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日星期三

曹操杀掉的三位狂人

祢衡、孔融与杨修,这三位狂人,组成了三国里最著名的三张大嘴。他们的结局惊人相似——都是被领导夺命“封口”,身首异处。 祢衡因挖苦领导而死,杨修死于猜透领导心思,而孔融,这位圣人之后,亦因“跌荡放言”被杀。

所谓“跌荡放言”的主要内容,是对父母之恩的否定:“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这段言论是孔融与祢衡这两个大嘴“漫谈”时,孔融吐露的“异论”。翻译成白话,就是:父亲对于子女有什么恩惠可言吗?论其本意,不过只是情欲的宣泄罢了。母亲对于子女也一样没什么恩惠,母亲就好比是一个盛放器物的瓦罐,子女生下来就好比是器物从瓦罐里倒出来一样。

孔融的领导曹操认为,这番言论“大逆不道,宜极重诛。”显然,在强调“孝治天下”的东汉,此言严重犯忌。但孔融的领导曹操,素来就是轻视“孝廉”之人,怎么突然重视起“孝道”来了,说到底,是厌烦大嘴,借题发挥罢了。

孔融之言“出不出格”单论,但上升到“重诛”之罪,却绝对是扩大化。在很多人眼里,祢衡,孔融,杨修这三个大嘴是“该死”的,理由是他们在官场上口无遮拦,形同找死。然而,大嘴徒呈口舌之利,即便过头,又是多大罪过?何至杀头? 大嘴爱理论,领导爱杀人。导致“反大嘴扩大化”最深刻原因是:“大嘴”的命运都掌握在别人手中。

想当年群雄并起,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那十八路诸侯里,身为北海太守的孔融也赫赫占据一路。与袁绍、曹操不分上下,平起平坐。可是几年之后,孔融却成了曹操的属下,只能在“汉贼”手下混饭吃。

乱世出英雄的时代,是个不分贵贱相对公平竞争时代,孔融虽为圣人之后,但作为一路诸侯,赶上了这样的时代,也要凭实力与地盘说话。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曹操与孔融平级,无论孔融怎样放言,曹对孔太守那是相当尊敬。待孔太守沦为曹丞相“打工仔”后,形势就发生了巨变。孔融再与曹操斗嘴,就会引起领导的不耐烦,做刀下之鬼。

三国三个大嘴的结局大同小异,他们几乎被同一个领导所杀。曹操借刘表黄祖之手间接杀死祢衡,然后又明火执仗直接砍了孔融的脑袋。祢衡与孔融死后,曹操帐下的大嘴只剩杨修一人,不知前两位知己之死是否给杨修带来震动,但可惜他还是管不住自己这张嘴。最后因看出领导心事,道出“鸡肋”口令玄机而获死罪。 后人把“曹操与杨修”编成剧目,以图揭开“知识分子”的命运。其实,“知识分子”从这个曲目得到的,何尝不是个逆淘汰信号:自古大嘴无好果,知识分子要 “识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