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星期四

富有“创意”的中国历朝历代官员们

中国历朝历代官员的“提案”,包括向帝王提出的书面和口头的建议、意见,有益国计民生、治国安邦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官员的“提案”不着边际、平庸琐屑,无补于朝政的改进、国家的治理,其中甚至不乏雷人的“提案”。直言难求以及官员“提案”质量不高,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帝王


中国历朝历代官员的“提案”,包括向帝王提出的书面和口头的建议、意见,有益国计民生、治国安邦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官员的“提案”不着边际、平庸琐屑,无补于朝政的改进、国家的治理,其中甚至不乏雷人的“提案”。直言难求以及官员“提案”质量不高,曾使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困扰。

明朝七件雷人“提案”

相当一部分官员出于保身、固位的目的,常常在向皇帝上书或口头报告时,提出一些无关宏旨、没有任何风险的意见。于是,雷人的“提案”便纷纷涌现。以下列举明朝七件雷人提案:

提案一:野蚕结茧,建议开庆祝会。明永乐初,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皇帝:今年山东一些地方野蚕结茧,缫的丝送到礼部,请率领百官庆贺此事。明成祖一句话就把礼部官员打发了,他说:“野蚕成茧亦常事,不足贺。”此“提案”被否定原因:少见多怪。

提案二:阴云遮住日蚀,提议祝贺。永乐四年(1406)夏历六月初一,据预报这一天应当发生日蚀,因阴云遮蔽而不见。礼部尚书郑赐以为是吉兆,提议祝贺。明成祖说:在天的这一方,因阴云蔽日见不到日蚀,不等于他处也见不到。天空很大,能见到日蚀的地方,多得很哪。此“提案”被否定原因:缺乏常识。

提案三:皇帝讲话多了,劝谏皇帝少说话,养养精神。明成祖与群臣讨论政事,一谈就是老半天,有的官员便进言:皇上啊,您讲话这么多,可不利于身体调养啊。作为君王,贵在“简默”(讲话简约,有时不发一言)。明成祖不领该官员的情,说道:天下这么大,百姓的苦乐,措施的利弊,必须广询博访才能有透彻了解。并非我喜欢多讲话,而是不得不如此。不敞开讲,官员们怎能言无不尽?此“提案”被否定原因:有阿谀之嫌。

提案四:据说山谷中传出 “万岁”声,要求庆贺。永乐十三年(1415)春,贵州布政司向朝廷报告:有人在太岩山听到山中连续发出“万岁”的呼声,这是皇上威德远播,感动山川的明证。尚书吕震请求庆贺。明成祖说:在山谷呼喊,会听到回声,这是常识,哪里是什么奇异的事情?此“提案”被否定原因:捕风捉影。

提案五:有兔唇缺陷的人不能担任武官。永乐年间,兵部提议,在有世袭武官资格的人当中,凡有“兔缺”(兔唇、唇裂)缺陷的,均不得世袭武官。明成祖说:“武臣当察其智勇怯弱及武事如何,岂当论相貌?孙膑既刖,智尚可用。”他说,战国时军事家孙膑虽然被削掉了膝盖骨,但他的智谋可用。明成祖断然拒绝采纳兵部的提议。此“提案”被否定原因:歧视有生理缺陷的人。

提案六:一家被盗,十家负连带责任。明代宗景泰年间,南京守备陈豫等人上奏:永乐年间有过先例,一家被盗,四邻十家有责任帮助擒盗。若擒获盗贼,赏银五十两,钞二千贯,文绮“四表里”,并可分得盗贼的财产。如坐视,被盗人家的损失就要由四邻十家共同赔偿。不但如此,还要将这十家的人戴枷示众,直到盗贼被逮才能释放。陈豫等人要求正式实施这种连坐法。这份“提案”被朝廷压下。此“提案”被否定原因:措施极端,强调严刑峻法过头。

提案七:天上见到寿星,要求庆贺。明永乐十五年(1417),寿星现,群臣请贺,明成祖说:往年寿星出现,你们以为是祥瑞,纷纷致贺。然而四方旱涝、蝗灾、流行病比比皆是,却很少有人向我报告。他对群臣的提议不予采纳。这个“提案”被否定的原因:只关心天上的事,不关心地上的事。

这七件“提案”的通病是不议民生大事,不议朝政大事,不议国家大事。有的“提案”,对民生问题虽有涉及,但观点偏激,一无可取。

古代皇帝怎么获得“提案”

封建时代官员上书皇帝,是其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渠道。

官员上呈皇帝的书面报告,名称很多,有奏报、奏章、题本、奏本、题奏等等。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总称奏疏或奏议。

掌管奏疏的通政司这类机构,对于朝廷来讲,是一个重要的机构。下情上达,靠它;帝王和朝廷了解全国民情、舆情,靠它;最高当局掌握全国官僚机构的运作情况,靠它。如果它不能正常、有效运转,那么,皇帝和朝廷就要闭目塞听了。

明成祖时,规定通政司所收奏疏,要全部上呈皇帝,不得以种种借口截留。然而通政司官员擅自作主,将所收四方奏疏,分成要件和非要件,将要件上呈明成祖,而将他们认为的非要件转送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明成祖得知后非常生气,他说:设立通政司,目的就是使言路畅通,信息畅通,现在全国各地的报告,我都不能全面了解,通政司不是等于虚设了吗?

通政司官员眼中的非要件奏疏,在明成祖看来,很可能就是重要奏疏。他说:我治理天下,希望全面掌握民情,“虽细微事不敢忽”,连细节都不敢忽略。又说,一个皇帝,不熟知民情和民生之事,是很危险的,“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他正是吸取了历史上亡国之君的教训,才这么重视官员的书面报告。

口头报告,是百官议政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和渠道。他们可以在上朝时或皇帝召见时,向皇帝提出建议、意见。勤于政事的明成祖,一天之中,不光上早朝,还上“午朝”和“晚朝”。永乐初,明成祖告诉大臣们,早朝因时间关系不能畅所欲言,午朝或晚朝尽可从容向他报告。

想听实话为何这么难

清醒的皇帝都希望听到臣下的真话、实话。他们深知,专喜听阿谀话的皇帝会犯糊涂,而皇帝犯糊涂,就意味着有可能步历史上昏君的后尘。

但是,皇帝要想听真话、实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明代的好几个皇帝,都曾感叹求直言难。

明成祖曾对通政司官员说:地方官来朝,我都命他们报告民间疾苦,他们总是说,“田谷丰稔,闾阎乐业”,只讲赞颂太平盛世的话,不说真话,不说实情。最近听说山西饥民有吃树皮草根的,然而没有一个官员向我报告这件事。

明仁宗就曾因大臣们很少有人向他进言,下了一道诏令,其中说道:我继位之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向全国的官员求直言,这是我的真实意思,而“涉月累旬,言者无几”,响应者寥寥。

明宣宗因负责监察的御史们“多怀顾忌,少有敢言”,遂对右都御史顾佐等说:朝廷立法,凡各衙门官员及普通百姓,都允许向朝廷提建议、意见。况且提意见是御史们的职责所在,你们都是我所倚信的,“岂可有所顾忌”?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若当言不言,以失职论”。

其实,深感求直言难的皇帝,岂止明代的几个皇帝?就连唐太宗都有过这样的感慨。贞观十五年(641),他问魏征:近来大臣们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什么原因呢?魏征答道:陛下虚心听取意见,应当有人进言。不过官员中有三种人:懦弱之人心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君王不信而不得言,怀禄(留恋爵禄)之人害怕危及自身而不敢言,所以大家都保持缄默。

听不到官员的真话,有帝王自身的原因,也有官员方面的原因。从皇帝这个角度讲,他虽然下了诏令,恳求直言,但官员们多不信,因为历史上向皇帝进言的官员罹祸的不在少数。从官员的角度讲,官场不乏“官油子”。唐朝宰相苏味道便是这类官员的典型。苏味道熟悉中央政府机关办事惯例,善于“占奏”(口头报告)。但他担任宰相,不过尸位素餐,拿了朝廷的俸禄而不尽职。他从未提出过有独到见地的建议、意见,一味阿谀皇上,处事圆滑。他常对人说:“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模棱持两端可也。”即不要态度明显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模棱两可最好。于是他便得到了一个雅号:“模棱手”。官场上“苏模棱”越多,君王越难听到真话。

对官员上书言事的引导

历史上很多帝王都曾对官员进言作过引导。他们用各种方式向官员们表明了求谏的诚意。

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无过于唐太宗。贞观初年,他对王公大臣们说:“帝王如果以为可以自我完善,不必借助官员们纠正自己,是很危险的。隋炀帝就是因为把官员的口封住了,听不到他们讲君王的过失,才导致败亡的。隋朝的灭亡离我们不远,你们看到凡施政不利于民众的,都要直言进谏、规劝。”他为了表示求谏的诚意,还把官员们的上书一篇篇贴在墙上,时常观看。

有的皇帝树立了上书言事的“样板”,让官员们学习。明成祖就曾命黄淮、杨士奇等编纂《历代名臣奏议》一书。永乐十四年(1416),此书编成,共350卷。所收奏议,上自商周,下迄宋元,汉以后搜罗大备。《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为“古今奏议之渊海”。

还有的皇帝鼓励民间上书,用民间上书来倒逼官员上书。明宣宗即位之初,就下诏书一道,宣布:凡施政措施对军民有害无益的,允许平民上书提出意见。宣宗要求:朝廷官员要正确对待民间上书,只问上书内容是否可取,不问上书之人地位如何。又规定,下面发生的事,有关官员该言不言,隐匿不报,以失职论。

宣宗的号召在民间产生了良好的反应。德州平民的一封上书,被写进了史书。这封上书说,德州是军事、交通要地,一有军情,经过德州的兵船一艘接一艘。兵船的督运者们都向地方索要超过标准十倍的民夫,并敲诈勒索。兵船运载的私货,远多于官物,军士将私货沿途发卖牟利。兵船骚扰、祸害地方不浅,要求皇帝命有关衙门查禁。宣宗将上书交兵部议处,兵部提出了解决方案,得到宣宗的允准。

(作者为凤凰出版社编审)

2009年两会“争议”提案

烟盒上印醒目烂肺、烂牙等图片

广东籍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建议:严禁美化烟盒。她认为,既然短时间内无法全面强制戒烟,就严禁美化烟盒,改印上醒目的烂肺、烂牙、骷髅等图片,让人从“思想戒烟”开始。

发行1000元钞票

“我建议,能不能发行大面额的人民币?比如500元、1000元的。”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抛出这个建议,称可拉动内需。

将“人民币”改称为“中华元”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刚认为,将“人民币”改称为“中华元”,有利于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穿国服刺激经济增长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提议,应鼓励老百姓购买精神文化产品,靠创新拉动内需,穿国服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