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

明军在萨尔浒大战中的火器

火器

《金史》中所提到的“飞火枪”,即在普通长枪的枪头后部绑扎一个装有火药的筒(通常是纸制的),作战时点燃筒中的火药,喷出火来用以烧伤前来格斗的敌军,火药烧尽后则可同一般长枪一样格斗扎刺,这种玩意类似喷火筒。
按新华网哈尔滨2006年8月5日电讯(记者呼涛),经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认定,内蒙古新发现的元代火铳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中国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铜火铳,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这件火铳发现于1987年7月,1998年10月入藏蒙元文化博物馆,并于2004年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历代战争和战略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有关学者共同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为铜质铸造,铳形为碗口铳,全长34.7厘米。铳身竖刻两行八思巴字铭文表明其制造于“大德二年”,即1298年。在以往发现的元代铜铳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实物是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1332年)碗口铳。(《文物》杂志1962年第3期)此次新发现的内蒙古铜口铳,比至顺三年铳早了34年,成为一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原始的火焰喷射器 – 猛火油柜


猛火油,即石油,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经记述过中国西北地区开发使用石油的先例。北周年间(578-579)中国即开始利用石油的燃烧性能作为武器使用,宋代,更产生了火药和石油相结合的喷射燃烧兵器 – 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由下方装有石油的油柜与上方类似大型器的喷管组成,使用时向后拉动喷管尾部的拉拴,使石油被吸入喷管,在喷管口放置少量火药点燃,向前推动喷管的拉拴,使管中石油向前喷出,并在出口处被点燃。宋军用它防守城池,来焚烧敌军的攻城器械。但这种武器也有缺点,容易出事故不说,石油的贮存,笨重的箱体难以机动都是问题。



非触发水雷 : 水底龙王炮


这个水中的高科技武器看来也是中国的发明,名水底龙王炮,用火药包外边包覆牛郛防水,以羊肠通引火线,用羽毛做成浮标保证引火线的不进水。宋应星《天工开物》有所介绍,但说明在朝鲜战争中,本来应该有很好使用效果的,因为设计过于精巧,使用效率并不高。




古代的手榴弹,名为震天雷,内有称为“火老鼠”的钩型铁片若干,用于加强杀伤力,这和美军手榴弹内放钢珠一个原理,这种不符合“武道”的残忍家伙,大概当时也被当作恐怖主义分子的武器吧。

毒气弹 :    霹雳炮毒火球


应该是最早的化学武器了,这个出现的比明朝早多了,采石之战的时候是宋军重要武器,内部除了火药外,还有巴豆,狼毒,石灰,沥青,砒霜等物,爆   炸时产生毒烟,中者口鼻流血,不亚于沙林氏毒气阿。





明代虎蹲炮

明朝拥有红夷炮,不代表明朝火器领先世界。就像朝鲜拥有核武器,也不能说朝鲜武器领先世界吧;泰国拥有航母,你也不能说泰国海军称雄世界吧。明朝的红夷炮主要排列在关宁锦一线,大部分地方用的还是老式的将军炮、虎蹲炮。总体上来说,明末的火器无论质量还是战术还是火器手的素质都不及西方。
萨尔浒之战地图
明代佛朗机
明代佛朗机实物图

《清实录》中绘有萨尔浒大战之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右方明军的这些热兵器装备。明军第一排为三眼铳,阵中有两个鸟枪手在牌刀手及长枪手的掩护下作精准射击;第二排大部分为待机的鸟枪手,两旁有执冷兵器的士兵保护。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萨尔浒大战】
     当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相继攻陷抚顺、清河后,朝野震惊。怒不可遏的万历皇帝调兵遣将,兵发辽东,打算一举平定后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廷以杨镐为经略,统帅各地调集的兵马八万八千人,会合叶赫部及朝鲜军队两万余人,号称四十七万,兵分四路,浩浩荡荡杀向后金老巢赫图阿拉。
明朝的军队组成如下: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各发精骑一万,共约三万人;
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精骑,共约两万五千人;
川广、山陕、两直,各发步骑兵五七千不等,共约两万人;
浙江步兵四千;
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共约七千人。
军队共分四路:
西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所率,自沈阳出抚顺,约三万人,这一路是主力;
北路:由原开原总兵马林所率;
东路:由曾参加援朝战争的川将刘綎所率,出宽甸;
南路:由李成梁次子李如柏所率,出清河;
此外,还有海西女真的叶赫部出兵一万;朝鲜出兵一万三千人,由姜弘立、金景瑞统帅,配合明军作战。

后金则集中了八旗所有人马共六万人,可以说建州女真已全民皆兵。八旗军队除努尔哈赤统帅外,还有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阿敏等各旗旗主指挥。
    按照杨镐的计划,四路大军分进合击,但杨镐毕竟是文官,四路大军能否按时到达,相互之间如何配合,这些都未妥善处理,各路进军时间出现大间隙,成了四路孤军,被努尔哈赤抓住时间差以优势兵力分别歼灭。
     当时杜松的西路军进展最快,努尔哈赤率主力攻打萨尔浒山下的两万明军。明军发射各种火器抵御,但阵营很快就被不计死伤的后金骑兵冲垮,总兵王宣、赵梦璘阵亡,士兵死伤殆尽。接着后金军渡河攻打杜松的一万明军,这支军队在两面夹击之下也很快被消灭。杜松力战而亡,西路军全军覆没。
     此时其它三路军之间的衔接已脱节,各军独自挺进,进军速度各不相同,且对西路军覆没毫不知晓。可以说,后金对明军的战略部署了如指掌,而明军却对后金的军事动向一无所知,他们实际上已从主动转为别动。努尔哈赤北上迎击即将到达的北路军。双方在尚间崖相遇后,北路军主将马林将部队一分为三,由自己和潘宗颜、龚念遂分别节制,以犄角之势相互支援。这样分兵反而方便对方各个击破。龚念遂所部明军在阵外挖了数道壕沟,沟外布列火器、战车,此外还有骑兵保护侧翼。后金骑兵持续冲锋,遭到明军各种火炮火枪的密集火力拦截,但冲锋数次后,明军火力衰弱,后金军便冲入明军阵中,紧接着又是一边倒的大屠杀,明军步兵在后金铁骑面前不堪一击。之后马林前来驰援,仍然难以抵后金如潮的攻势,马林率少数残兵逃回开原。最后潘宗颜部被围斐芬山,明军以战车掩护,用火炮火枪射击山下的后金军。但这些火炮火枪并未挽救他们的命运,随着部队弹尽援绝,大批八旗兵蜂拥而上,潘宗颜及所部官兵全部阵亡。自此北路军重演杜松部之惨剧,全军覆没。前来回合的叶赫部盟军得知明军败报,及时撤退,才避免了被歼的命运。
大胜后的努尔哈赤很快获知了东路军的动向,派代善、皇太极等人迎击。大军开至阿布达里岗与刘綎会战。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势,刘綎设下鹿角枪炮,八旗兵中弹者甚众,攻势受阻。于是皇太极率兵攀上阿布达里岗,向下冲杀。明军腹背受敌,将门出身的刘綎仍顽强作战,最终身背数创而亡。东路军另一部数千人由游击康应乾所率,并有朝鲜军一万三千人在富察扎营,遭到后金的集中攻击。明军和朝鲜军装备了大量的火枪,他们以枪炮列阵布防,但还是被八旗兵冲破防线。康应乾部率先被击溃。姜弘立所率的朝鲜军虽有上万人众且有大批鸟枪,但战斗力不强且作战意志薄弱,见势不妙,便全军投降。
     三路大军迅速而又彻底的覆没让杨镐大惊失色,他急忙让李如柏所率的南路军撤退,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混乱之中又死伤了千余人,这支两万人的部队总算保住了。
     至此,萨尔浒大战结束。此战明军损失将官310余人,很多将领如刘綎、王宣等都是朝廷出色的将才;士兵阵亡45800余人;损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大小火器两万余件。后金方面自称只阵亡200余人,虽然夸张,但损失远小于明军却是肯定的。
    明军对后金的优势,一是总兵力多于后金,但一分再分之后优势便荡然无存;另一是武器,明军装备了大量的火器,主要有佛朗机、三眼铳、鸟枪(鸟铳之类的单管火绳枪的统称)等。但明军士兵的战斗力远不及自小精于弓马骑射的八旗兵,加上战略指挥上的种种失误最终遭致惨败。
此文虽说是原创,但参考了大量的文章(包括网上的)和资料,也可以说是对我所知的来自各方的明清火器资料及观点的综合性叙述。当然,也加入了我的一些观点,作为一篇普及性的文章(当然还算不上是论文)。水平有限,如有错误及不同观点,欢迎热烈讨论。
本文所有图片均出自网上或电子图书(PDF格式,标明出处)截图。
【参考书目】
《中国火器史》王兆春 编著 军事科技出版社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成东 钟少异 编著 解放军出版社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 编著 三联书店1995年版
《清史》李治亭 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清史纪事本末》南炳文 白新良 编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乾隆皇帝画传》李湜 编著 紫禁城出版社
【参考论文】
《清代火枪述略》作者:毛宪民 发表于《满族研究》2005年第4期
《乾隆<平定伊犁回部战图>的史料价值》作者:李斌 发表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