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西庇阿借东风:一个神话的诞生
1.妙计
豪杰也许就是疯子,可是疯子未必都能成为伟人。除了大胆,你还得有那份才华,那个机遇。年轻的西庇阿出山第一战就不同凡响。这一战,最典型地体现出他以后一贯的作战风格:构想大胆,执行细密,总是谋定而后动,好比象棋好手“下棋看五步”,有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老谋深算。
首先是选择作战对象的问题。当时在西班牙半岛,罗马军队偏处东北一角,坚守西班牙通向高卢和意大利半岛的要道。迦太基军以为罗马人已经不足为患,三支军队分散开来。汉尼拔的两个弟弟各带一支军队,哈斯德鲁巴在西班牙中部,今马德里附近地区,马戈在南部海边的直布罗陀,另一军哈斯德鲁巴-吉斯戈在西海岸的塔古斯河口Tagus。分兵的原因,除了轻敌以外,主要是三名将领互相不服气,而西班牙的给养水平又负担不起一支太大的军队,而且西班牙内地的土著部落非常善战,需要弹压。
这样,西庇阿就处於内线的地位,他的兵力强于分散的三支迦太基军中的任何一支,但是弱于任意两支的合力。在他的地位上,最自然的选择,就是利用内线地位,抢先攻击最近的一支敌军,各个击破。西庇阿却选择了看似最冒险的方案。他不去攻击任何一支敌军,却径直沿东海岸南下,奇袭半岛东南角迦太基军队的总补给基地,新迦太基城。说这个方案冒险,是因为西庇阿劳师袭远,新迦太基又城防坚固,易守难攻,那个时代攻城是不容易的,汉尼拔横行意大利垂十五年,也没敢去碰罗马的金城汤池。万一初战不能一鼓而下,敌人援军赶到,马上就是顿兵坚城,受内外夹击的局面。
但是细看这个方案,其实构思很巧妙。首先是时间差:西庇阿奔袭新迦太基城,是7天的行军距离,而任何一支迦太基野战军,赶到这里至少都要10天的行军。这样,只要西庇阿3天之内拿下要塞,就能反客为主。其次,罗马拥有海军优势,就算至不济,攻城失败,被援军包围于坚城之下,还可以退上战舰,从海路撤出来。所以,这个行动并不象看上去那么冒险。第三是新迦太基城防虽然坚固,却只有1千精兵防守。第四,拿下此城还只是西庇阿算计中的第一步,他从内线变为外线奇袭新迦太基城,成功之后还要从外线再变内线,引诱三支迦太基军来攻,再各个击破。
这个计划,显然在西庇阿心里盘算了许久,他到任的时候是冬季休战期间,对新迦太基地形兵力的刺探,整个冬季都在秘密进行。新迦太基的地形是处在一个半岛上,座西朝东,南边是大海,北边是一大片咸水湖,这个湖与大海有一条运河相通,而运河就在城的西面背后。因此,新迦太基城南北西三面环水,只有城东是半岛根部的狭窄正面。守军几乎所有兵力都在这里,城墙也最高最厚。而西庇阿却从当地人口里,知道了一个连守军都不知道的秘密。
那是什么呢?
2。奇迹
西庇阿的整个作战计划制定得相当精细。他带大军出发的时候,对所有人隐瞒了此行的目的地,只告诉副将,指挥舰队的莱利乌斯一个人Laelius,要求他务必在陆军到达的同一天,赶到新迦太基城。既不能早也不能晚。7天之后,罗马水陆两军会师新迦太基城外,大战爆发。西庇阿遵循常规,从东部正面攻城。早上攻击城墙的罗马步兵故意示弱,引诱守城精兵开城出击,然后西庇阿两翼伏兵突起,杀伤了大部分出击的守军,差一点就能尾追敌军夺下城门。可惜守军的运气终究比较好,动作也比较快,城门封闭,罗马军队不得不从正面强攻。
罗马军团从上午攻到傍晚,死伤枕籍,看起来要无功而返了。此时,奇迹突然出现:城北面,也就是罗马军的右翼,守军的左翼,那个大湖的水开始退潮,水浅到可以徒涉。西庇阿早已等待这个机会,他亲自率领集结待命的五百精兵,从湖面涉水绕过城北,从没有一个人防守的西北角登城,然后指挥士兵从城墙上杀回正面,侧击守军,打开城门,一举攻占了这座坚固的要塞。
这就是后来西庇阿神话的最主要来源:你想,在一场激战正酣的时候,掩护敌人侧翼的湖水突然退了,而西庇阿统率罗马突击队徒涉湖面,就象能在水面上行走一样,能不让当时的人惊为神迹吗?更妙的是,战前西庇阿的动员演说里,就公然预言“今天会有奇迹帮助我们取得胜利” 。所以,这个奇迹绝对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歪打正着,而是统帅西庇阿能够通神,请来了朱辟特,马尔斯,阿波罗,孙悟空等等诸神大仙帮助作战的结果。那个时候的人都迷信,经此一战,西庇阿不但树立了统帅的威望,而且建立了一个神话,大家不仅把西庇阿看作一位统帅,而且简直就是一个半仙。
3。解谜
对我们后世的人幸运的是,西庇阿这个神话的谜底,还是有史料揭穿了。其实没有什么神力,而是我们前文提到,西庇阿侦察出了一个连当地守军都不知道的秘密:湖水会退潮,而且退潮的时候水深可以徒涉。西庇阿本人放纵这个神话不予澄清,则是因为当时的人迷信,正好可以利用迷信来建立国民和士兵对统帅的绝对信心,也是个鼓舞士气的办法。我们后世写这段历史,无论是蒙森,利德尔-哈特,还是杜普伊,富勒,再大腕的名家,所依据的原始资料,主要都是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和罗马历史学家李维,而李维的主要资料,也是转述波利比乌斯。正好波利比乌斯是个当时最不信邪的主儿,他的资料来源,就是西庇阿的副将,那个唯一事先获悉西庇阿全盘计划的莱利乌斯。西庇阿的大部份战役计划,都是莱利乌斯亲口告诉波利比乌斯记述下来的。再者,西庇阿本人二十年后给马其顿王腓力五世写过一封亲笔信,信中详细论述了新迦太基之战的决策过程,这封信得以流传后世。西庇阿跟腓力五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这封信的主题很有意思,就是要论证:“我是人,我本平凡,千万别把我当半神看”。
但是退潮之说,用来解释“神迹”其实也不圆满,聪明人会提出这么几个疑问:第1,内陆的泻湖与海相通,涨潮退潮也没有什么奇怪,可是退潮是有规律的,天天都有,如果每天都有那么一个时间水浅可以徒涉,即便当地的守军不知道,老百姓也会下水,抄个近道,会个情人,钓个鱼虾螃蟹什么的。长此以往,守军会不知道?打起仗来,会不加以防备?第2,如果西庇阿知道会有退潮的话,他等退潮前总攻,把敌人正面主力吸引住就行了,为什么事先精心设计诱敌,诱敌不成又花一整天时间强攻,增加很多伤亡,好像他事先不知道似的?牺牲士兵的生命就为一个戏剧效果,这个戏,也做得太矫情了吧?
后来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又有历史学家兼地理学家实地考察,发现真正退水的原因,既不是奇迹,也不是退潮,而是风。当地的这个季节,常会刮一种从内陆来的大风,因为湖的肚子大出口小,大风一起,会把大量的湖水从运河吹到大海,这样水面就变浅了。更妙的是,无论平时的退潮,还是内陆的大风,单独一项都不能把湖水变得浅到可以徒涉,必须两者叠加才行。所以,平时大部分时间,湖面是不能走过去的,当地守军也不知道这个秘密,只有老住户才知道。
这也可以说明西庇阿作战一整天的原因。他只知道会有风,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风,甚至不知道在这三天当中会不会起风。所以,西庇阿所设计的作战方案,是做好准备以待天时。天时到了固然好,万一借不成风,他还想凭实力试试强攻的手段,结果呢,天遂人愿。这就是所谓“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和“天助自助者” 的道理。
三国演义里,有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那是小说。不过西庇阿在公元前209年自己的初战新迦太基战役,确确实实玩过这个“借东风” 的把戏。我当年在大学里看凯撒的内战记,亚历山大远征记这两部书的时候,常常能看到跟“三国演义” 十分类似的情节,记得凯撒就干过类似空城计的事情,当时就常常感叹,其实古今中外人类的战争智慧,还是共通的。西庇阿呢,除了这次“借东风”,后来还有过“庞统连环计” ,“火烧连营” ,“围魏救赵” 的事迹,尼禄在梅托汝斯河战役也有过近似于孙膑的“增兵减灶” ,我们将在后文中一一提到。
第三章 平定西班牙
1.贝库拉战役Baecula:公元前208年
西庇阿初战奇袭新迦太基得手以后,并未马上向三支敌军中的任何一支发动攻势,而是停下来过冬。他并不是不知道乘胜追击的道理,但是他所占领的,是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总补给基地,他要等一段时间,让迦太基人的士气感受到这次战役的后果,也给西班牙本地部落思考的时间,琢磨琢磨支持迦太基人是否明智。这又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招数,让饥饿和自然条件站在自己一边作战,出自一个26岁年轻人手中,丝毫看不出年轻人的火气。
翌年,终於是迦太基人忍受不住,主动进攻了,糟糕的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酝酿,迦太基人仍然做不到协调一致,而是各自为战。先来挑战的,是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两军双方交战于贝库拉地方,西庇阿的3万5千人对哈斯德鲁巴的2万5千人。哈斯德鲁巴并非糊涂,他知道自己的兵力弱于西庇阿,也希望等其它两军赶来以后再以绝对优势兵力交战,因此哈斯德鲁巴先据险扎营,这是一个高于周围平原的台地,有两级,哈斯德鲁巴将精锐驻扎在最高的一级地势,稍低的地形由轻步兵掩护。应该说,这个部署没有什么失误。西庇阿这一方,自然希望速战速决,在其它两支迦太基援兵赶到之前结束战斗。因此西庇阿主动挥军仰攻,经过激战,先让罗马轻步兵登上第2级台地,站稳脚跟。然后,罗马军团主力绕台地第二级向左右两翼迂回。迦太基军主力此时还在营地里面没有完全出来,而营地周围是有壁垒的,要从营门出来再作环绕布防,迦太基主力赶不上罗马军团迂回的速度,结果罗马人比较轻易地就登上最高的台地。迦太基军丧失了地利,气为之夺,未作顽强抵抗就开始后退,结果损失1万2千人。不过此战哈斯德鲁巴的撤退还是很利落的,他损失的主要是轻步兵和联盟部队,保全了部署在后面的近半数精兵和全部辎重。
为争取当地人心,西庇阿立即释放了所有扣押在迦太基营地的西班牙各部落人质。当时无论罗马人还是迦太基人,迫使联盟部落交出高级人质作为结盟的抵押品,都是通行的做法。西庇阿此举,意在收买人心。在俘虏当中,有一位青年骑士,是努米底亚部落国王马西尼沙的侄子。努米底亚人是北非的游牧部落,特别擅长骑马打仗,出产当时地中海世界最优秀的骑兵。汉尼拔屡战屡胜,努米底亚骑兵的助力不小,而罗马的骑兵,数量和质量远远赶不上努米底亚骑兵。努米底亚人不是黑人,而是属於北非柏柏尔人的一支。他们有不同的部落联盟,虽然服从于迦太基的霸权,为迦太基军团提供雇佣军,但是内政是自治的。最强大的努米底亚部落王国有两支,一个以马西尼沙为首,是迦太基人的盟军,另一个部落更大,已经正式成为王国,国王叫西法克斯Syphax。西法克斯国王与迦太基时有龌龊,当时并未参与西班牙境内的战争。原本马西尼沙因侄子年幼,禁止他出来作战,小王子是自己偷跑出来参军的,结果第一战就被罗马人俘虏。西庇阿得知以后,给予热情款待,不但放人,临走还送钱送衣甲,并附送了一大套“作战英勇,少年有为” 之类的客套话。这是一笔利润丰厚的感情投资,而且还是长线投资。此后在西班牙的战局中,马西尼沙虽然还是站在迦太基一边,但是后来在北非倒戈。六年以后决战扎马,西庇阿手下的马西尼沙实在是起了无可估量的决定性作用。他的感情故事也相当精彩,我们在后文“爱在西元前” 一章还会提到。
2.横扫千军:公元前207年
贝库拉战役以后,西庇阿并未穷追,而且放哈斯德鲁巴带部队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意大利半岛,增援汉尼拔去了。后来的历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近世的评家,只有利德尔-哈特极力为西庇阿辩护,在利德尔-哈特的书中,记载迦太基的损失是被杀8千人,被俘1万2千人,因此,后来带到意大利去增援汉尼拔的军队,老兵数量已是微不足道。但是我看到的其它几种史料,都认为迦太基保存了主力的三分之一到一半。那么1万2千似应是总损失数。
很可能,西庇阿没有追击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因为如果穷追,有可能遭遇其它两支迦太基军会合后的优势兵力。另外,西庇阿的主要战略任务在西班牙,虽然说阻止敌人进军意大利半岛增援汉尼拔也是他的任务之一,但他只要吃定了西班牙,即便有一支敌军进入意大利半岛,仍然是无本之木,自有意大利本土的罗马军团来对付。
事实上,贝库拉战役之后两天,另外两支迦太基军团由汉尼拔之弟马戈,和哈斯德鲁巴-吉斯戈率领,就和汉尼拔之弟哈斯德鲁巴的残兵会合了。三将开会协商,决定哈斯德鲁巴率残部,加上马戈的一部分兵力,脱离西班牙战场,进入高卢,再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增援汉尼拔。马戈的另一部分兵力转交给吉斯戈,让他正面抵挡西庇阿,缓缓向西撤退,放弃西班牙半岛的大部分,而马戈本人去海岛上招兵买马。
如此,西庇阿经两战,就大致搞定了西班牙全境,尽管没有全歼迦太基军,但比他自己父亲和叔叔6年经略的成果,还要大许多。
公元前207年,迦太基从本土派遣哈诺前来增援(Hanno,迦太基的常见名字,史书上在这一段提到好几次,应为几个不同的人。其中汉尼拔的第三个弟弟哈诺曾被老西庇阿俘获,后来在北非大西庇阿登陆的第二战战死,。另外此处的哈诺,日后大西庇阿登陆北非时初战被杀的哈诺,和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的助手哈诺,史书没有说清是否同一人。史上还有一个老哈诺,是汉尼拔之父哈米尔卡在第一次迦太基战争中的政敌,迦太基著名的亲罗马派,后来西庇阿征服非洲时候迦太基的谈判代表之一) 。哈诺与哈斯德鲁巴-吉斯戈和马戈三人合兵一处,前出安达卢西亚地区,准备与西庇阿再作决战。
西庇阿这次的反应极快,他趁哈诺和马戈的援军还未来得及跟吉斯戈的主力会合,自领军监视吉斯戈,同时派遣副将西拉努斯Silanus率1万步兵和500骑兵远程奔袭哈诺和马戈。西拉努斯进军太快,在迦太基人还没有得到消息之前,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迦太基的盟军,西班牙凯尔特-伊比利亚人Celt-Iberian,迦太基军本队立足不住,随即崩溃,汉尼拔之弟马戈逃跑,哈诺被擒。
顺便说说去意大利增援兄长汉尼拔的哈斯德鲁巴的结局:他先在高卢招兵,进入意大利的时候,翻越阿尔卑斯山倒没有受到什么困苦。进入意大利北部之后,罗马军队的主力分作两处:李维乌斯率一部堵截哈斯德鲁巴,执政官尼禄(就是西庇阿去西班牙替换回来的那个) 在南方与汉尼拔对峙。尼禄截获了哈斯德鲁巴给汉尼拔的书信,获悉哈斯德鲁巴的进军路线,於是星夜率一支精锐部队借助夜暗掩护,急行军北上,还是在夜里秘密抵达李维乌斯的大营,下令不准新搭营帐,新来的援军挤住进原先的部队的帐篷,为的是不让敌人知道罗马军实力暴涨。这就是罗马版的“增兵减灶” 之法。第二天,哈斯德鲁巴从罗马号角中听出来了有两支部队,打算闭门不出,趁夜撤退,却在转天于梅托汝斯河畔,不得不接受会战。结果全军覆没。尼禄又是星夜兼程回到汉尼拔主力的当面。这一次远程机动作战实在是大胆而隐秘,汉尼拔在梅托汝斯河战役之后一星期,还在盼望哈斯德鲁巴的消息。后来,据说是尼禄遣俘虏主动告诉汉尼拔,也有史籍说是尼禄让人将战死沙场的哈斯德鲁巴的首级,射入迦太基营地,汉尼拔才知道弟弟的噩耗。
3.伊利帕大战克竟全功:公元前206年
前206年,哈斯德鲁巴已死,哈诺被俘,西班牙战场的迦太基将领,只剩下马戈和哈斯德鲁巴-吉斯戈了。当哈斯德鲁巴在意大利败亡的消息传来,迫使迦太基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与西庇阿决战,以便在打败西庇阿以后,再努力增援汉尼拔。吉斯戈和马戈集结了一支规模空前的大军,共7万步兵和4千骑兵(另一说是5万步兵和4千5百骑兵),还有32头战象,到今天西班牙城市塞维利Seville附近一个叫做伊利帕的地方Ilipa,向西庇阿挑战。西庇阿的罗马军团共4万5千步兵和3千骑兵,人数上占绝对劣势。但是他并无惧意,对手都是自己手下败将,送上门来,正好是一劳永逸结束西班牙战局,克竟全攻的时候了。
何况,西庇阿有一肚子的算计,还没施展出来呢。伊利帕战役,又是一个西庇阿深思熟虑,将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战例。
西庇阿对决战的计划盘算已久。两军对垒的一连数日,没有交战,双方每天都是同样的一套程序:迦太基军先拉出营,列队挑战。西庇阿的罗马军天天故意比迦太基军晚一个时辰出营列阵,部队序列也是天天相同,罗马重步兵军团主力在中央,战斗力较弱的西班牙部落盟军列阵两翼。两阵对圆,西庇阿却拒绝作战,只让部队守住阵脚,既不出击,也不回营,就那么两支军队面对面站着相面,从早晨相到晚上,大家混个脸熟,然后各自回营睡觉。
难道西庇阿有什么暗渡陈仓的锦囊妙计?也不是。西庇阿是在玩心理战,用现代术语讲,头两天是让对手先建立一个心理定势。
到决战的那一天,西庇阿亮出底牌了。他天不亮就让部队饱餐战饭,抢先出营挑战。这让前数天习惯了晚睡晚起的迦太基军大吃一惊。可是对手今天早起了,看来是立心要掐一架,自己不奉陪也说不过去呀,所以迦太基军队匆匆忙忙顶盔贯甲出营列阵,等站好了,举起刀枪,才想起来:哎,对了,净想打架了,早饭还没吃呢,肚子开始叫。要知道,冷兵器时代作战,绝对是重体力活,吃饱没吃饱,有没有力气,那打架的效果可差得远去了。还没开战,迦太基军在心理上和体力上,先吃了一个亏。
所以说,老祖宗教导我们:“早饭吃得好,午饭吃得饱” ,绝对是有道理的。
除了没吃早饭,迦太基军队还发现,怪了,怎么今天站在我面前的敌人,我全都不认识呢?前两天相面相熟的跑哪去了?原来,西庇阿突然改变了作战序列:西班牙盟军在中央,罗马军团放到两厢。今天,西庇阿安心是要重演坎尼会战两翼包围的好戏,只不过,这次遭殃的,是迦太基人。
西庇阿故意等到中午时分,估计迦太基人饿得差不多了,才命令罗马阵线挺进。迦太基军队好容易睡醒,也没吃饭,稀里糊涂上了战场,发现对方序列有变,并没多想:反正都是敌人,冲上去砍丫的就是了,管他熟不熟呢,生人倒更容易下得去手。可是上前一冲才发现,怎么距离这么远,半天还没冲到跟前呢?
这又是西庇阿的精心算计。他把自己战斗力较弱的中央向后收缩,尽量延迟与敌人交战的时间,同时,两翼精兵前出,排出一个盆钵形,一下子就击溃了迦太基军队的两翼,将整个迦太基军队主力收入钵中。迦太基军刚刚与正面的罗马西班牙盟军接战,侧翼就已经溃败,全军被罗马军团包围,数万大军遭到灭顶之灾,只有主帅哈斯德鲁巴-吉斯戈和马戈两人,带着6千部队逃脱。为什么古代作战两翼迂回会这么有效呢?因为那时的战阵,都讲究保持作战队形和正面朝向,一旦侧翼受到攻击,除非能及时将两侧部队正面及时旋转过来,就象高加米拉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的空心方阵,或者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左翼旋转那样。否则的话,作战队形正面向前,仅仅个别战士侧过身来抵抗,是形不成战斗力的。
如果说坎尼会战中,汉尼拔的中央凹陷半月阵,是中央弱旅与罗马军团交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话,那么伊利帕会战,西庇阿的收缩中央,两翼前出的阵形,则是有意为之。实质上,西庇阿这个阵形,就是古希腊底比斯名将埃帕米农达斯首创,两千年以后由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发扬光大的斜楔式阵形的对称版,可以看作更加复杂的左右双斜楔阵形。他们共同的精髓,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一侧,同时回缩己方较弱的一侧,抢先击溃对方一翼,延迟自己较弱一翼投入交战的时间,打一个时间差。那么西庇阿在伊利帕之战的精心设计,比汉尼拔在坎尼的胜利更加高明么?我看倒未必。因为缩回一翼的斜线阵形要有敌方的配合才能奏效,敌人在交战前仍然有行动自由,如果敌方不中圈套,还可以及时调整部署,这样设计就落空了。只有以正面主动牢牢吸引敌人,让敌人无法调整部署,才是保证侧翼迂回战术成功的不二法门。
战役之后,西庇阿指挥罗马军队和伊比利亚联军,进行了坚决彻底的战略追击,这次,再也不用顾忌迦太基新锐野战军的威胁了。这样彻底的战略追击,在拿破仑之前的古典时代还很少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