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明清两代亡国的根源

  明朝贤相,学界首推张居正.晚清王爷,学界首推奕訢.这两个人都对他们所处朝代的兴亡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但一般人只知道他们对王朝的积极作用,只以为他们是王朝的功臣.但笔者以为他们的作为中也有对王朝的衰败起催化作用的败笔.


张居中人品的污点

高拱(1512-1578),明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一五七零年八月,蒙古南侵,高拱严密设防,蒙古兵眼看占不到便宜, 只好退兵.十月,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率所属来降.高拱和张居中奏请穆宗加封那吉为指挥使,俺答听说后,深受感动,于是接受明朝册封.从此基本结束了明朝和蒙古近两百多年战争不断的局面.高拱和张居正于此事其功甚伟.高拱是首辅,张居正位在其下.胸怀大志的张居正怎么忍心排在高拱之下?高拱行事嚣张,恃才傲物,颇有点不可一世,所以在朝臣中威望不高,后来日渐霸道,威信越来越低,张居正取代高拱之心遂日渐强烈!这种心思好不好?符不符合道义?且不论,政治斗争本来就是残酷的.我们只看其手段和方式:讨好太监冯保,借人之刀杀人.

穆宗临死前,下诏命高拱,张居正等为辅政大臣.穆宗崩,神宗即位.神宗年幼,太监冯保掌握大权.高拱无法容忍太监,派人联络张居正,想与其一起对付冯保. 他还不晓得人家已经先他一步联络冯保要害他.结果居正密报冯保.冯保于是在太后和神宗面前污蔑高拱,还买通两宫近侍,让他们也一样污蔑高拱,众口一词,有道是谎话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所以不由得太后皇上不信,便决心罢免高拱.可怜高拱在听诏书前还以为是罢免冯保,听到是自己后,伏不能起,还是仇人张居正把他扶起来,可知其到此时还不知道是张害了他.

张居正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权力,不惜交结宦官,不能不说是其人生一大污点.虽然冯宝的为人不错,是个好太监.但宦官专权,明显的和暗藏的危机那是说不清楚的.明朝之亡,宦官难辞其疚.

恭亲王奕訢与慈禧联手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1861年8月21日),咸丰帝病危,召集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军机大臣,传谕立皇子载淳为皇太子,着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帝驾崩.肃顺等八大臣于当日执掌大权,皇太子改称皇上,皇后钮祜禄氏晋封皇太后,后加徽号慈安。次日举行咸丰帝大殓奠礼,接着尊称叶赫那拉氏为皇太后,后加徽号慈禧。

《清史稿·肃顺传》曰:宗室肃顺,字雨亭,郑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也。道光中,考封三等辅国将军,授委散秩大臣、奉宸苑卿。文宗即位,擢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以其敢任事,渐乡用。咸丰四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历礼部、户部。关于肃顺,一般人都认为肃顺乃奸臣,不知其他,一切恶名他都具备.子贡有言:是以君子恶居下流,下流者,即下风也,被打倒也,被批臭也,否则,天下之恶皆归焉。

真正的肃顺见识非凡,和奕訢实乃政敌耳.辛酉政变时朝廷下诏谓:“擅政阻皇太后垂帘,三人同罪,而肃顺擅坐御位,进内廷出入自由,擅用行宫御用器物,传收应用物件,抗违不遵,并自请分见两宫皇太后,词气抑扬,意在构衅,其悖逆狂谬,较载垣、端华罪尤重。”肃顺等八大臣有皇帝遗命赞襄一切政务,并且清朝有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这恰似朱元璋不准太监干政,虽然后来这条规矩被完全破坏掉了,但当时士大夫也是很反对太监当权的.名正言顺的处理朝政,何来诏谓的所谓阻皇太后垂帘?至于诏中后来的那些个罪名其实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足论.

肃顺也是一改革者,这从他提拔的曾左等人还有他的幕僚王闿运等汉人身上就能看出来.所幸历史是有人民评价的,大浪淘沙,肃顺先生的冤屈总有一天要平反.

恭亲王奕訢为了权力,反对肃顺,导致清朝太后专权,应是催化清朝迅速灭亡的一个因素.奕訢后来做诗云:猛拍栏杆思往事,一江春梦不分明.是否是对这仟事的忏悔呢?

不管是不是忏悔?王爷错已铸成,无法改变.清朝在太后专权,太监弄权的情况下轰然倒塌.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宫廷之乱,实是明清两代亡国的根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