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2日星期一

曹魏近臣——钟繇

  史载,大书法家钟繇,字元常,河南颍川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今天的河南长葛(原颍川),族人保留着他的墓碑,以作纪念。翻开“颍川阳江钟氏族谱”,钟繇赫然在我族“古代名人”之列,我辈是否遗传了钟繇书法方面的DNA,或未可知!

  钟繇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著称。钟繇也因其德高望重,功勋卓越,与曹魏皇室关系极为密切。董卓之乱时,钟繇做着汉皇帝身边的侍从官,钟繇毅然随曹操(155-220年)平乱,官渡之战,也深得曹操重用。钟繇对曹操统一北方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公元220年魏国初建,曹操之子曹丕登基,任命钟繇为大理寺卿,后升为相国,廷尉,进封为崇高乡侯。旋又迁职太尉,改封平阳乡侯。曹丕曾对左右大臣称赞钟繇、司徒华歆及司空王朗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公元227年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封钟繇为定陵侯,增其食邑人口达到一千八百户,并迁为太傅,位列三公之上,做了皇帝的导师。可见曹氏三代对钟繇都极为重敬。钟繇晚年因膝关节疾病,朝拜皇帝甚为不便,明帝曹睿便让钟繇入朝时免去拜礼。由此还首开凡三公有病皆可不拜之先例。钟繇死于魏明帝曹睿太和四年(230年),死时明帝穿孝衣凭吊,并谥之为成候,下诏赞其“功高德茂”。钟繇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为当时的曹魏皇室所倚重,更显著的是其在书法领域的深远影响。

  汉隶秦篆,再往前就是甲骨文了;楷书,据明著名史学家陶宗仪《书史会要》:始自“钟王变体”。钟繇历来都被认为是中国书史之祖,对汉字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楷书一体的定形始自于他,这是不争的史实。

  唐著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东汉蔡邕之书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论起辈分来,钟繇当为王羲之的师祖。

  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多为临摹本,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说,《墓田丙舍帖》、《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因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以他临摹钟繇的真迹非常成功,从中可以看到钟繇书法风格总体特征,当然也留下很浓厚的王体笔意。

  “六帖”指《墓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为临本,《丙舍帖》、《还示帖》,成就较高,也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至于《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巳远离钟体。

  “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

  《荐季直表》艺术成就很高,元代陆行直赞美此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在用笔方法、间架结构等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南朝梁书法评论家庚肩吾的《书品》将钟繇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刘熙载等都给以极高评价。

  后人学钟繇书者众,据载钟繇之子钟会在书法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王羲之父子对钟繇书体就有多种临本,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原广东省书协主席麦华三吸收钟繇高古质朴之精髓融入飘逸秀丽的神韵,自成一体,影响至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