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属山东)人。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姊流寓京囗。晋安帝隆安末年,随刘裕镇压孙恩、平定桓玄之乱,以军功先后封吴兴县五等侯、作唐县男。
晋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檀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 降,但在进攻新蔡(今属河南)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抵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利用 军威大振之机,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荥阳)。秦征南将军姚 屯戍洛阳,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他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 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率四千兵卒出降。
对这些俘虏,晋将纷纷主张杀掉,以壮军威,檀道济却不同意。他说:「王师北征是为了吊民伐罪,怎好枉杀?」他下令尽数释放俘虏,让他们回归乡里,并申明晋军入城后,应严明纪律,不得扰民。
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洛阳,令檀道济率师继续西进。王镇恶克渑池,抵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渡河北击,进攻蒲鹍(今山西永济),想以此绕过 潼关,进入关中。但后秦守军战斗力甚强,城坚难下。檀道济不得不回军河南,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 千馀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陕西华阴东),据险固守。相拒数月,姚绍病死军中。秦军失去主将,无心战守。八月,王镇恶率舟师由黄河入渭水,至渭桥登 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
刘裕东归后,任檀道济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及刘裕建宋,檀道济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淮南诸军。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丧,大举南进,共出数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兖州、豫州 大部分地区很快被魏军夺占。檀道济闻警,率军救援。军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济领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军薄弱,便统兵兼程往救。魏 军见宋援军将至,撤去青州治所东阳(今山东费县西南)之围。檀道济兵至东阳,军粮耗尽,只得停止追击,又见东阳城已残敝不堪,移青州治所於不其城(今山东 即墨西南),尔后回军湘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
次年,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召回檀道济共谋其事。当 ,檀道济与谢晦同宿领军府。谢晦心怀恐惧,辗转难寐,而檀道济触床即鼾声如雷。为此,谢晦深深佩服檀道济的镇静和胆量。次日,几位顾命大臣入殿矫诏太后令,废少帝,迎刘义隆入承大统。
文帝继位之初,朝中大权仍掌握在徐羡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下令追查弑立之事,徐羡之畏罪自缢,傅亮被缚诛杀。当时,谢 晦已出镇荆州,闻徐、傅已死,知道文帝秋后算账,便拥三万精兵抗拒朝命。 文帝从广陵召回檀道济,对他说:「废立之事,你未参与谋划,我不加追究。现在谢晦据荆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胁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济说:「谢晦老 练干达,富有谋略,我过去与他同从武帝北征,入关十策,有九策出於谢晦胸中。但他未曾率军决胜於疆场,戎事非其所长。若陛下信任,可让我衔命征讨,可一战 擒之。」文帝大喜,遂亲统大军数万,以檀道济为先锋,溯江西上,击溃谢晦。因此平乱之功,檀道济进号征南大将军,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文帝命檀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之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驻滑台。翌 年一月,檀道济率师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领军奋勇冲击,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馀日,连战三十馀次, 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济南)。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此时,魏军已攻下滑台,数军交 攻於檀道济。四面遇敌,军粮又断,檀道济不得不引军南还。魏军乘隙追击,宋军畏惧,檀道济乘夜命军卒唱筹量沙,即以少数米粒覆盖於沙上,以迷惑魏军。魏军 误以为宋军仍有馀粮,不敢再追,只是集结於宋军四周。檀道济又命军卒披甲执锐,自己却乘舆便服,谈笑风生,泰然若定,引军徐徐而还。魏军见状,疑有埋伏, 不复进逼。毫发末损的檀道济率军返回京城。
此次北伐,檀道济虽然没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敌、军粮已断的危急情况下,镇定自若,全军而返。实属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惮惧檀道济的威名,不再轻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进位司空,镇守寻阳。
檀道济立功数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又多具才气,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当时,文帝久病不愈,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及领军将军刘湛担心文帝晏驾后,难以钳制檀道济,便内文帝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檀道济,以绝后患。
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召,恐有大祸。」檀道济却说:「我 率师抵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何故负我心」於是坦然入京。适逢文帝病情好转,卧榻召见,文帝慰勉鼓励,让他返阙议事,用心边防。不料檀道济刚 要启程,文帝病情加剧。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虎归山,即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济,旋加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檀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 彤、高进之等大将。临刑前,檀道济投帻於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饮马长江。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檀道济已屈死十四年了。
晋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檀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 降,但在进攻新蔡(今属河南)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抵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利用 军威大振之机,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荥阳)。秦征南将军姚 屯戍洛阳,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他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 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率四千兵卒出降。
对这些俘虏,晋将纷纷主张杀掉,以壮军威,檀道济却不同意。他说:「王师北征是为了吊民伐罪,怎好枉杀?」他下令尽数释放俘虏,让他们回归乡里,并申明晋军入城后,应严明纪律,不得扰民。
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洛阳,令檀道济率师继续西进。王镇恶克渑池,抵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渡河北击,进攻蒲鹍(今山西永济),想以此绕过 潼关,进入关中。但后秦守军战斗力甚强,城坚难下。檀道济不得不回军河南,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 千馀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陕西华阴东),据险固守。相拒数月,姚绍病死军中。秦军失去主将,无心战守。八月,王镇恶率舟师由黄河入渭水,至渭桥登 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
刘裕东归后,任檀道济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及刘裕建宋,檀道济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淮南诸军。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丧,大举南进,共出数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兖州、豫州 大部分地区很快被魏军夺占。檀道济闻警,率军救援。军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济领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军薄弱,便统兵兼程往救。魏 军见宋援军将至,撤去青州治所东阳(今山东费县西南)之围。檀道济兵至东阳,军粮耗尽,只得停止追击,又见东阳城已残敝不堪,移青州治所於不其城(今山东 即墨西南),尔后回军湘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
次年,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召回檀道济共谋其事。当 ,檀道济与谢晦同宿领军府。谢晦心怀恐惧,辗转难寐,而檀道济触床即鼾声如雷。为此,谢晦深深佩服檀道济的镇静和胆量。次日,几位顾命大臣入殿矫诏太后令,废少帝,迎刘义隆入承大统。
文帝继位之初,朝中大权仍掌握在徐羡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下令追查弑立之事,徐羡之畏罪自缢,傅亮被缚诛杀。当时,谢 晦已出镇荆州,闻徐、傅已死,知道文帝秋后算账,便拥三万精兵抗拒朝命。 文帝从广陵召回檀道济,对他说:「废立之事,你未参与谋划,我不加追究。现在谢晦据荆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胁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济说:「谢晦老 练干达,富有谋略,我过去与他同从武帝北征,入关十策,有九策出於谢晦胸中。但他未曾率军决胜於疆场,戎事非其所长。若陛下信任,可让我衔命征讨,可一战 擒之。」文帝大喜,遂亲统大军数万,以檀道济为先锋,溯江西上,击溃谢晦。因此平乱之功,檀道济进号征南大将军,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文帝命檀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之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驻滑台。翌 年一月,檀道济率师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领军奋勇冲击,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馀日,连战三十馀次, 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济南)。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此时,魏军已攻下滑台,数军交 攻於檀道济。四面遇敌,军粮又断,檀道济不得不引军南还。魏军乘隙追击,宋军畏惧,檀道济乘夜命军卒唱筹量沙,即以少数米粒覆盖於沙上,以迷惑魏军。魏军 误以为宋军仍有馀粮,不敢再追,只是集结於宋军四周。檀道济又命军卒披甲执锐,自己却乘舆便服,谈笑风生,泰然若定,引军徐徐而还。魏军见状,疑有埋伏, 不复进逼。毫发末损的檀道济率军返回京城。
此次北伐,檀道济虽然没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敌、军粮已断的危急情况下,镇定自若,全军而返。实属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惮惧檀道济的威名,不再轻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进位司空,镇守寻阳。
檀道济立功数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又多具才气,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当时,文帝久病不愈,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及领军将军刘湛担心文帝晏驾后,难以钳制檀道济,便内文帝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檀道济,以绝后患。
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召,恐有大祸。」檀道济却说:「我 率师抵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何故负我心」於是坦然入京。适逢文帝病情好转,卧榻召见,文帝慰勉鼓励,让他返阙议事,用心边防。不料檀道济刚 要启程,文帝病情加剧。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虎归山,即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济,旋加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檀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 彤、高进之等大将。临刑前,檀道济投帻於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饮马长江。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檀道济已屈死十四年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