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

满清的“骑射”

       “骑射”又称“习射”,即在策马疾驰中飞箭中靶。“骑射”是清代最受重视和最普遍的军事体育活动。满族人的祖先女真人就擅长骑射。满族入关前的所有八旗士兵保持骑射传统,不但使之具有高超的武艺,而又具备矫健强悍的体魄。满族入主中原和夺取全国政权,得力于此。


      满族入关建立清王朝前后,十分重视“骑射”。据《清太宗实录》载,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就提倡“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之法,归结为 “国语骑射”,并拒绝朝臣效法汉人服饰的建议,坚决主张保持“骑射”制度。入关建立清王朝后,立即以顺治皇帝名义下诏:“我朝以武功开国,频命征讨不臣,所至克捷,皆恃骑射。今天下一统,勿以太平而忘武备,尚其益习弓马,务选精良。”清王朝作出严格规定,武举必须考试“骑射”,八旗官兵的考核科目第一重要的也是“骑射”。不仅皇帝本人和八旗官兵要能驰马骑射,汉军八旗官兵也要掌握这项技术。并规定自幼练习,至六十岁以后才可免试。考核标准严格,《旗军志》载:“(朝廷)兵部尚书于春二月,角射而赏罚之。前期,都统、副都统率其属部,习射于国郊。兵部尚书监射;一卒步射十矢,马射五矢,步射中的七,马射中的三,为上等,赏以弓一矢十,白金、布帛各七。步射中五,马射中二,为中等,赏白金、布帛各五。步射中三,马射中一,为下等,无所赏。马步射或一不中,或两俱不中,则笞之。一佐领受笞之卒过十人,则佐领有不善教练之罪,至夺俸。一旗满六百人则都统之罚亦如之。”可见清代对“骑射”的重视。
        清朝廷从顺治皇帝开始至道光帝的160多年间,每年皇帝都要巡幸塞外行围,这就是所谓“非以从禽,实以习武”的“讲武之典”,目的在于提倡“骑射”,以“肄武绥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木兰行围”,地点在承德以北。
        到雍正皇帝后期,举有浓厚军事色彩的“骑射”锻炼开始流于形式,雍正帝曾指出“有虚应故事者,以图塞责。”有的驻防将军“出行则皆乘舆”(轿),以骑马为耻,武艺日益荒疏。有一次,乾隆皇帝亲自检阅军事人员,“步箭不堪,所射非不至布把(靶),即擦地而去;甚至有任意放箭伤人者,成何事体!”陆军“操演之法,大抵期以饰观;”“水师营汛,亦不过演就水阵,聊以塞夷而已。”到后来,昔日英勇善战的八旗子弟堕落为只会斗鸡、提鸟笼、酗酒、赌博,而不识弓箭为何物了。逢到战事,则只能依靠汉人的绿营军队。在鸦片战争中,清廷命皇侄奕山、奕经率军赴广东、浙江驻守。两人均不知兵为何物,只图酒色为事,贪生怕死。有人套千家诗二首,曰:“清明时节炮纷纷,奕山奕经吓断魂,借问逃军何处去?渔人遥指麦香村。”“月落鸟啼炮满天。将军参赞对愁眠。姑苏城外王家巷,夜半姑娘上战船。”清末,八旗子弟已成为社会寄生虫,最终连同其安身立命的寄生体--清王朝,被人民革命的怒涛席卷而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