忠报国



金国女真兵铁骑所过之处,宋朝百姓老弱惨遭杀害,妇女被驱掠蹂躏,男子多被掳去,剃掉部分头发,结扎辫子,充当管马、负担等苦力。田野里纵横交错的尸骸还来不及完全收拾,良田就已经荒芜,颓垣败屋也少有炊烟。金军的烧杀抢掠,既使对幸存者而言,也造成了极度的生活困难,中原百姓冻饿交迫,痛不欲生。



在第二次从军归来之时,岳飞在家乡见到了怀念已久、存亡未卜的老母姚氏,总算得到了一点宽慰。但是,国家的危难,山河的破碎,百姓的苦难,使这个热血男儿悲愤填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如此艰险困厄的世道,即使要贪生苟活,也极其不易,更何况岳飞决非是一个贪生苟活者。在河东的战争中,岳飞就已经是不畏刀丛箭雨的勇士。



事到如今,岳飞更强烈地感到,死难的乡亲必须用仇敌的血来祭奠,大地的剩秽必须用自己的剑去铲除。岳飞闻鼓鼙而思奋,决心重返前线,为驱逐外敌、光复河山而效命。



剩下的唯一顾虑,是年过六十的老母亲。岳飞离家后,曾经在艰难困顿的岁月中抚育自己的老母姚氏,自然缺少照应和保护,这又使他很难忍心为此。姚氏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却深明大义,她决不愿意拖累儿子,而是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最后,岳飞决定留下妻子刘氏,照顾老母和幼子岳云、岳雷。




岳飞临行之际,姚氏请人在岳飞背上深深地刺了四个大字――“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不仅刻在岳飞的背上,也铭记于岳飞的心中。在往后的峥嵘岁月里,岳飞始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履践着自己和母亲共同的庄严誓言。



千百年来,“尽忠报国”也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大旗。



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家国危亡的严峻形势下,岳飞第三次从军。



岳飞过去两次当兵,其实是为了谋生而迫不得已;到了第三次从军之时,岳飞已经成长为一个自觉的爱国者。





在河北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正在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



靖康元年(1126年)冬,岳飞前往投奔刘浩。刘浩询问了岳飞的经历,明了他的从军杀敌、保家卫国的抱负,自然相当器重他。




刘浩命令岳飞去收编一支盗匪,其首领名吉倩。岳飞乘天色傍晚,率四名骑兵赶到吉倩的营寨,规劝他们接受刘浩的领导, 参加抗金斗争。吉倩等人表示愿意归顺,但又顾虑会被官府杀害,岳飞再三作了保证。不料有个壮汉猝然向岳飞猛扑过来,岳飞机敏地予以还击,以手重劈其脸颊,将此壮汉打翻在地,并拨出佩剑,指向对手。吉倩等急忙罗拜求免。最后,岳飞引领这支三百八十人的队伍返回军营,岳飞因此被升为从九品的承信郎。



宋钦宗的九弟康王赵构,原是受命前往金国右副元帅完颜斡离不(汉名宗望)军中去求和的。但是赵构明知金军已渡河南下,却反方向北上,在靖康元年(1126年)11月20日抵达磁州(今河北磁县),又与知州宗泽发生龃龉。相州知州汪伯彦随后派刘浩带领二千名兵士,把康王赵构迎接到相州。



不久,康王赵构接到宋钦宗的蜡书,便于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初一日在相州开设元帅府,自任河北兵马大元帅,按宋钦宗的命令,中山知府陈淬任元帅,汪伯彦和宗泽任副元帅。宋朝一般不设元帅,而陈淬等三人又全是文官,这是贯彻文臣统兵,以文制武的原则。康王命武显大夫陈淬任元帅府的都统制,其下编组为前、后、中、左、右五军,其中前军统制就是刘浩。



按宋钦宗蜡书的命令,元帅府的任务是急速出兵救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但畏敌如虎的康王赵构却绝不敢尝试此事。他为确定今后的行止,便派兵侦察敌情。



岳飞属刘浩的前军编制,岳飞奉命带领三百名骑兵,前往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东)魏县(今河北魏县东北)李固渡侦察。在一个叫侍御林的地方,岳飞率所部击败一队金军,杀死金国一员枭将。岳飞胜利归来后,因功被升官三级,为正九品成忠郎。此次小胜虽然使岳飞报国仇于万一,却无补于抗金大局。



康王赵构身兼重任,却深怕元帅府的名义树大招风,引惹金军的兵锋。汪伯彦也竭力怂恿康王逃跑。两人经过密谋,决定先派刘浩领兵南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和滑州(今河南滑县),扬言要解开封之围,迷惑金军,以掩护康王逃跑。赵构和汪伯彦直至靖康元年12月14日出行时,仍然对军士隐瞒真情,诡称南下汤阴。康王赵构和汪伯彦等避开李固渡的金营,诡秘地进入北京大名府。




在刘浩前军二千五百人南下之前,岳飞又奉命率一百名骑士到滑州侦察,刘浩还特地将自己的一匹骏马借给岳飞使用。


岳飞率部一直深入滑州南部近开封府的地界侦察敌情,当宋军回归时,在黄河冻冰之上同金兵发生遭遇战。一员金将飞马舞刀而来,岳飞迎击,双刃相向,岳飞的刀劈入敌刃一寸多,岳飞又抽出刀来,一刀劈下金将头颅。宋军战士们接着奋勇冲锋,将人数众多的金兵杀退。


待刘浩率军到达濬州,正值闰年冬暖,大河解冻。部将丁顺率五百人乘船抵达南岸,便被敌骑冲散了。刘浩感觉形势严峻,自己兵力单薄,无法单独南进,只好带领人马北上,追赶已经逃到北京大名府的大元帅康王赵构。


岳飞因滑州的战功,又被升官三级,为从八品的秉义郎。接连胜利,使岳飞在元帅府享有“敢死”的勇名。岳飞怀着南下解救北宋都城之围的满腔热枕,但作为下级军官,又全然不知道康王赵构元帅府的内幕,更不了解这位大元帅的卑怯心机。


眼看救援开封的计划无望,岳飞虽然惶惑不解,仍不得不跟随刘浩前往大名府,心中却眷恋着故土,怀念着故乡的亲人。岳飞未曾料到,这次随军远行,与桑梓故乡竟成永别。康王逃走仅十一天,金兵就包围了相州,岳飞的家乡汤阴县后来也沦陷了,金兵还在当地构筑营寨。岳飞的第一任妻子刘氏不能守节,不愿忍受艰苦,先后两次改嫁,撇下岳母姚氏和岳云、岳雷两个幼子,使一家老小越发陷于颠连无告的困境。


康王赵构到达大名府后,河北路的几支宋军都向此地集中,副元帅宗泽首先从磁州赶来。

围绕着是否和如何营救东京开封府的问题,宗泽和另一副元帅汪伯彦的主张截然相反。发生激烈争执。最后,康王和汪伯彦私下商定,分兵两路,宗泽南征,康王赵构和汪伯彦之流则东逃至济州。


年近古稀的宗泽,毅然承担了救援开封的重任,而康王赵构仅分给他一万兵力,分成前、后、中、左、右五军。陈淬任都统制,兼领中军,刘浩部的二千人编为前军。岳飞自然也列入前军的编制,这是岳飞第一次成为宗泽的部将。


岳飞精神振奋,根据宗泽的指挥和部署,南下攻击金兵。宗泽在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下旬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接连同金兵打了十三仗,每战皆捷。岳飞奋战疆场,接连杀敌立功。


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正月的一次战斗中,岳飞连发两箭,射死金军两个执旗者,岳飞在率领骑兵驰击敌人后,又掳获一批军械。岳飞因此连升两官,为正八品的修武郎。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刘浩的前军奉命转战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岳飞披散头发,挥舞四刃铁锏,身先士卒,直贯敌阵。宋军以白刃近战击败金军,追奔数十里。战后,岳飞又升两官,为从七品的武翼郎。


刘浩的二千兵马进驻广济军定陶县(今山东定陶)的柏林镇后,康王赵构的元帅府又命令他改隶黄潜善,取消了宗泽对此军的指挥权。



当时,元帅府已集结了八万兵力,其中归宗泽指挥的只有二万六千人,而归黄潜善指挥的却有三万六千人。黄潜善畏敌怯战,只知保存实力,按兵不动,致使宗泽陷于孤军苦战的境地。宗泽虽然取得一些战役上的胜利,自己的队伍也蒙受了相当损失。


五、越级上书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都城东京汴梁被金国女真兵攻破,金兵大肆烧杀抢劫,将这座当时世界的著名大都会洗劫一空,同年四月初,金兵押着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金国左副元帅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右副元帅完颜斡离不(宗望)等另立原北宋大臣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楚。伪楚傀儡政权不得人心,无法维持下去,张邦昌不得不派人把御玺送到济州,奉迎康王赵构为帝。

公元1127年4月21日,康王赵构离开济州,前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出发之前,康王赵构将元帅府所属五军重新编组,其中张俊任中军统制,刘浩任中军副统制。岳飞作为中军的一名偏裨武将,随同大队人马,护送这位即将登基的新皇帝,前往南京应天府。


五月初一日,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将靖康二年改为建炎元年,成了南宋的开国之君,后来的庙号称宋高宗。宋高宗当时才二十一岁,他长期在深官养尊处优,所擅长的只有享受和淫乐,统治经验还不丰富。


宋高宗赵构称帝伊始,迫于严酷的形势,不得不起用众望所归的爱国文臣李纲担任宰相;而赵构真正言听计从的,却是权奸汪伯彦和黄潜善,外加一些宦官。


李纲于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间自南方赶到南京应天府。


李纲总结北宋亡国的惨重教训,审度宋金的实力对比,提出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李纲采纳张悫等人的建议,号召民众组织忠义巡社,抵抗金军。


李纲推荐宗泽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负责守卫京城;推荐张所任河北西路招抚使,傅亮任河东路经制副使,负责收复两路沦陷的州县。


张所任监察御史时,力主抗战,用蜡书导召河北路人民参军杀敌,在河北享有相当高的威望。宋高宗即位后,张所上奏,反对黄潜善和汪伯彦主张放弃河北与河东,与金国划河为界的卖国行径,并且弹劾黄潜善“奸邪”, 张所因此受到很重的贬黜。经李纲据理力争,张所方得复用。


李纲积极贯彻抗战路线,却遭到执政黄潜善和汪伯彦多方掣肘和刁难。按照宋制,如中书侍郎、枢密院长官等执政地位仅次于宰相,却与宰相合称宰辅或宰执大臣。黄潜善和汪伯彦坚持迁都东南,以图苟安一隅,这正中宋高宗的下怀。



岳飞处于黄潜善等权奸的羁束之下,接连几个月无仗可打,闷闷不乐。以岳飞当时官职之卑微,当然没有资格了解过问宋廷的许多谋议与争论,但是,岳飞逐渐明白,新建立的南宋朝廷显然并无认真抗金、收复失地的远图,只是一味地消极地怯战和退避。


最后,宋高宗准备往扬州(今江苏扬州)等地“巡幸”的消息,也终于传到官卑职小的岳飞耳中,岳飞忧心忡忡,焦急万分,感到无法保持沉默了。事关大局,尽管自己人微言轻,必须克尽己责,岳飞满腔爱国热忱于是不可抑制地迸发出来。


建炎元年(1127年)六、七月问,岳飞恳切地向宋高宗赵构上长书言事。岳飞指责黄潜善、汪伯彦等人无意恢复故疆,迎还徽、钦二帝,却欲退避到长安(即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襄阳(即襄阳府,湖北襄樊)、扬州等地,“在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中原的百姓将会感到失望,即使将帅们拼死作战,也无成功的可能。岳飞恳求皇帝改变主意,取消去三州“巡幸”的诏令,车驾还东京,主持大局,乘着金军怠懈的机会,亲率大军,渡河北伐,则“中原之地指期可复”。


这是岳飞第一次正式批评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北伐还是南逃,进驻开封还是退居扬州,这是当时抗战派和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爱国文臣李纲和宗泽都是在这个问题上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的,经过一年多的锤炼,岳飞作为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其批评居然切中投降派的要害,这表明他已具备非凡的见识。


在宋朝官场崇文抑武的风习下,武将被视为粗人,对其文化也并无什么要求,有的大将甚至目不识丁。岳飞本人自幼并无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他身为“区区武弁”,现在居然能够单独上书言事,足见他已经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而其见识也已不同凡响。


宋朝时期由于印刷术的之普及,文化教育势必有很大发展。南宋初年,文人上书言事,极为普遍,但是尊文抑武的时代背景下,岳飞作为一个下级偏将居然也能单独上书言事,这无疑是凤毛麟角,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赵宋王朝的家规国策是以文制武,刻意贬低和压抑武人,形成文尊武卑的关系。岳飞不过是一个从七品的下级小武官,在那个鄙视武夫的时代里,岳飞居然敢于上书规谏皇帝,指斥宰执,评议时政,这无疑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权奸黄潜善和汪伯彦看到岳飞的上书,自然是嗤之以鼻,他们作出了“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批示。岳飞不仅被革掉官职,还被削除军籍,赶出兵营,“孤孑一身,狼狈羁旅”,一时连生计也无着落。


岳飞遭受如此严酷的打击迫害,但他的爱国热情却并未被浇灭。岳飞怀着“尽忠报国”之志,又奔向河北抗金前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